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砖厂开工-《重生1973之天山往事》

  时间在李世英的忙碌中很快进入到了5月,李世德也终于搬进了新家,父母也都跟着住了过去,李世英私下里跟大哥商量好了,每个月给十块钱的赡养费,其实就是将老两口的口粮给包了。

  父母的户口毕竟没有转过来,其实这个时代的户籍管理制度还不那么严格,毕竟全国没有联网,所有是存在着双户籍的情况。

  边疆地区对人口是急需的,落户也相对容易,所以老家如果户口没有迁移,但是花钱弄到了某些相关的证明或者介绍信,是可以换个名字重新落户在边疆地区的。

  李世英先前迫切地想要迁移户口,是因为他对老家实在没有太多的感情,回忆中的过往并不愉快,他并不讨厌,只是无感而已。

  他知道老爹的脾气,是断然不肯轻易将户口迁出的,那里毕竟是故乡,所以李世英也不强求,而且他心里也憋着一口气,只要父母仍旧在老家有户口,那些曾经嫉妒、背地里使坏的村人们,还是拿他们没办法,他就是想要恶心恶心某些人。

  老爹和老娘都是闲不住的,毕竟劳动了大半辈子,已经停不下来了,所以李世英和李世德家里的院子都大变了样子。

  李世德的院子多了几垄菜地,李世英帮忙借了牛和犁,老爹便在院子里多种了些玉米和红薯,而且院子里也同样盖了一间草棚当作大哥做木工的工作间。

  至于李世英的院子,老爹则按照他的想法,种了甜菜和黄豆,还在院子角落种了几排向日葵。

  这些日子李世英一直忙碌着砖厂的事,他不懂如何制作生产红砖和瓦片,便虚心向张全义请来的老师傅学习,口袋里揣着笔记本,已经满满当当地记录了半个本子。

  虽然李世英不断向同伴们宣扬学习的重要性,但似乎除了他之外,并没有第二个人想着学些新的技术,一如当初李世英主动学习组装矿石收音机一样,到现在他在周边几个生产大队都没有遇到第二个竞争对手。

  砖厂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不繁琐,盖了一座砖窑,夯土盖了两间土屋,用砍伐的树木搭设了几个大草棚,四面的围墙甚至都没有建起来,一个砖厂就这么粗糙地成型了。

  当第一窑砖开始烧制之后,李世英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其实也一直在学习着如何有效率的管理,好在这个时代集体劳动制度之下,真心偷懒的人并不多,而且砖厂并没有特定的工人,都是社员们被挑选了一批,相当于在农闲时分多了一份集体指派的劳动任务,大家对李世英还有着最起码的信服。

  制砖的流程并不复杂,人工挖掘出黏土后,将黏土与煤渣以一定比例混合,做成原始的砖坯,煤渣基本都是从场部那里免费拉回来的,因为整个东方红公社,就属国营农场的职工们最为富裕,用煤也是最多的。

  然后对砖坯加水搅拌,一大队就有本地驻军部队官兵们挖掘的引水渠,引的是北天山融化的雪水,所以砖厂取水用水也方便。

  搅拌并没有用太多人力,而是用了牛力,毕竟一大队就有成规模的牧业小队,牛和马是最不缺的,搅拌场地颇费了许多功夫。

  和泥程序之后,就是用模具制作成型的砖坯,木模具是李世德、李世英兄弟俩制作出来一批送到砖厂的,这一步骤需要的人力也是最多的。

  “韩老师,这一段时间辛苦你了!”

  砖坯入窑、封窑开烧,这一段时间李世英自然是要亲自盯着的,他便和张全义请来的这位韩师傅住在了砖窑不远处的土屋,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社员也留了下来。

  砖厂离六大队就不算太远了,前些天赶着马车到处赶巴扎卖货的孙祥会路过,李世英托他带点儿东西来,于是卢林昨天就骑马跑来了一趟。

  送来的是一壶散酒,不过卢林又给李世英送了几块豆腐干和自家腌的咸菜,卢林觉得跟李世英搞好关系总没差,以后他买砖也算是能拉一下关系了。

  晚饭自然是自己动手,就在草棚下搭了一个临时的灶台,大队那里送来了粮食、锅碗瓢盆等,于是四个人就凑在一起喝起了小酒。

  韩师傅笑呵呵地摆了摆手:“没撒辛苦滴,额都是做这个滴嘛。”他老家是陕西的,这让李世英觉得很稀奇。

  因为不管是前世还是今世,李世英在边疆几乎没有遇到过太多山东人与陕西人,但他听说不少山东士兵都落户西域了,也听说西域来了不少陕西人,大约是集中扎根的地方不一样,毕竟西域实在太大了。

  韩师傅对李世英的观感很不错,他很少遇到一个外行人如此愿意学习的,李世英问他的专业知识和问题,他也乐得耐心解答,从不藏私,毕竟这个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内地都用机器造砖了,额这个手艺,怕是以后就没有用处了。”

  喝了一口酒,韩师傅感慨地说道,六区那里有个砖厂,是他参与建设了的,东风公社那里的砖厂他也参与了,这两个砖厂的规模都不是很大,都是因为宁远县要搞工业建设,为了建厂房而设置的。

  边疆不比内地,对砖瓦的大量需求要等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了,但砖厂就属于坑位,早占了就抢先了优势,而且附近的驻军部队将来要扩营房、部队附属医院也要翻修、场部的职工翻修房屋,所以砖厂仍旧是有市场前景的。

  对于韩师傅的感慨,李世英只能笑着安慰:“时代再进步么,你这个手艺将来还是有用武之处的。”

  还好,这只不过是韩师傅的一句随口感叹,并不是需要人来安慰,几个人就在煤油灯下吃着晚饭喝着小酒,借以打发这漫长而寂寞的夜。

  第一批砖还没有出窑,张全义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场部的子弟学校要盖食堂,张全义通过游说,给一大队的队办砖厂拉来了两万块的订单,而且只需要在暑假前送过去就可以。

  李世英挠了挠头,这件事对他倒没什么考验,关键还在张全义,因为麦收时节又快到了,如何调度人手,合理分配社员们尽心劳动,要保证不能耽误农事而且还要不耽误订单,全看张全义如何调度了。

  他这个名义上的砖厂厂长并没有太多的实权,砖厂终究还是属于集体企业,全体社员都有义务参与砖厂的生产劳动,所以工人都是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