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的韵律持续了数日,却被一个微小的变奏打破。一连两天,原本该在傍晚时分带着钱袋和消息风风火火出现的王婆子,竟不见踪影。
起初,沈清徽并未多想,只当是王婆子家中有事,或是外出走亲访友。但到了第三日午后,她正与陈砺一同筛选新采的草药时,一个半大孩子跑到院门口,怯生生地喊了一句:“招娣姐姐,王奶奶让我捎个话,她染了风寒,浑身不得劲,这两日怕是过不来了。” 说完,孩子便一溜烟跑了。
沈清徽闻言,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草屑,眉头微蹙。
“风寒?”她沉吟道,“这个时节,早晚温差大,她终日在外奔波,确是容易中招。”
陈砺在一旁沉声道:“需属下前去探视一二吗?”
沈清徽摇了摇头,目光投向灶房的方向,心中已有计较。“探视是自然,但空手而去,不如带去些实在东西。她年纪大了,一场风寒若调理不当,恐伤根基。”
她转身便走向仓房,边走边对陈砺吩咐:“你去取块前日买的五花肉,要肥瘦相间些的。再去我晾晒的草药里,取些紫苏叶、老姜来。”
陈砺应声而去,动作利落。他虽然不解其意,但对主子的指令从不质疑。
沈清徽则亲自生火,刷洗那口厚实的新铁锅。她将陈砺取来的肉洗净,切成均匀的薄片,又将紫苏叶细细切碎,老姜拍扁。动作不紧不慢,却带着一种异常的专注。
锅中放入少许珍贵的猪油,烧热后,下入姜块,煸炒出浓郁的辛香之气,随即倒入肉片,快速翻炒至变色。肉的油脂被逼出,与姜香混合,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她注入大半锅清水,将切碎的紫苏叶撒入,盖上锅盖,转为文火慢炖。
陈砺沉默地在一旁看着,只见主子不时揭开锅盖,撇去浮沫,观察汤色,那神情不像是在做饭,倒像是在进行一项精密的调配。
“主子,这是……”他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
“紫苏解表散寒,姜能温中驱邪,用五花肉熬汤,取其油润,既能补充体力,又能助药力发散。”沈清徽一边用勺子轻轻搅动汤水,一边平静地解释,“对于风寒初起,体虚受寒的老人,此汤比许多苦药汤子更对症,也更容易下咽。”
她的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陈砺却听得心中震动。他原以为主子只是做些寻常吃食表示关心,却未想到这其中竟蕴含如此细致的医理考量。这份心思,已远超普通的“东家”对“伙计”的范畴。
汤在小火上炖了将近一个时辰,直至汤汁呈现出醇厚的奶白色,肉香混合着紫苏与姜的特殊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院,闻之便觉一股暖意透入四肢百骸。
沈清徽寻来一个最大的、带盖的陶罐,用热水仔细烫过,然后将滚烫的肉汤连同肉片悉数倒入罐中,仔细盖好,又用几层厚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以保住热气。
“陈砺,”她将沉甸甸的陶罐递过去,神色郑重,“趁热送去王婆子家。务必亲自交到她手上,看着她喝下一碗。若问起,只说是你我的心意,莫要提及是我亲手熬制,更不要声张。”
“是!属下明白!”陈砺双手接过陶罐,那温热的触感仿佛带着千斤重量。他不再多言,转身大步流星地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暮色中。
