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冬固梯田防冻裂,繁种扩育备春播-《饥荒年代种田忙》

  十一月廿的冬至,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西山乡的梯田上,刚收获完的田埂因昼夜温差大,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冻裂,最深的裂缝达三寸,若不及时加固,开春化雪后易引发垮塌。“冬季是梯田养护的关键,学大寨就要守住劳动成果!” 晚秋站在梯田最高处,望着冻裂的田埂眉头紧锁,身旁的刘红梅攥紧拳头:“之前是我糊涂犯了错,现在我要尽全力弥补,和你一起把梯田守好!” 两人相视一笑,此前的隔阂在共同的责任面前彻底消融,当即牵头成立 “冬季梯田加固先锋队”,12 各乡镇的农户们闻令而动,带着锄头、铁锹、麦秸,冒着严寒奔赴梯田。

  陆承泽带着技术组深入梯田勘察,针对冬季冻裂难题,创新推出 “冻土加固三合疗法”:一是 “裂缝填充法”,将冻土敲碎,混合麦秸、石灰、黏土,分层填入裂缝,用木夯夯实,利用石灰遇水放热的特性,加速冻土融化粘合;二是 “埂体包衣法”,在田埂外侧包裹一层浸过沥青的麻布(简易防渗防冻布),再覆盖两寸厚的稻草帘,外用土压实,抵御寒风侵蚀;三是 “排水防冻法”,清理梯田内侧排水沟,加深至六寸,在沟底铺设碎石,防止化雪水积留冻胀,进一步破坏埂体。“填充裂缝要‘宁浅勿深、分层夯实’,不然开春容易鼓包!” 晚秋手把手教农户操作,刘红梅则带着技术队,推着简易碾压机逐段压实埂体,额头上的汗珠落在冻土上,瞬间凝成白霜。

  跨村协作再次升级 —— 平原乡镇的农户带着石灰、沥青等物资支援山区,五村的农机站调来小型拖拉机,牵引石碾子碾压埂体,提高加固效率;老周的后勤保障队在梯田旁搭起临时暖棚,每天供应热粥、姜汤,为农户驱寒保暖:“大伙儿冻坏了可不行,吃饱穿暖才能干好活!” 苏老实的监督小组带着卷尺、铁锤,逐段检查加固质量:“这道裂缝填充不实,用铁锤一敲有空响,必须重新填充夯实!” 他还在每道田埂旁张贴 “责任牌”,标注加固负责人、验收结果,确保加固工作不留死角。

  与此同时,杂交三代的冬繁繁育进入关键阶段 —— 五村的良种繁育基地里,晚秋与刘红梅共同负责育苗温室的管理,此前因刘红梅心绪不宁导致的育苗低温问题,如今在两人的协作下迎刃而解。陆文斌指导两人优化 “冬季育苗保温方案”:一是 “双层覆盖法”,在温室大棚外覆盖一层塑料膜,内侧悬挂草帘,白天掀开草帘采光升温,晚上放下保温;二是 “地热线增温法”,在育苗床下方铺设简易地热线(用铁丝包裹石棉,接入公社发电机),将苗床温度控制在 15c左右;三是 “温水灌溉法”,用 30c温水浇灌育苗基质,避免冷水刺激种子根系。

  “温室温度不能低于 12c,不然种子发芽率会下降!” 刘红梅每天清晨准时查看温度计,记录育苗数据,晚秋则负责调配育苗基质,按 “腐叶土:腐熟羊粪:细沙 = 3:2:1” 的比例混合,确保土壤肥力充足。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针对育苗过程中出现的幼苗徒长问题,共同研究出 “通风控光法”:每天中午通风半小时,控制光照时长在 8 小时,促进幼苗壮根。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培育,杂交三代的冬繁幼苗出苗率达 98%,茎秆粗壮、叶片浓绿,远超预期标准。

  为扩大繁种规模,县委决定扩建良种繁育基地,新增 50 亩育苗温室和 100 亩繁种田,晚秋与刘红梅共同制定 “繁种推广计划”:“明年春季,将冬繁的 5 万斤杂交三代种子,优先供应新改造的 8000 亩梯田,同步推广到周边县市,让更多农户受益于良种!” 周边县市的农技员纷纷前来观摩学习,沙河县的代表看着壮实的幼苗,激动地说:“五县的冬繁技术太实用了,我们要引进这套方案,建设自己的良种繁育基地!”

  十二月下旬,冬季梯田加固全面完成 ——1.2 万亩梯田的冻裂全部修复,埂体坚固防冻,排水沟畅通无阻,稻草帘覆盖的田埂在白雪中宛如一道道银色的长城;杂交三代的冬繁幼苗长势喜人,繁种田已完成整地,等待来年移栽。公社书记现场视察时,对晚秋与刘红梅的协作成果赞不绝口:“学大寨就要有这种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你们两人冰释前嫌、携手攻坚,为全县树立了榜样!”

  傍晚的夕阳透过云层,洒在加固后的梯田上,白雪覆盖的田埂泛着晶莹的光;育苗温室里,晚秋与刘红梅正细心查看幼苗长势,讨论着来年的推广计划;农户们围着自家的梯田,期盼着来年的丰收。晚风里,“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声与温室里的暖气交织,梯田的沃土与壮实的幼苗,共同孕育着来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