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就在夏华忙得脚不沾地团团转但越忙越有劲头时,汤来贺从府城来到了君临村,见到夏华后,他笑呵呵地道:“夏公子,史阁部不日就要来扬州了,并且他已知晓你的事迹,点名要亲自见见你。”
夏华十分欣喜:“能得到史阁部的亲自接见,草民真是三生有幸!”
跟着汤来贺的一名长须老者感叹道:“史阁部来了,有他亲自坐镇,扬州就真的太平了!”
这老者名叫王传龙,是扬州一户名门望族的士绅,同时是一个退休官员,当初被马知府派去南京向朝廷告高杰状的人就是他,也是他带回了南京的最新消息。
三人口中的“史阁部”正是明末汉家民族英雄、被誉为“明朝的文天祥”、历史上扬州之战时明军最高指挥官并在扬州壮烈殉国的史公、史可法,现官居南明弘光朝廷的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从七月上旬高杰率军侵扬起,这场高杰之乱已持续了大半个月,南京方面为之震动不已,弘光帝一方面依仗高杰这种军阀,一方面也不能任其过度胡作非为,肯定要采取对策,当然,严惩是完全不可能的,只会安抚,被他派到江北平息高杰之乱的人正是史可法。除了这茬子,史可法此行也承担着督师江北、调解江北四镇众军阀之间的矛盾、统筹江北军务要事等重任。
七月中旬,史可法离开南京,他依次去了滁和总兵官黄得功、凤阳总兵官刘良佐、淮安总兵官刘泽清的地盘,这三个军阀跟高杰一样,都对富得流油的扬州垂涎三尺,也都跟高杰一样想要霸占扬州,只是高杰下手最快,看到高杰下手了,他们同样争着抢地盘和劫掠地方,史可法挨个地见了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喻以利害、晓以大义,最终说服三人服从命令。
最后,史可法赶往高杰的地盘,高杰此时既为自己染指扬州却弄得损兵折将而悔恨焦虑,又因自己擅自兴兵而心里有鬼,得知史可法前来,他十分惊惧,但史可法在接见他时很温和,加之已与夏华的人有过暗中接触、有心说服高杰及早收手的邢氏的穿针引线,高杰对史可法十分礼敬,也表态会服从朝廷的命令,放弃再打扬州的主意,返回了徐泗。
“哄”完江北四镇的四大军阀,史可法马不停蹄,于八月初来到了扬州。
月朗星稀,扬州府衙,灯火通明。
夏华一身正装、心神肃穆地低着头立于大堂门外,听着大堂里几人的寒暄,然后又听到大堂里有人看向他说道:“他就是夏华?”语气间充满和气,毫无高高在上的睥睨俯视之意。
“对,正是!”这是马知府的声音,然后语气喜悦地对夏华唤道,“夏公子,快近前来!”
“是!”夏华应道,他抬头迈步进入大堂,怀着发自肺腑的尊崇敬慕之心向端坐在正中首席位置上的那位长者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叩拜的大礼,“草民夏华,见过史阁部。”接着向坐在旁边的马知府也行礼,“见过马大人。”
“好,好,”史可法上下反复地打量夏华,满面微笑,目光和蔼,“果然是个少年英雄!”
夏华没有抬头直视史可法,他悄悄地瞥了一眼,只见史可法个子不高,身板结实,面如璎石、鼻若悬胆、目似深潭,颌下五柳长须,皮肤偏黑,满脸的风霜和正气,眼中烁烁有光,额头上有块很醒目的疤,
四月底,流寇进犯北京,身为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率军勤王救驾,不料军队刚到南京浦口就传来北京失陷、崇祯帝殉国的消息,他悲痛欲绝,面北放声大哭并以头撞柱,“血流满面至足”从而留下了这块伤疤。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公史可法啊...夏华心神激荡。
史可法是崇祯元年的进士,本是一位书生文官,但在当上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后,他天天四处奔波,风吹日晒、披星戴月,以至于变得这般又黑又瘦。
“夏华啊,”史可法看着夏华,神色和语气都和风细雨,并带着一股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喜爱,犹如一位邻家长辈,“你的事,马大人他们都跟我说了,先慷慨解囊、倾尽家产收容四方难民,活人无数,后英勇组织难民和城外居民抵抗乱军贼兵,既救人无数又为保住扬州城立下了首功,真可谓善莫大焉、高风亮节、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呀!”
