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7章 兵工厂、火器-《重生明末再造华夏》

  资金、建材、铁料、燃料、工具...应有尽有,加上人数与日俱增的工匠和帮工,夏华的兵工厂已逐渐成型且规模和生产力都蒸蒸日上,移步内园里,只见厂房遍地开花、密布攒聚,众多的工棚错落有致、数十上百,一片工棚就是一个手工锻造兵器军械的作坊,若干片形成一个工区,工区间是横平竖直的通道,犹如大型集市,

  各条通道间,运送铁料、铁渣、木柴、木炭、煤炭——从汪家买的蜂窝煤——各种工具等物的人力小车或牲畜拖动的大车来回络绎不绝,工棚下火光闪耀、烈焰通明,挥汗如雨的工匠们在澎湃的热浪中三班倒地工作。现场人潮如梭、井然有序,叮叮当当敲击声密如雨点并且昼夜不绝,身在其中,即便两人近在咫尺,也需互相嘴巴贴着耳朵才能听清彼此的说话。

  白天里,整个兵工厂青烟弥漫、如云如雾,到了晚上,整个兵工厂灯火璀璨、如星如炬,金属的锤击敲打碰撞声响震耳欲聋,火光火亮遍地连天,工匠们各司其职,各工场分工明确,各种兵器军械犹如流水般从各工场里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当然,夏华的兵工厂现在只能生产制造刀、枪等冷兵器,还不具有生产制造火器的能力,不过,这个最大的短板很快就要补上了。

  “夏哥!”随着严森喜滋滋的大嗓门,他一阵风地跑到夏华跟前,“来了!你要的火器专家来了!”

  夏华喜出望外:“快请!”

  因为“高瞻远瞩”,所以夏华刚着手修建军事基地、组建乡勇团练时就掏出很多钱四处寻找、聘请火器工匠特别是火器专家来他这里为他效力,这件大事被他交给严森和绣春负责,期间得到了程家的全力支持,提供了很多重要的门路和宝贵的信息。

  “四位,这边请!”三男一女四人被严森眉飞色舞地引到夏华跟前,三个男子其中一人是个年约三旬、白皮黑须、金发碧眼、身材高大、体型削瘦的老外,让夏华有点惊奇。

  夏华团队招募火器工匠主要是从两个方向,一是北方逃到南方的难民,二是南方沿海的浙闽粤地区,陆陆续续已积少成多有百余人,严森现重点向夏华介绍的这四人都是专家级的。

  三个男子里的两个本国人之一是个年近三十的汉子,粗眉棱眼、昂藏七尺,典型的北方男子模样,满手硬茧,脸上有疤,走路时步步生风,举手投足间隐隐散发着一股军人的气息。

  “夏公子你好,在下王业成。”年轻汉子十分客气地向夏华行礼。

  夏华谦和回礼:“王兄你好,你是军人?”

  “以前是。”

  “哦?在哪儿从的军?又为何离开?”

  王业成叹口气:“我曾在孙火东先生帐下拜他为师,十多年前随他辗转辽东、山东等地,一边在军伍中参与对鞑虏的战事一边潜心向火东先生学习火炮技术,后来,火东先生不幸...”说到这里,他神色伤感又带着一丝悲愤。

  夏华明白了,他心头喜不自禁:好啊,真是捡到宝了!这个王业成可是孙火东的学生啊!

  孙火东即明末官员、将领、著名军事技术学家和火炮专家孙元化,曾担任登莱巡抚等职,此公师从明朝后期的大科学家徐光启,不但学富五车,而且学贯中西,对西方现代科学造诣精深,是位国宝级的火炮大师,非常擅长研发、制造火炮,被后人誉为“中国现代炮学先驱”。

  可叹的是,十二年前的崇祯五年,孙元化因其部将孔有德等人叛变导致丧师失地,他虽宁死不降且自尽未遂,最终还是被崇祯帝下令处斩,一代火炮大师就此陨落,令人扼腕长叹。

  王业成是山东人,十几年前在孙元化麾下当兵并向孙元化学习火炮技术,对恩师孙元化,他崇敬至极,恩师被崇祯帝处斩后,他悲愤不已又心寒齿冷,便离军返回山东老家继续钻研火炮技术,今年春夏,李自成大军侵入山东,王业成憎恨流寇不事劳动生产、只知劫掠破坏,不愿投效李自成集团助纣为虐,带着家人向南逃难,就这样来到了淮扬地区。

  “王兄,”夏华伸手搭在王业成的肩膀上,真诚无比地道,“相信我,在我这里,你的火炮之长还有你的报国之心,都会得到尽情的发挥!火东先生的大志,也会得到继承和发扬!”

  王业成已经知道夏华的事,对夏华十分敬服钦佩的他满怀期望、重重地点了点头:“好!”

