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官们领命而去,指挥部里只剩下萧远志和几个贴身警卫。,部队开拔的准备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嘈杂的人声、骡马的嘶鸣、器械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悄然出现。101师即将远离大别山去鲁东的消息,像风一样在营地传开。这消息对于许多刚刚入伍不久家就在大别山的本地新兵而言,不啻于一道惊雷。
“要去鲁东?那么远?”
“俺娘还在山里,俺走了她咋办?”
“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这家都不要了,去那么远的地方……”
“……”
窃窃私语在新兵队伍里蔓延,一种彷徨、不舍甚至抵触的情绪在悄然滋生。几个胆子大些的新兵,甚至直接找到了自己的连长、营长,红着眼圈请求留下。他们不怕打仗,却难以割舍故土和亲人。
消息很快汇总到了萧远志这里。他听着王大山气呼呼地报告有几个兔崽子想当逃兵,又听着顾维汉分析就地安置的利弊,眉头紧紧锁住,久久没有说话。
他理解这些年轻士兵。他们拿起枪,最初和最朴素的愿望就是保护脚下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和身后的亲人。如今要他们远离家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甚至危机四伏的远方,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
用军法强压吗?萧远志立刻否定了这个念头。强扭的瓜不甜,带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士兵上路,不仅影响士气,更可能在关键时刻酿成大祸。而且,从心底里,他也不愿用“逃兵”这样沉重的字眼去定义这些只是故土难离的年轻人。
沉思良久,萧远志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抬起头,对王大山和顾维汉说道:“传我的命令,集合所有不愿离开大别山的士兵,同时,把陈小北叫过来。”
空地上,几百名面带忐忑的士兵站在一起,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萧远志走到他们面前,目光扫过这些面带惶恐的新兵,他有训斥,也没有讲大道理。
萧远志声音平和的说道:“我知道,你们舍不得家,舍不得爹娘。这没有错!当兵吃粮,保卫桑梓,天经地义!”
新兵们惊讶地抬起头,没想到师长会这么说。
“我萧远志,不强人所难。”他继续说道,“愿意跟我去鲁东打鬼子的,是我101师的好兄弟,我欢迎!实在故土难离,想留下的,我也不怪你们,更不会以逃兵论处!”
底下响起一阵骚动,新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是!”萧远志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凌厉起来,“留下,不是让你们回家种地!鬼子还在,大别山就不太平!你们拿起枪,就是战士!战士的责任,就是战斗!”
他指向身旁一名精干黝黑的年轻军官:“这是警卫营长陈小北!我决定,以你们这些愿意留下的弟兄为基干,成立‘大别山抗日游击第一大队’!由陈小北担任大队长!你们要留在里继续跟小鬼子战斗!保护好这里的父老乡亲,也要让小鬼子不得安生!”
“这些士兵们愣住了,随即感激表情出现在他们脸上,他们不用离开家乡了,还能继续打鬼子,这简直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陈小北挺直胸膛,向前一步,对着萧远志和所有新兵,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嘶声说道:“师座放心!只要我陈小北还有一口气在,大别山的抗日烽火就绝不会熄灭!我一定带这些好兄弟们,痛击日寇,绝不给咱101师丢脸!”
萧远志重重拍了拍陈小北的肩膀,又看向那些眼中重新燃起火焰的士兵:“弟兄们,留下,任务同样艰巨!鲁东和大别山都是中国的土地,在那里打鬼子都是好样的!我希望将来,能听到你们‘游击第一大队’的威名!”
“誓死抗日!保卫家乡!”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紧接着,几百人发出了震天的吼声,之前的彷徨和抵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扎根故土、继续战斗的坚定决心。
安排好了这一切,萧远志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既尊重了士兵的意愿,保全了部队主力的纯粹性和凝聚力,又为大别山留下了一颗抗日的火种。这支新生的游击大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民众的支持,必将成为日后插在日军后方的一颗钉子。
三日后,天色未明,寒气刺骨。
萧远志、王大山、顾维汉等人站在队伍最前方。陈小北带着新成立的游击大队全体队员,整齐地列队在路口一侧,为他们送行。
没有激昂的动员,也没有冗长的告别。萧远志目光缓缓扫过主力部队的将士,又深深看了一眼陈小北和他身后那些即将留守的弟兄,仿佛要将每一张面孔都刻在心里。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沉声吐出两个字:
“出发!”