他对夏华赞不绝口,又好奇地问道,“夏华啊,你年华几何?”
夏华回道:“回阁部,草民生于崇祯元年。”
“今年才十七岁?还不到弱冠之年?真是后生可畏!”史可法愈发惊叹,接着问道,“你是哪里人士?籍贯何方?”
夏华回道:“回阁部,草民祖籍扬州,辽东人士,父母亲属皆死于鞑虏之手,草民幼时被关宁军收养,后成为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的家丁。”
“那是怎么来到扬州的呢?”史可法越听越惊奇诧异,马知府也被吊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只知道夏华“是从北方逃难到扬州的”,详细情况并不清楚。
夏华从容不迫地道:“回阁部,三个多月前,京师沦陷,崇祯皇帝陛下殉国,草民当时身在玉田县的关宁军中,偶然得知吴三桂意欲叛明降清,甘为鞑虏之走狗,草民虽身份低微,但始终铭记自己是个堂堂正正的大明汉家男儿,宁死不当汉奸,于是...”
夏华的这番自我介绍说了足足近半个小时,把他的来历、经历基本上对史可法讲清楚了,当然,该隐藏的隐藏了,该淡化的淡化了,该“稍作加工”的“稍作加工”了。
听完夏华的来历和经历,大堂里陷入幽微的静谧,史可法脸上的表情稍有点复杂,但他很快就长长地感叹着再度称赞夏华:“壮哉!壮哉!尔等不愧为我大明的汉家男儿!好!好!”
说着,史可法有点按捺不住心头的某些涌动的情绪,站起身来,在大堂里来回踱着步子,一边频频地看着夏华一边脑子里激烈地天人交战着。
突然,史可法猛地止住脚步,转过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夏华:“夏华,你可愿为国效力?”
夏华昂然朗声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男儿大丈夫,国难当头,义不容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男儿大丈夫的天职使命!”
“说得好!说得好!”史可法激动不已,眼里甚至微微地泛起泪花。
夏华趁热打铁:“阁部、马大人,草民祖籍扬州,亦是扬州人,万般不愿扬州毁于兵戈战火,愿献银五十万两用于扬州的军务、战备、城防等大事!”
史可法和马知府都听得大喜过望:“当真?”
夏华正色凛然:“草民岂敢欺骗阁部和马大人?”他知道史可法和马知府都是忠臣英烈,绝不可能对他捐的银子中饱私囊。
“好!好!”史可法身体微微地发抖,他本来就对夏华极有好感,这五十万两银子让他对夏华更是盛赞珍视至极,他双目直视夏华,又像在对夏华说又像在自言自语,“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很多事都可以打破陈规、破而后立为之,即便外界非议,只要结果利国利民,又何必瞻前顾后?夏华,你的团练现有多少乡勇?”
夏华没说实话:“原有一千多,现已增至四五千。”
史可法面露喜色:“好,很好...”
夏华知道史可法在想什么,他对此是求之不得的。
史可法此次从南京来到江北,并不是巡视一圈就回去的,而是要常驻江北,在扬州建立督师幕府,总揽江北四镇等地的军政事务,所以他还带了一千多名军士,同时,他心知肚明江北四镇的军阀们个个拥兵自重、跋扈妄为,不但难以真正地起到攘外安内的作用,还尾大不掉、祸国殃民,因此,他计划在扬州等地招募新兵、扩充真正忠于弘光朝的他的嫡系部队。
除了一千多名军士,史可法又通过他的多次据理力争从南京带来大批兵器、军械、盔甲、粮草、布匹等物,外加二三十万两白银作为紧急军费,并拥有调用扬州府的钱粮赋税的权力。
既要扩军,收编现成的肯定大大好于白手起家,夏华的团练已参加过实战、战斗力可观,最重要的是,这支武装力量的首领夏华还是一个品德高尚、智勇双全、通晓军事兵法的人才,如此一来,在史可法心目中,夏华和他的团练简直就是老天爷送给他的及时雨。
史可法官居兵部尚书,在名义上统领江北四镇,但四大军阀个个不把他当回事,他近乎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支强大的嫡系部队。夏华和史可法的情况很像后世电影《投名状》里庞青云和陈大人的关系,庞青云带着八百土匪投效朝廷,别人根本看不上,唯有正缺人手的陈大人对他另眼相看,给了他机会。
次日一早,史可法亲自在马知府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君临村。
眼前一幕幕的亲眼所见,既让史可法再度惊奇和感叹,也让他下定决心做出了一个决定。
“夏华啊,本官过几日回应天府一趟,你跟本官一起吧!”史可法眼神深邃地看着夏华。
“草民谨遵阁部安排。”夏华应道,但心里对此有点意外。
“高杰外甥李本深还在你这里吧?”
