第368章 清华园内的定向资助-《纽约1981:内外八门》

  北京大学几位领导热情地将周陌一行人送到校门口,看着他们登上国安安排的中巴车,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感激。

  车子缓缓启动,驶向另一所顶尖学府——清华大学。

  车上,詹妮弗翻看着上午拍的一些照片,对秀兰说:“北大的风景真美,很有历史感。”

  秀兰点点头,小心地收好相机:“嗯,周大哥说下一个学校更偏重理工,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刘富贵坐在前排,警惕地观察着车外,低声对旁边的陈志远说:“清华这边,安保衔接应该没问题吧?”

  陈志远点点头:“已经沟通过了,他们校内保卫处会配合。”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校内,几位主要领导也正在商议。

  “老高,听说那位海外来的周先生,在北大捐了六十万美元!”一位领导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羡慕和一丝急切。

  高校长点点头,表情严肃:“消息已经确认了。

  这位周先生出手阔绰,而且目标明确。

  他对北大的第三世界研究进行了定向资助。

  我们清华,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可是,我们怎么开口呢?总不能直接上去要钱吧?”另一位领导有些为难。

  高校长沉吟片刻,说道:“我听说,他对具体的技术领域似乎也很感兴趣。

  这样,让科研处的梁尤能同志亲自负责陪同讲解。

  尤能同志业务能力强,对学校的科研项目如数家珍,由他出面,既能展现我们的诚意和专业,也能在合适的时候,自然地向周先生介绍我们的一些重点、但经费困难的科研项目。”

  “好,我马上通知梁处长。”

  王主任立刻应下,同时补充道,“另外,北大那边的朋友还透露,这位周先生想为他妹妹聘请一位国学老师,条件非常优厚,月薪五千美元。”

  高校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说道:“这是个好信号,说明他愿意在国内进行长期投入和联系。

  你立刻去文科院系那边摸排一下,看看有没有符合条件、又可能愿意出国的女教授或优秀青年教师,尽快整理一份名单。”

  当中巴车驶入清华园,一种与北大迥然不同的气质扑面而来,更加规整,充满了严谨的工科气息。

  梁尤能处长早已等候在着名的二校门前,他大约五十岁年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但眼神中透着干练。

  “欢迎周先生莅临清华大学指导工作!”

  梁尤能热情地上前与周陌握手,“我是学校科研处的梁尤能,受学校委托,由我为您介绍我们清华的情况。”

  周陌微笑回应:“梁处长客气了,我们是来学习参观的。”

  在梁尤能的陪同下,参观从二校门开始,经过古色古香的工字厅,来到标志性的清华学堂和大礼堂区域,厚重的日晷静立在草坪旁,诉说着岁月的沉淀。

  “这里是我们清华早期建筑的核心区,很多国内外知名的学者都曾在此求学或讲学。”梁尤能介绍道。

  随后,他们来到了景色优美的“水木清华”和近春园,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别有一番韵味。

  “没想到清华也有这么雅致的地方。”詹妮弗感叹道。

  梁尤能笑道:“清华虽是工科见长,但也很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

  接着,梁尤能特意安排了参观加速器实验室。

  “这是我们学校在物理研究方面的重要平台,”梁尤能带着一丝自豪介绍,“虽然比起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

  周陌认真地听着,偶尔就某个技术细节提出一两个问题,都显得十分内行,让陪同的实验室人员暗自惊讶。

  秀兰拿着相机,在允许拍照的地方,请王建国或林国栋帮忙,为周陌、詹妮弗以及同行其他人留下合影或单人照,记录下这次特殊的参观经历。

  行程安排得很紧凑,临近傍晚时,他们来到了生物系的相关实验室和教学楼参观。

  梁尤能依旧尽职地讲解着生物系的发展和一些重点研究方向。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周陌这一行气质明显不同于普通游客和学生的队伍,吸引了不少路过学生和不知情老师好奇的目光,但大家都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晚餐安排在清华大学的食堂。

  相比北大食堂,这里的氛围似乎更加简洁、高效一些。

  用餐时,梁尤能几次欲言又止,眼神中带着犹豫和期盼。

  他显然已经知道了周陌在北大捐款的事情,作为科研处长,他太清楚一笔巨额外汇对于学校科研工作意味着什么,但又觉得刚见面就提捐款,实在难以启齿。

  周陌何等眼力,早就看出了梁尤能的窘迫,他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用一种略带调侃的语气主动打破了沉默:“梁处长,我看您这顿饭吃得有点心事重重啊。

  是不是听说我在北大捐了六十万美元,心里也在琢磨着怎么跟我开口?”

  梁尤能被说中心事,脸一下子有些涨红,尴尬地推了推眼镜:“周先生,您……您看出来了?

  实在不好意思,我……我们清华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很多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也确实非常需要资金支持……”

  周陌笑了笑,语气轻松地说:“理解。这样吧,梁处长,我在北大捐了六十万,在清华也不能厚此薄彼。

  我也捐六十万美元。不过,”他顿了顿,看着梁尤能瞬间亮起来的眼睛,“其中十万,我指定用于支持‘渗透汽化膜技术’的相关研究。

  这笔钱,希望能帮到你们。

  其他的五十万,就由学校统筹安排,用于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六……六十万!

  美元!

  指定十万给渗透汽化膜技术研究?!”

  梁尤能激动得差点站起来,他紧紧握住周陌的手,声音都有些颤抖,“周先生!太感谢您了!

  我代表清华大学,代表所有科研工作者,谢谢您的慷慨解囊和大力支持!

  您放心,您指定的这笔研究经费,我们绝对保证专款专用,绝不会挪作他用!”

  他立刻对旁边陪同的一位年轻老师吩咐:“快!快去请化工系的汪家鼎院士,

  还有解副校长!马上请他们到食堂来!”

  消息传得飞快,没过多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汪家鼎院士,和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沉稳的中年领导——解副校长,便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快步走进了食堂。

  梁尤能连忙起身介绍:“汪院士,解校长,这位就是慷慨捐助我们学校的周陌先生!

  周先生,这位就是我们化工系的泰斗,渗透汽化膜技术研究的带头人汪家鼎院士,这位是分管财务和后勤的解副校长。”

  汪院士上前,紧紧握住周陌的手,眼中闪烁着感激和兴奋的光芒:“周先生!久仰大名!

  感谢!太感谢您了!

  您这笔资金,对我们这个研究方向简直是及时雨啊!

  很多关键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之前都因为经费问题无法购置……”

  解副校长也郑重地向周陌保证:“周先生,请您一万个放心!

  汪院士这边的十万研究经费,我们学校财务一定会单独列账,严格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渗透汽化膜技术的研究上,并随时欢迎您查询监督!

  我以学校的名义向您保证!”

  周围几张餐桌的学生和老师们,虽然不清楚具体细节,但看到校领导和对院士如此郑重地对待一位年轻人,也都投来了好奇和惊讶的目光。

  周陌面对两位激动不已的学界前辈和领导,只是温和地笑了笑:“汪院士,解校长,你们太客气了。

  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有所帮助。

  具体的事务,你们和我的秘书詹妮弗小姐对接就好。”

  詹妮弗适时地拿出笔记本,微笑着与解副校长和梁尤能交换联系方式,商定第二天一早去办理相关账户手续的具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