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自主研发中心的建立-《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拒绝欧诺集团的并购后,磨盘沟集团的厂区里没有丝毫消沉,反而透着一股憋着劲儿的冲劲。

  许青山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掷地有声的承诺还萦绕在耳边,而此刻,他正带着周晓芸、陈向东站在一块新规划的土地上,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新鲜的气息——这里,将崛起磨盘沟的“创新引擎”:食品科技研发中心。

  “从今天起,集团每年将拿出净利润的30%投入研发!”许青山指着规划图,声音坚定,“别人想靠资本夺走我们的未来,我们就靠创新,自己闯出一条更宽的路!”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机械的轰鸣声,几辆工程车缓缓驶入场地,研发中心的奠基仪式正式启动。

  李二狗、赵铁柱带着一群老员工,自发地拿着铁锹赶来帮忙,他们脸上的神情,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拒绝并购的犹豫早已消散,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靠自己的本事,把磨盘沟做得更强。

  三个月后,一座现代化的研发中心拔地而起。白色的主体建筑搭配着玻璃幕墙,与不远处的红薯地相映成趣,内部更是别有洞天:无菌实验室里,精密的检测仪器闪烁着指示灯;中试车间里,小型智能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样品展示区里,摆放着各种形态的红薯制品,从粉末状的红薯膳食纤维,到包装精美的低脂粉条,琳琅满目。

  “我们的研发方向很明确:瞄准健康食品赛道。”陈向东穿着白大褂,正在给研发团队讲解方案,“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我们要利用红薯的天然优势,开发低脂、低糖、高纤维的产品,还要探索红薯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比如添加益生菌的发酵粉条、适合糖尿病人的红薯代餐。”

  许青山特意从省农科院和江南大学聘请了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组建了核心研发团队,同时从磨盘沟商学院选拔了一批优秀学员,充实到研发一线。周晓芸则负责协调研发与市场的衔接,确保每一款新产品都能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尝试开发低脂粉条时,由于减少了油脂添加,粉条的口感变得干涩,煮后易断,连续几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负责该项目的年轻研发员急得直掉眼泪,陈向东却拍着他的肩膀鼓励:“创新哪有一蹴而就的?我们当年改良红薯品种,也是失败了十几次才成功。”

  许青山也常来实验室“蹲点”,和研发人员一起分析问题。他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粉条,会加入少量山药粉增加韧性,这个细节给了研发团队灵感。他们尝试在红薯淀粉中添加适量的山药多糖,经过上百次的配比调整,终于研发出了口感筋道、低脂健康的新型粉条。

  当第一批低脂粉条样品生产出来时,许青山亲自煮了一碗,尝了一口,眼里满是惊喜:“就是这个味儿!既保留了红薯的清香,又解决了低脂带来的口感问题。”

  除了低脂粉条,研发中心还陆续推出了红薯膳食纤维粉、益生菌红薯糕、红薯蛋白肽饮品等多款新产品。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高端超市和电商平台,销量节节攀升。华东地区的经销商特意打来电话:“许总,你们的低脂粉条太火了,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

  研发中心的建立,不仅让磨盘沟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创新驱动”的转型,更让集团在健康食品赛道抢占了先机。以前,磨盘沟的产品靠的是口碑和性价比;现在,靠的是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利润空间也进一步扩大。

  李二狗看着不断增长的订单数据,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总担心拒绝并购会影响生意,现在看来,咱们靠自己研发新产品,比卖给外人强多了!”

  赵铁柱也感慨道:“没想到红薯还能做出这么多花样,这研发中心,真是咱们磨盘沟的‘聚宝盆’!”

  许青山站在研发中心的顶楼,看着远处的红薯地和忙碌的厂区,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研发中心的建立只是开始,未来,他们还要继续深耕健康食品领域,用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让磨盘沟的品牌不仅扎根中国,更能在全球健康食品市场站稳脚跟。

  周晓芸走到他身边,递过来一杯水:“你看,我们靠自己的力量,也能走出一条属于磨盘沟的创新之路。”

  许青山笑着点头:“是啊,别人的橄榄枝再诱人,也不如自己手中的技术硬。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让磨盘沟的未来,走得更稳、更远。”

  夕阳西下,研发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光芒,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磨盘沟的创新之路。而这条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道路,终将让磨盘沟在健康食品的蓝海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