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冰释前嫌同护田,冬繁育种备来春-《饥荒年代种田忙》

  十一月廿的冬至,寒风卷着碎雪拍打西山乡的梯田,刚经历过 “埋石风波” 的刘红梅,低着头跟在晚秋身后,手里攥着冻得发硬的铁锹。公社批评大会后,她一直情绪低落,觉得自己既丢了面子,又辜负了 “高级新型农民” 的身份。而晚秋没提半句过往,只是把她拉进了 “梯田冬管突击队”:“学大寨是为了让大家多收粮,不是搞内斗,你的技术好,梯田冬管离不开你。”

  此时的梯田正面临冬季管护的关键难题 —— 连续降温导致田埂冻土开裂,部分新筑的埂体出现细微缝隙,若不及时加固,开春化雪后易引发坍塌;同时,杂交三代的冬季繁育进入攻坚阶段,育苗温室需抵御严寒,确保种子发芽率。“冬管是保梯田、育良种的基础,咱们得一起把这关守住!” 晚秋在突击队动员会上说道,目光扫过刘红梅时,带着信任与期许。

  陆承泽带着技术组制定 “梯田冬季双保方案”:一是 “冻土固埂法”,对开裂的田埂,采用 “碎石填充 黏土夯实 稻草覆盖” 工艺,先将碎石填入裂缝,再用冻土融化后的黏土层分层夯实,外侧覆盖双层稻草帘,用土压实防止风吹,抵御零下 15 度的低温;二是 “温室育苗保温法”,在五村育苗温室外侧搭建防风障(玉米秸秆捆成),内部增设火墙(不冒烟的土灶加热),温度控制在 15-20c,确保杂交三代种子顺利发芽。

  晚秋主动邀请刘红梅负责冻土固埂的技术指导:“你懂农机和材料配比,碎石和黏土的比例、夯实的力度,你把关最让人放心。” 刘红梅愣了愣,看着晚秋真诚的眼神,心里的疙瘩渐渐松动。她带着队员们钻进梯田,用钢钎撬开冻土裂缝,精准配比碎石和黏土:“裂缝宽的地方,碎石和黏土按 3:7 混合,窄的按 2:8,夯实后要和原埂体齐平,不能留凹槽。” 她的技术果然扎实,经她指导的田埂,加固后紧实牢固,连苏老实的监督小组都频频点头:“刘红梅这技术没说的,加固后的田埂能扛住开春化雪水。”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出现了 —— 西山乡最陡的 “鹰嘴崖” 梯田,因坡度太大,积雪融化后顺着裂缝渗透,导致一段三米长的田埂出现软塌迹象。刘红梅急得满头大汗,尝试了好几次加固方法,都没能阻止继续下沉。晚秋得知后,立刻带着老王、小张赶来,蹲在田埂旁观察许久:“单一加固不行,得用‘护脚 固埂’结合的办法,学大寨就要灵活变通。” 她指着田埂下方:“在软塌处下方挖一米深的坑,用大块石头砌成护脚墙,再用黏土混合麦秸夯实田埂,形成支撑力。”

  刘红梅看着晚秋画的草图,突然眼前一亮:“我怎么没想到!护脚能分散田埂压力,麦秸还能增强黏结力。” 两人当即分工:刘红梅带着队员开采石头、砌护脚墙,晚秋组织人调配黏土麦秸、夯实田埂。寒风中,她们踩着积雪来回奔波,刘红梅的手冻得红肿,却没喊一声累;晚秋的鞋陷进泥里,裤脚沾满冰碴,仍坚持和队员们一起夯实田埂。经过两天两夜的抢修,软塌的田埂终于稳固,刘红梅抹着额头的汗珠,第一次主动对晚秋说:“谢谢你,晚秋,是我之前太狭隘了。” 晚秋笑了笑:“学大寨就是要拧成一股绳,梯田要靠大家一起护,良种要靠大家一起推。”

  与此同时,杂交三代的冬季繁育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 陆文斌带着技术组,在育苗温室里筛选优良单株,准备培育更抗寒、更适配梯田的杂交三代改良种。刘红梅在完成田埂加固后,主动申请加入育苗组:“我想多学些育种技术,明年把改良种推广到更多梯田。” 陆文斌欣然同意,教她筛选种子、控制温室温湿度:“杂交三代改良种要突出抗寒和耐贫瘠,种子纯度必须达 98% 以上,发芽率不低于 96%。” 刘红梅学得格外认真,每天早晚记录温室温度、种子发芽情况,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她培育的一批种子,发芽率达 97.5%,成为温室里的优质样本。

  跨村协作在冬管和育种中持续发力 —— 平原乡镇的农户送来玉米秸秆、麦秸,支援梯田防风和育苗温室保温;五村的县域数据中心,汇总梯田冬管和育苗数据,通过广播站发布 “冬季管护提示”:“今日气温骤降,育苗温室需加大火墙供暖;梯田稻草帘若被风吹开,需及时压实。” 老周的互助队,帮全县 30 户困难户加固梯田、运送育苗物资,刘红梅主动跟着互助队上门服务:“张大爷,你家的梯田埂体我帮你检查过了,裂缝都填好了,这是明年的杂交三代改良种,我帮你留了最好的一批。” 张大爷握着她的手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你们都是学大寨的好榜样!”

  十二月下旬,全县梯田冬管和冬季育种阶段性收官 ——1.2 万亩梯田埂体全部加固完毕,无一处坍塌;育苗温室培育的 5 万斤杂交三代改良种,发芽率均达 96% 以上,比原品种抗寒性提升 20%。公社书记在冬管总结会上,特意表扬了刘红梅:“刘红梅同志知错就改,把技术用在正地方,和晚秋同志并肩作战,护好了梯田、育好了良种,这才是学大寨该有的样子!”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刘红梅红着脸站起来:“是晚秋同志和大家给了我机会,以后我一定团结同志,把全部精力放在梯田建设和良种推广上。”

  傍晚的夕阳透过云层,洒在白雪覆盖的梯田上,加固后的田埂整齐挺拔,像一道道坚实的屏障;育苗温室里,嫩绿的幼苗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预示着来年的希望。晚秋和刘红梅并肩站在梯田旁,看着远处忙碌的农户和温室里的幼苗,脸上满是欣慰。

  晚风里,“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荡,与育苗温室里的温度记录仪 “滴答” 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