王婆子家离村尾有些距离,陈砺脚步迅捷,到达时,天色已近昏暗。他敲响那扇略显破旧的木门,开门的是王婆子的儿媳,见到身形高大、面色冷峻的陈砺,吓了一跳。
“我找王婆婆。”陈砺言简意赅。
儿媳不敢阻拦,连忙引他进去。屋内光线昏暗,王婆子蜷在炕上,盖着厚厚的被子,不时发出一两声咳嗽,脸色蜡黄,精神萎靡,与平日那个精明利落的老太太判若两人。
“王婆婆。”陈砺走到炕边,将包裹得严实的陶罐放在炕沿上。
王婆子勉强睁开眼,看到是陈砺,挣扎着想坐起来:“是…是陈猎户啊…咳咳…老婆子我身子不争气,误了姑娘的事……”
“主子知您病了,特命我送此物来。”陈砺打断她的话,动手解开厚厚的布包,掀开陶罐的盖子。
一股浓郁、温暖、带着肉香与药香的蒸汽瞬间涌出,弥漫在有些清冷的屋子里。王婆子浑浊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难以置信地看着那罐奶白色的、冒着热气的肉汤。
“这…这是……”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主子说,此汤驱寒暖身,请您务必趁热喝些。”陈砺说着,看向一旁有些手足无措的儿媳,“劳烦取个碗来。”
儿媳连忙拿来一个干净的粗陶碗。陈砺亲手舀了满满一大碗汤,汤里还有不少软烂的肉片和姜末,递到王婆子面前。
王婆子颤抖着伸出手,接过那碗沉甸甸、热腾腾的汤。碗壁传来的暖意,似乎瞬间就驱散了她骨子里的寒意。她看着碗里油润的汤汁,鼻子一酸,眼眶立刻就红了。
她活了大半辈子,年轻时操持一家老小,老了靠着一张巧嘴和几分精明勉强维持生计,何曾被人如此细致地关心过?病了,能有一碗热乎乎的、带着肉的汤水送到床头?更何况,送这汤来的,还是她如今倚为靠山、心中又敬又畏的沈清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姑娘…姑娘她…”她哽咽着,话都说不利索了,眼泪大颗大颗地掉进碗里,混入汤中。
“主子牵挂您的身体。”陈砺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少了几分往日的冷硬。
王婆子再也忍不住,端起碗,也顾不得烫,小口小口地、急切地喝了起来。温暖的汤汁顺着喉咙滑入胃中,仿佛一股暖流迅速扩散到全身,连日的头晕乏力似乎都减轻了几分。她一边喝,一边掉眼泪,最后几乎是呜咽着将一碗汤喝完。
“陈猎户…你…你回去一定替我谢谢姑娘!告诉她,老婆子我…我这条命…”王婆子抓着陈砺的衣袖,激动得语无伦次。
陈砺点了点头:“您好生休养,主子那边不必挂心。”他看着她将汤喝完,又嘱咐其儿媳按时照料,这才转身离开。
回到小院,陈砺将王婆子的反应一五一十地告知沈清徽。
沈清徽静静地听着,脸上并无得意之色,只是淡淡颔首:“知道了。让她好生歇着,生意上的事,不急。”
次日,陈砺依例去周转点接收张寡妇等人采摘的原料时,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王婆婆染了风寒,主子命我送了驱寒的肉汤过去。”
张寡妇、孙氏、李三娘三人闻言,手上动作皆是一顿,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复杂的情绪。有对王婆子的同情,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和安心。
她们都是挣扎在底层的妇人,深知人情冷暖。东家克扣工钱、生病被弃之不顾乃是常事。可她们现在的这位“东家”,不仅工钱给得足,日结不拖欠,如今竟对生了病的合作伙伴如此尽心!亲自熬汤,派心腹护卫送去!