“在呢。”
“你留着他也没用,放了吧,本官在这件事上已答应过高杰了。”
“是。”夏华那天没杀李本深,高杰压根不在乎这货的死活,夏华杀他没啥意义,想杀随时可杀,留着或许有用,就留着了。
“唔...”史可法忽然想起了什么,“夏华,你可有表字?”
“回阁部,尚无。”
史可法微笑道:“我为你取一表字如何?”
夏华感到惊喜:“能得阁部赐字,草民三生有幸!”
史可法轻轻拈须:“古人云,明心见性,不矜不伐。夏华,我知你是个大好男儿,愿你心怀大明、忠君报国、志存高远且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你的表字不妨就叫‘明心’吧!”
夏华向史可法深深鞠身作揖行了一礼:“草民谢阁部赐字。”
史可法等人离开后,汤来贺单独走到夏华身边,笑道:“夏公子,恭喜啊,得到史阁部这般青睐器重,你可知史阁部为什么要带你去应天府吗?”
夏华道:“不知,还请汤大人赐教。”
汤来贺很感慨地道:“史阁部这是要破格提拔和栽培你呀!根据惯例,只有守备及以上实职的任命才需要特地赴京接受兵部考核,由此可见,史阁部是要封你一个级别很高的官啊!你呀,前途无量哟!”
夏华十分欣喜:“能得到史阁部的亲自接见,草民真是三生有幸!”
跟着汤来贺的一名长须老者感叹道:“史阁部来了,有他亲自坐镇,扬州就真的太平了!”
这老者名叫王传龙,是扬州一户名门望族的士绅,同时是一个退休官员,当初被马知府派去南京向朝廷告高杰状的人就是他,也是他带回了南京的最新消息。
三人口中的“史阁部”正是明末汉家民族英雄、被誉为“明朝的文天祥”、历史上扬州之战时明军最高指挥官并在扬州壮烈殉国的史公、史可法,现官居南明弘光朝廷的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从七月上旬高杰率军侵扬起,这场高杰之乱已持续了大半个月,南京方面为之震动不已,弘光帝一方面依仗高杰这种军阀,一方面也不能任其过度胡作非为,肯定要采取对策,当然,严惩是完全不可能的,只会安抚,被他派到江北平息高杰之乱的人正是史可法。除了这茬子,史可法此行也承担着督师江北、调解江北四镇众军阀之间的矛盾、统筹江北军务要事等重任。
七月中旬,史可法离开南京,他依次去了滁和总兵官黄得功、凤阳总兵官刘良佐、淮安总兵官刘泽清的地盘,这三个军阀跟高杰一样,都对富得流油的扬州垂涎三尺,也都跟高杰一样想要霸占扬州,只是高杰下手最快,看到高杰下手了,他们同样争着抢地盘和劫掠地方,史可法挨个地见了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喻以利害、晓以大义,最终说服三人服从命令。
最后,史可法赶往高杰的地盘,高杰此时既为自己染指扬州却弄得损兵折将而悔恨焦虑,又因自己擅自兴兵而心里有鬼,得知史可法前来,他十分惊惧,但史可法在接见他时很温和,加之已与夏华的人有过暗中接触、有心说服高杰及早收手的邢氏的穿针引线,高杰对史可法十分礼敬,也表态会服从朝廷的命令,放弃再打扬州的主意,返回了徐泗。
“哄”完江北四镇的四大军阀,史可法马不停蹄,于八月初来到了扬州。
月朗星稀,扬州府衙,灯火通明。
夏华一身正装、心神肃穆地低着头立于大堂门外,听着大堂里几人的寒暄,然后又听到大堂里有人看向他说道:“他就是夏华?”语气间充满和气,毫无高高在上的睥睨俯视之意。
“对,正是!”这是马知府的声音,然后语气喜悦地对夏华唤道,“夏公子,快近前来!”