命令简洁有力,在寂静的黎明前传出很远。
队伍动了起来,像一条苏醒的巨蟒,开始缓缓向东移动。脚步声、马蹄声、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汇成一股低沉的洪流,打破了山林的沉睡。官兵们背着行囊,扛着枪,沉默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没有人回头,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这一回头,看到熟悉的山水和留守战友的身影,那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决绝之心会瞬间崩塌。
陈小北和他游击大队的队员们,挺直胸膛,举起右手,向渐行渐远的队伍敬着持久的军礼。直到队伍的尾部也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们依然没有放下手臂。每个人的眼中都含着热泪,但更多的是一种承继了使命的沉重。
千里征途的第一步,就此迈出。
部队严格按照预定计划,以纵队形式梯次前进。昼伏夜出,避开城镇和交通要道。萧远志走在最先头的前卫纵队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鼓舞。
第一天,还算顺利。队伍在熟悉的山林中穿行,虽然疲惫,但未遇敌情。
第二天傍晚,前卫纵队刚刚走出山区边缘,准备进入相对平坦的六安外围地带,前方就响起了急促的枪声!
“砰!砰砰!”
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很快,尖兵班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报告:“师座!前面三里外的张家坳,发现鬼子一个小队,大概五六十人,正在村里抢粮!还……还在杀人放火!”
王大山的眼睛立刻红了,拳头攥得嘎吱响:“妈的!撞上门来了!师座,打吧!一个小队,咱们一口吃掉它!”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萧远志身上。这是出山后的第一仗,打还是不打?
枪声一响,很可能暴露行踪,引来更多的小鬼子,不打绕路而行,固然安全,但眼睁睁看着同胞遭难,又于心何忍?
萧远志已然做出了决定。他脸上掠过一丝狠厉,低喝道:“打!十分钟内解决战斗!王大山,带你的人从侧翼包抄,断其后路!警卫连,跟我正面压上去!记住,速战速决,战后立刻撤离!”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悄然出现。101师即将远离大别山去鲁东的消息,像风一样在营地传开。这消息对于许多刚刚入伍不久家就在大别山的本地新兵而言,不啻于一道惊雷。
“要去鲁东?那么远?”
“俺娘还在山里,俺走了她咋办?”
“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这家都不要了,去那么远的地方……”
“……”
窃窃私语在新兵队伍里蔓延,一种彷徨、不舍甚至抵触的情绪在悄然滋生。几个胆子大些的新兵,甚至直接找到了自己的连长、营长,红着眼圈请求留下。他们不怕打仗,却难以割舍故土和亲人。
消息很快汇总到了萧远志这里。他听着王大山气呼呼地报告有几个兔崽子想当逃兵,又听着顾维汉分析就地安置的利弊,眉头紧紧锁住,久久没有说话。
他理解这些年轻士兵。他们拿起枪,最初和最朴素的愿望就是保护脚下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和身后的亲人。如今要他们远离家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甚至危机四伏的远方,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
用军法强压吗?萧远志立刻否定了这个念头。强扭的瓜不甜,带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士兵上路,不仅影响士气,更可能在关键时刻酿成大祸。而且,从心底里,他也不愿用“逃兵”这样沉重的字眼去定义这些只是故土难离的年轻人。
沉思良久,萧远志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抬起头,对王大山和顾维汉说道:“传我的命令,集合所有不愿离开大别山的士兵,同时,把陈小北叫过来。”
空地上,几百名面带忐忑的士兵站在一起,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萧远志走到他们面前,目光扫过这些面带惶恐的新兵,他有训斥,也没有讲大道理。
萧远志声音平和的说道:“我知道,你们舍不得家,舍不得爹娘。这没有错!当兵吃粮,保卫桑梓,天经地义!”
新兵们惊讶地抬起头,没想到师长会这么说。
“我萧远志,不强人所难。”他继续说道,“愿意跟我去鲁东打鬼子的,是我101师的好兄弟,我欢迎!实在故土难离,想留下的,我也不怪你们,更不会以逃兵论处!”