这已不仅仅是生意,这里面有情分,有尊重。
孙氏低声道:“招娣丫头…是个心善的。”
张寡妇默默点头,手下采摘的动作更加仔细、轻柔,仿佛生怕损坏了一星半点。
李三娘则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更要紧着这条活路,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一碗看似普通的肉汤,其暖意却远远超出了驱散风寒的范畴。它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了人心,将原本基于利益捆绑的团队,缠绕上了更为牢固的、名为“情义”的丝线。
陈砺将这一切默默看在眼里,他对主子的认知,也再次刷新。这位主子,不仅智计超群,手段凌厉,更拥有着洞悉人心、并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予以抚慰和凝聚的…仁心与智慧。
这份超越利益的温情,正是他们这个小小团队,最坚韧的粘合剂。
起初,沈清徽并未多想,只当是王婆子家中有事,或是外出走亲访友。但到了第三日午后,她正与陈砺一同筛选新采的草药时,一个半大孩子跑到院门口,怯生生地喊了一句:“招娣姐姐,王奶奶让我捎个话,她染了风寒,浑身不得劲,这两日怕是过不来了。” 说完,孩子便一溜烟跑了。
沈清徽闻言,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草屑,眉头微蹙。
“风寒?”她沉吟道,“这个时节,早晚温差大,她终日在外奔波,确是容易中招。”
陈砺在一旁沉声道:“需属下前去探视一二吗?”
沈清徽摇了摇头,目光投向灶房的方向,心中已有计较。“探视是自然,但空手而去,不如带去些实在东西。她年纪大了,一场风寒若调理不当,恐伤根基。”
她转身便走向仓房,边走边对陈砺吩咐:“你去取块前日买的五花肉,要肥瘦相间些的。再去我晾晒的草药里,取些紫苏叶、老姜来。”
陈砺应声而去,动作利落。他虽然不解其意,但对主子的指令从不质疑。
沈清徽则亲自生火,刷洗那口厚实的新铁锅。她将陈砺取来的肉洗净,切成均匀的薄片,又将紫苏叶细细切碎,老姜拍扁。动作不紧不慢,却带着一种异常的专注。
锅中放入少许珍贵的猪油,烧热后,下入姜块,煸炒出浓郁的辛香之气,随即倒入肉片,快速翻炒至变色。肉的油脂被逼出,与姜香混合,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她注入大半锅清水,将切碎的紫苏叶撒入,盖上锅盖,转为文火慢炖。
陈砺沉默地在一旁看着,只见主子不时揭开锅盖,撇去浮沫,观察汤色,那神情不像是在做饭,倒像是在进行一项精密的调配。
“主子,这是……”他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
“紫苏解表散寒,姜能温中驱邪,用五花肉熬汤,取其油润,既能补充体力,又能助药力发散。”沈清徽一边用勺子轻轻搅动汤水,一边平静地解释,“对于风寒初起,体虚受寒的老人,此汤比许多苦药汤子更对症,也更容易下咽。”
她的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陈砺却听得心中震动。他原以为主子只是做些寻常吃食表示关心,却未想到这其中竟蕴含如此细致的医理考量。这份心思,已远超普通的“东家”对“伙计”的范畴。
汤在小火上炖了将近一个时辰,直至汤汁呈现出醇厚的奶白色,肉香混合着紫苏与姜的特殊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院,闻之便觉一股暖意透入四肢百骸。
沈清徽寻来一个最大的、带盖的陶罐,用热水仔细烫过,然后将滚烫的肉汤连同肉片悉数倒入罐中,仔细盖好,又用几层厚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以保住热气。
“陈砺,”她将沉甸甸的陶罐递过去,神色郑重,“趁热送去王婆子家。务必亲自交到她手上,看着她喝下一碗。若问起,只说是你我的心意,莫要提及是我亲手熬制,更不要声张。”
“是!属下明白!”陈砺双手接过陶罐,那温热的触感仿佛带着千斤重量。他不再多言,转身大步流星地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暮色中。
王婆子家离村尾有些距离,陈砺脚步迅捷,到达时,天色已近昏暗。他敲响那扇略显破旧的木门,开门的是王婆子的儿媳,见到身形高大、面色冷峻的陈砺,吓了一跳。
“我找王婆婆。”陈砺言简意赅。
