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与尘(二)(678)-《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糖与尘(二)

  晓晓考上重点高中那年的除夕夜,林秀在包饺子时突然一阵反胃,扶着水槽干呕起来。陈实正在院里挂灯笼,闻声进来,轻轻拍着她的背。

  “吃坏东西了?”

  林秀摇头,心里咯噔一下。月事迟了半个月了,她原以为是累的。

  正月里医院人少,妇产科医生看着B超单:“八周了。要吗?”

  林秀攥着衣角,指甲掐进掌心。四十二岁,女儿都十六了,店里刚走上正轨,他们正准备扩大规模……

  “要。”陈实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不知什么时候进来的,手里还拿着她的外套,“医生,我们要。”

  回去的车上,两人一路沉默。直到看见“再生缘”的招牌,陈实才停下车,转头看她:“秀儿,你要是担心……”

  “生。”林秀打断他,“就是觉得对不住晓晓。”

  晓晓的反应比想象中平静。少女盯着母亲的肚子看了很久,轻声问:“是弟弟还是妹妹?”

  “还不知道。”

  “哦。”晓晓低下头,“那我们得换个大点的房子了。”

  孕期的辛苦远超预期。高龄产妇,加上常年劳累,林秀妊娠反应严重,血压也高。医生建议卧床休息,可店里离不开人。

  陈实把货车后座改成简易床铺,出车时都带着林秀。客户看见大肚子的老板娘,总会多给些关照。有个电子厂老板甚至专门整理了仓库:“让你爱人坐着指挥就行,别动手。”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怀孕七个月时,林秀在清点一批旧书时突然出血。送到医院,医生直接下了病危通知。

  “胎盘早剥,要立即手术。”

  手术室外,陈实蹲在墙角,把脸埋进掌心。晓晓赶过来,看见父亲的样子,眼泪一下子涌出来。

  “爸……”

  陈实抬起头,眼睛血红:“你妈跟了我二十年,没享过一天福。”

  手术进行了三个小时。护士抱出孩子时,陈实几乎站不稳。

  “男孩,四斤八两,要送保温箱。大人还在抢救,出血量太大……”

  孩子在保温箱住了一个月。林秀因为大伤元气,在医院住了整整两周。出院那天,陈实一手扶着她,一手提着行李,晓晓小心翼翼地抱着弟弟。

  婴儿太小了,像只小猫,呼吸轻得几乎感觉不到。林秀给他取名“陈希”,希望的希。

  家里的气氛变得微妙。晓晓放学就回房写作业,吃饭时也沉默寡言。有次林秀喂奶时看见女儿在门口张望,刚想叫她,晓晓却扭头走了。

  一天深夜,林秀起夜,看见晓晓房间还亮着灯。推门进去,少女正对着一堆参考书发呆。

  “妈,”晓晓声音带着哭腔,“清华的自主招生,我可能去不了了。”

  林秀心里一紧。女儿的成绩一直很好,老师说过考清华很有希望。

  “为什么?”

  “录取要看家庭情况……现在有了弟弟……”晓晓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林秀在女儿床边坐下,拿起那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书页边角都磨毛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晓晓,”她轻声说,“弟弟是意外,但不是负担。你的前程,爸妈砸锅卖铁也要供。”

  “可是……”

  “没有可是。”林秀语气坚决,“明天就让爸爸去打听自主招生的事。”

  陈实知道后,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他去了趟银行,把准备扩大店面的钱取了出来。

  “先紧着晓晓用。”他对林秀说,“店面的事往后放放。”

  自主招生的材料寄出去后,晓晓更用功了。有时半夜醒来,林秀总能看见女儿房间的灯光从门缝漏出来。而怀里的小陈希似乎也格外懂事,除了饿很少哭闹。

  但经济的压力实实在在。奶粉、尿布、晓晓的补习费、店面的租金……陈实不得不接更多活,经常凌晨三四点就出门。

  有次他去邻县收一批废机床,回来时已是深夜。林秀听见货车声音,起身热饭,却看见陈实在驾驶座上睡着了,额头有一道细细的血痕。

  “碰了一下,不碍事。”他轻描淡写。

  林秀没说话,默默给他上药。灯光下,她看见丈夫鬓角已经花白,这个才四十五岁的男人,被生活磨得像个老头。

  转机出现在陈希百天那天。有个客户来店里,看见林秀边哄孩子边整理旧书,顺口问了句:“你们收外文原版书吗?”

  “收,按品相定价。”

  客户带来一批艺术画册,都是英文原版。林秀上网一查,最贵的一本能卖到上千。她心里一动,专门辟出一个区域做原版书。

  渐渐地,“再生缘”在留学生圈子里有了名气。有人专门来淘绝版书,有人来卖带不走的行李。林秀的英语底子派上了用场,简单的交流不成问题。

  晓晓的自主招生通知在春天到来。她获得了清华二十分的加分。好消息传来的那天,陈实破天荒地买了瓶啤酒。

  “我闺女,争气。”

  但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北京的消费水平高,学费生活费都是不小的开销。加上陈希开始添加辅食,开支更大了。

  林秀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网店。她把收来的原版书、有特色的旧物拍照上网,居然很受欢迎。第一个月,网店利润就超过了实体店。

  陈实也开始转型。他不再什么废品都收,专门瞄准机关单位、外资企业的淘汰物资。这些废品分类规范,价值也高。

  夏天最热的时候,他收到一批某使馆处理的旧家具。其中有个欧式梳妆台,镜框的雕花很精致。林秀擦洗时,在暗格里发现一枚戒指。

  不是多贵重的材质,但设计别致,内侧刻着“Love Forever”。

  他们根据家具来源找到使馆,辗转联系上戒指的主人——一位即将离任的外交官夫人。对方激动得声音发抖:

  “这是我母亲的订婚戒指,我以为永远找不回来了。”

  夫人执意要酬谢,陈实婉拒了。第二天,使馆工作人员送来一面锦旗,还有一份合作协议——使馆所有淘汰物资,优先供给“再生缘”。

  这件事上了本地报纸。标题很朴实:《废品站夫妇拾金不昧,意外打开国际通道》。

  报道刊出后,他们的生意突然火了。不仅个人客户增多,连一些企业也找上门来谈合作。

  晓晓去北京前夜,一家人在院里吃饭。陈希已经会坐了,在婴儿车里咿呀学语。晓晓逗着弟弟,突然说:

  “妈,爸,等我大学毕业,把弟弟接到北京上学。”

  月光很好,院子里新栽的栀子花开了,香气扑鼻。林秀给每人发了颗糖,连小陈希也有一份磨牙棒。

  “苦吃够了,”陈实看着妻儿,眼睛湿润,“该多吃糖了。”

  但他们都明白,生活不会只有糖。就像收废品,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车装的是什么。可能是宝贝,可能是垃圾,更可能是带着灰尘的寻常物件。

  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在一起。在灰尘里找糖吃,在苦难中开出花。

  夜深了,晓晓在房里整理行李。林秀哄睡陈希,看见女儿把全家福小心地放进箱底。

  “妈,”晓晓轻声说,“其实有弟弟挺好的。以后你们老了,有人陪我一起照顾你们。”

  林秀的眼泪终于落下来。这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窗外,城市的灯火绵延不绝。每一盏灯下,都有正在奋斗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平凡如尘,却因爱与坚持,变得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