  第二个本国男子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身材魁梧健壮,丹凤眼、卧蚕眉,生得正气凛然,除了脸不红和没长胡子外,长相倒是颇有关公之范。

  “夏公子你好,在下李建业。”青年也十分客气地向夏华行礼。

  夏华同样谦和回礼:“李兄你好。”

  李建业是福建人,从小听戚家军打倭寇的故事长大,自幼痴迷火器特别是火铳,曾先后拜多位火器能工巧匠为师,精擅火铳技术,今年四月,北京被李自成大军攻陷,大明朝灭亡,得知这一消息的他震惊悲愤,启程前往南京,想要投效弘光朝,发挥胸中所学所长为国效力,但到南京后,他却报国无门,以至于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正好碰到夏华的人,便来扬州了。

  “欢迎,欢迎!有了火炮,再有火枪,这下可就齐全了!”夏华喜笑颜开地看着李建业。

  四人里的那个女子约二十岁,长得眉目如画、柳眉杏眼、樱口朱唇,个子高挑挺拔如松,蛮腰楚楚纤细紧绷,身上洋溢着一股跟丁宵音一样的飒爽英气,一看就知此女是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富家大小姐。

  “我姓杨名子婧,”对方大马金刀地自我介绍道,“家祖父是当年戚公麾下战将杨文通。”

  又是一位戚家军的后人!夏华十分惊讶:“杨姑娘,你是怎么从老家浙江来到我这儿的?”

  杨子婧十分爽快地道:“因为我自小崇拜的偶像除了戚公就是秦贞素将军,为了圆这个梦想,我便从家里偷跑出来,听说了你的事,便来你这里试试能不能在你这里实现我的梦想。”说着,她又神色间颇有傲意地道,“你放心,我对火器也很在行,因为它正是我这样的女人能够不输给男人的凭依,所以我也打小就玩火器和研究火器。”

  夏华笑着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杨子婧道:“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在没有火器的时代,女人因为体能、力量天生大不如男人,所以上战场跟男人对打是毫无胜算的,双方都用冷兵器,除非天赋异禀者,女人绝对打不过男人,但是,有了火器后,男女就平等了,只要手指稍微用力扣动扳机,弱不禁风的女子也能在百步外轻易杀死一个彪形大汉,所以,我对火器热爱无比,这玩意儿真是太棒了!”

  夏华哑然失笑:“好吧,欢迎你。”正好丁宵音缺个志同道合的闺蜜。

  “夏公子,您好,我的名字叫卫匡国,”那个老外操着有些生硬但吐词十分清晰的汉语官话向夏华自我介绍道,“这是我来大明后特意取的汉文名字,我本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来自意大利,是一名传教士。”

  “欢迎,欢迎,”夏华友善地微笑着看向卫匡国,“欢迎阁下来到大明中华。”

  众所周知,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国和西方的交流踏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大批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以商人和传教士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历史和中西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早来华的传教士里,最著名的人是利玛窦,他在中国最好的朋友便是徐光启,所以,徐光启精通西学,他的学生孙元化也精通西学。

  卫匡国在六年前被派遣来华传教,足足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他才在前年到达中国,去年,他抵达杭州,一年来,他一直在浙江活动,一边四处游历,观察中国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一边勤奋刻苦学习汉语和汉文化。

  对中国眼下的巨变大势,卫匡国自然非常清楚,夏华派人前往浙闽粤地区聘请火器专家,卫匡国机缘巧合地知道了这事,他本就有意“到中国最繁华的扬州看一看”,便主动过来了。

  对卫匡国这种老外,夏华还是十分重视的,这些传教士几乎个个博学多才而且见多识广,都是杰出的人才,撇开宗教上的东西,这种外国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的,夏华只会楚才晋用,不会盲目排外。

  “能有几位相助,我如虎添翼。”夏华最后满怀憧憬地道,“行,以后我们团练的火器研发和制造、火器部队的组建和训练等等,就请几位多多费心了!”

  四人一起答应,李建业补充道:“夏华兄,我听说安徽宁国有一位火器大师,名叫焦勖,此君在火器上的造诣虽不如火东先生,但也是出类拔萃、非常难得,你可派人立刻前去宁国打探,将他请来,我肯定,团练的火器事务若有他的参与和主持,必会竿头直上、突飞猛进。”

  “好!”夏华心头更喜,人才,特别是大师级的人才,太金贵了。

  “哦,我知道这个焦勖。”卫匡国受到提醒,“他有一位德意志传教士好友名叫汤若望,两人曾合作编纂著成《火攻挈要》一书,汤若望先生同样精通火器,他曾受崇祯皇帝的命令为大明军队铸造出新式大炮,夏公子,如果你能把汤先生也请来助你,那就真是锦上添花了。”

  “必须的!”夏华越听越按捺不住,他马上就会派人专门去寻找焦勖和汤若望。

  “时间宝贵,不能浪费,”夏华目光炯炯地看着王业成、李建业、杨子婧、卫匡国,“请开始你们的工作吧!需要什么,尽管跟我说!我必全力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