底下响起一阵骚动,新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是!”萧远志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凌厉起来,“留下,不是让你们回家种地!鬼子还在,大别山就不太平!你们拿起枪,就是战士!战士的责任,就是战斗!”
他指向身旁一名精干黝黑的年轻军官:“这是警卫营长陈小北!我决定,以你们这些愿意留下的弟兄为基干,成立‘大别山抗日游击第一大队’!由陈小北担任大队长!你们要留在里继续跟小鬼子战斗!保护好这里的父老乡亲,也要让小鬼子不得安生!”
“这些士兵们愣住了,随即感激表情出现在他们脸上,他们不用离开家乡了,还能继续打鬼子,这简直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陈小北挺直胸膛,向前一步,对着萧远志和所有新兵,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嘶声说道:“师座放心!只要我陈小北还有一口气在,大别山的抗日烽火就绝不会熄灭!我一定带这些好兄弟们,痛击日寇,绝不给咱101师丢脸!”
萧远志重重拍了拍陈小北的肩膀,又看向那些眼中重新燃起火焰的士兵:“弟兄们,留下,任务同样艰巨!鲁东和大别山都是中国的土地,在那里打鬼子都是好样的!我希望将来,能听到你们‘游击第一大队’的威名!”
“誓死抗日!保卫家乡!”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紧接着,几百人发出了震天的吼声,之前的彷徨和抵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扎根故土、继续战斗的坚定决心。
安排好了这一切,萧远志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既尊重了士兵的意愿,保全了部队主力的纯粹性和凝聚力,又为大别山留下了一颗抗日的火种。这支新生的游击大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民众的支持,必将成为日后插在日军后方的一颗钉子。
三日后,天色未明,寒气刺骨。
萧远志、王大山、顾维汉等人站在队伍最前方。陈小北带着新成立的游击大队全体队员,整齐地列队在路口一侧,为他们送行。
没有激昂的动员,也没有冗长的告别。萧远志目光缓缓扫过主力部队的将士,又深深看了一眼陈小北和他身后那些即将留守的弟兄,仿佛要将每一张面孔都刻在心里。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沉声吐出两个字:
“出发!”
命令简洁有力,在寂静的黎明前传出很远。
队伍动了起来,像一条苏醒的巨蟒,开始缓缓向东移动。脚步声、马蹄声、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汇成一股低沉的洪流,打破了山林的沉睡。官兵们背着行囊,扛着枪,沉默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没有人回头,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这一回头,看到熟悉的山水和留守战友的身影,那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决绝之心会瞬间崩塌。
陈小北和他游击大队的队员们,挺直胸膛,举起右手,向渐行渐远的队伍敬着持久的军礼。直到队伍的尾部也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们依然没有放下手臂。每个人的眼中都含着热泪,但更多的是一种承继了使命的沉重。
千里征途的第一步,就此迈出。
部队严格按照预定计划,以纵队形式梯次前进。昼伏夜出,避开城镇和交通要道。萧远志走在最先头的前卫纵队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鼓舞。
第一天,还算顺利。队伍在熟悉的山林中穿行,虽然疲惫,但未遇敌情。
第二天傍晚,前卫纵队刚刚走出山区边缘,准备进入相对平坦的六安外围地带,前方就响起了急促的枪声!
“砰!砰砰!”
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很快,尖兵班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报告:“师座!前面三里外的张家坳,发现鬼子一个小队,大概五六十人,正在村里抢粮!还……还在杀人放火!”
王大山的眼睛立刻红了,拳头攥得嘎吱响:“妈的!撞上门来了!师座,打吧!一个小队,咱们一口吃掉它!”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萧远志身上。这是出山后的第一仗,打还是不打?
枪声一响,很可能暴露行踪,引来更多的小鬼子,不打绕路而行,固然安全,但眼睁睁看着同胞遭难,又于心何忍?
萧远志已然做出了决定。他脸上掠过一丝狠厉,低喝道:“打!十分钟内解决战斗!王大山,带你的人从侧翼包抄,断其后路!警卫连,跟我正面压上去!记住,速战速决,战后立刻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