“是!”夏华应道,他抬头迈步进入大堂,怀着发自肺腑的尊崇敬慕之心向端坐在正中首席位置上的那位长者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叩拜的大礼,“草民夏华,见过史阁部。”接着向坐在旁边的马知府也行礼,“见过马大人。”
“好,好,”史可法上下反复地打量夏华,满面微笑,目光和蔼,“果然是个少年英雄!”
夏华没有抬头直视史可法,他悄悄地瞥了一眼,只见史可法个子不高,身板结实,面如璎石、鼻若悬胆、目似深潭,颌下五柳长须,皮肤偏黑,满脸的风霜和正气,眼中烁烁有光,额头上有块很醒目的疤,
四月底,流寇进犯北京,身为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率军勤王救驾,不料军队刚到南京浦口就传来北京失陷、崇祯帝殉国的消息,他悲痛欲绝,面北放声大哭并以头撞柱,“血流满面至足”从而留下了这块伤疤。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公史可法啊...夏华心神激荡。
史可法是崇祯元年的进士,本是一位书生文官,但在当上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后,他天天四处奔波,风吹日晒、披星戴月,以至于变得这般又黑又瘦。
“夏华啊,”史可法看着夏华,神色和语气都和风细雨,并带着一股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喜爱,犹如一位邻家长辈,“你的事,马大人他们都跟我说了,先慷慨解囊、倾尽家产收容四方难民,活人无数,后英勇组织难民和城外居民抵抗乱军贼兵,既救人无数又为保住扬州城立下了首功,真可谓善莫大焉、高风亮节、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呀!”
他对夏华赞不绝口,又好奇地问道,“夏华啊,你年华几何?”
夏华回道:“回阁部,草民生于崇祯元年。”
“今年才十七岁?还不到弱冠之年?真是后生可畏!”史可法愈发惊叹,接着问道,“你是哪里人士?籍贯何方?”
夏华回道:“回阁部,草民祖籍扬州,辽东人士,父母亲属皆死于鞑虏之手,草民幼时被关宁军收养,后成为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的家丁。”
“那是怎么来到扬州的呢?”史可法越听越惊奇诧异,马知府也被吊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只知道夏华“是从北方逃难到扬州的”,详细情况并不清楚。
夏华从容不迫地道:“回阁部,三个多月前,京师沦陷,崇祯皇帝陛下殉国,草民当时身在玉田县的关宁军中,偶然得知吴三桂意欲叛明降清,甘为鞑虏之走狗,草民虽身份低微,但始终铭记自己是个堂堂正正的大明汉家男儿,宁死不当汉奸,于是...”
夏华的这番自我介绍说了足足近半个小时,把他的来历、经历基本上对史可法讲清楚了,当然,该隐藏的隐藏了,该淡化的淡化了,该“稍作加工”的“稍作加工”了。
听完夏华的来历和经历,大堂里陷入幽微的静谧,史可法脸上的表情稍有点复杂,但他很快就长长地感叹着再度称赞夏华:“壮哉!壮哉!尔等不愧为我大明的汉家男儿!好!好!”
说着,史可法有点按捺不住心头的某些涌动的情绪,站起身来,在大堂里来回踱着步子,一边频频地看着夏华一边脑子里激烈地天人交战着。
突然,史可法猛地止住脚步,转过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夏华:“夏华,你可愿为国效力?”
夏华昂然朗声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男儿大丈夫,国难当头,义不容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男儿大丈夫的天职使命!”