儿媳不敢阻拦,连忙引他进去。屋内光线昏暗,王婆子蜷在炕上,盖着厚厚的被子,不时发出一两声咳嗽,脸色蜡黄,精神萎靡,与平日那个精明利落的老太太判若两人。
“王婆婆。”陈砺走到炕边,将包裹得严实的陶罐放在炕沿上。
王婆子勉强睁开眼,看到是陈砺,挣扎着想坐起来:“是…是陈猎户啊…咳咳…老婆子我身子不争气,误了姑娘的事……”
“主子知您病了,特命我送此物来。”陈砺打断她的话,动手解开厚厚的布包,掀开陶罐的盖子。
一股浓郁、温暖、带着肉香与药香的蒸汽瞬间涌出,弥漫在有些清冷的屋子里。王婆子浑浊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难以置信地看着那罐奶白色的、冒着热气的肉汤。
“这…这是……”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主子说,此汤驱寒暖身,请您务必趁热喝些。”陈砺说着,看向一旁有些手足无措的儿媳,“劳烦取个碗来。”
儿媳连忙拿来一个干净的粗陶碗。陈砺亲手舀了满满一大碗汤,汤里还有不少软烂的肉片和姜末,递到王婆子面前。
王婆子颤抖着伸出手,接过那碗沉甸甸、热腾腾的汤。碗壁传来的暖意,似乎瞬间就驱散了她骨子里的寒意。她看着碗里油润的汤汁,鼻子一酸,眼眶立刻就红了。
她活了大半辈子,年轻时操持一家老小,老了靠着一张巧嘴和几分精明勉强维持生计,何曾被人如此细致地关心过?病了,能有一碗热乎乎的、带着肉的汤水送到床头?更何况,送这汤来的,还是她如今倚为靠山、心中又敬又畏的沈清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姑娘…姑娘她…”她哽咽着,话都说不利索了,眼泪大颗大颗地掉进碗里,混入汤中。
“主子牵挂您的身体。”陈砺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少了几分往日的冷硬。
王婆子再也忍不住,端起碗,也顾不得烫,小口小口地、急切地喝了起来。温暖的汤汁顺着喉咙滑入胃中,仿佛一股暖流迅速扩散到全身,连日的头晕乏力似乎都减轻了几分。她一边喝,一边掉眼泪,最后几乎是呜咽着将一碗汤喝完。
“陈猎户…你…你回去一定替我谢谢姑娘!告诉她,老婆子我…我这条命…”王婆子抓着陈砺的衣袖,激动得语无伦次。
陈砺点了点头:“您好生休养,主子那边不必挂心。”他看着她将汤喝完,又嘱咐其儿媳按时照料,这才转身离开。
回到小院,陈砺将王婆子的反应一五一十地告知沈清徽。
沈清徽静静地听着,脸上并无得意之色,只是淡淡颔首:“知道了。让她好生歇着,生意上的事,不急。”
次日,陈砺依例去周转点接收张寡妇等人采摘的原料时,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王婆婆染了风寒,主子命我送了驱寒的肉汤过去。”
张寡妇、孙氏、李三娘三人闻言,手上动作皆是一顿,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复杂的情绪。有对王婆子的同情,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和安心。
她们都是挣扎在底层的妇人,深知人情冷暖。东家克扣工钱、生病被弃之不顾乃是常事。可她们现在的这位“东家”,不仅工钱给得足,日结不拖欠,如今竟对生了病的合作伙伴如此尽心!亲自熬汤,派心腹护卫送去!
这已不仅仅是生意,这里面有情分,有尊重。
孙氏低声道:“招娣丫头…是个心善的。”
张寡妇默默点头,手下采摘的动作更加仔细、轻柔,仿佛生怕损坏了一星半点。
李三娘则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更要紧着这条活路,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一碗看似普通的肉汤,其暖意却远远超出了驱散风寒的范畴。它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了人心,将原本基于利益捆绑的团队,缠绕上了更为牢固的、名为“情义”的丝线。
陈砺将这一切默默看在眼里,他对主子的认知,也再次刷新。这位主子,不仅智计超群,手段凌厉,更拥有着洞悉人心、并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予以抚慰和凝聚的…仁心与智慧。
这份超越利益的温情,正是他们这个小小团队,最坚韧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