“说得好!说得好!”史可法激动不已,眼里甚至微微地泛起泪花。
夏华趁热打铁:“阁部、马大人,草民祖籍扬州,亦是扬州人,万般不愿扬州毁于兵戈战火,愿献银五十万两用于扬州的军务、战备、城防等大事!”
史可法和马知府都听得大喜过望:“当真?”
夏华正色凛然:“草民岂敢欺骗阁部和马大人?”他知道史可法和马知府都是忠臣英烈,绝不可能对他捐的银子中饱私囊。
“好!好!”史可法身体微微地发抖,他本来就对夏华极有好感,这五十万两银子让他对夏华更是盛赞珍视至极,他双目直视夏华,又像在对夏华说又像在自言自语,“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很多事都可以打破陈规、破而后立为之,即便外界非议,只要结果利国利民,又何必瞻前顾后?夏华,你的团练现有多少乡勇?”
夏华没说实话:“原有一千多,现已增至四五千。”
史可法面露喜色:“好,很好...”
夏华知道史可法在想什么,他对此是求之不得的。
史可法此次从南京来到江北,并不是巡视一圈就回去的,而是要常驻江北,在扬州建立督师幕府,总揽江北四镇等地的军政事务,所以他还带了一千多名军士,同时,他心知肚明江北四镇的军阀们个个拥兵自重、跋扈妄为,不但难以真正地起到攘外安内的作用,还尾大不掉、祸国殃民,因此,他计划在扬州等地招募新兵、扩充真正忠于弘光朝的他的嫡系部队。
除了一千多名军士,史可法又通过他的多次据理力争从南京带来大批兵器、军械、盔甲、粮草、布匹等物,外加二三十万两白银作为紧急军费,并拥有调用扬州府的钱粮赋税的权力。
既要扩军,收编现成的肯定大大好于白手起家,夏华的团练已参加过实战、战斗力可观,最重要的是,这支武装力量的首领夏华还是一个品德高尚、智勇双全、通晓军事兵法的人才,如此一来,在史可法心目中,夏华和他的团练简直就是老天爷送给他的及时雨。
史可法官居兵部尚书,在名义上统领江北四镇,但四大军阀个个不把他当回事,他近乎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支强大的嫡系部队。夏华和史可法的情况很像后世电影《投名状》里庞青云和陈大人的关系,庞青云带着八百土匪投效朝廷,别人根本看不上,唯有正缺人手的陈大人对他另眼相看,给了他机会。
次日一早,史可法亲自在马知府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君临村。
眼前一幕幕的亲眼所见,既让史可法再度惊奇和感叹,也让他下定决心做出了一个决定。
“夏华啊,本官过几日回应天府一趟,你跟本官一起吧!”史可法眼神深邃地看着夏华。
“草民谨遵阁部安排。”夏华应道,但心里对此有点意外。
“高杰外甥李本深还在你这里吧?”
“在呢。”
“你留着他也没用,放了吧,本官在这件事上已答应过高杰了。”
“是。”夏华那天没杀李本深,高杰压根不在乎这货的死活,夏华杀他没啥意义,想杀随时可杀,留着或许有用,就留着了。
“唔...”史可法忽然想起了什么,“夏华,你可有表字?”
“回阁部,尚无。”
史可法微笑道:“我为你取一表字如何?”
夏华感到惊喜:“能得阁部赐字,草民三生有幸!”
史可法轻轻拈须:“古人云,明心见性,不矜不伐。夏华,我知你是个大好男儿,愿你心怀大明、忠君报国、志存高远且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你的表字不妨就叫‘明心’吧!”
夏华向史可法深深鞠身作揖行了一礼:“草民谢阁部赐字。”
史可法等人离开后,汤来贺单独走到夏华身边,笑道:“夏公子,恭喜啊,得到史阁部这般青睐器重,你可知史阁部为什么要带你去应天府吗?”
夏华道:“不知,还请汤大人赐教。”
汤来贺很感慨地道:“史阁部这是要破格提拔和栽培你呀!根据惯例,只有守备及以上实职的任命才需要特地赴京接受兵部考核,由此可见,史阁部是要封你一个级别很高的官啊!你呀,前途无量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