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薄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白石村,远山轮廓模糊,唯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静谧。村尾的小院,已悄然苏醒。
陈砺如同融入晨雾的影子,悄无声息地打开院门。
门外,张寡妇、孙氏、李三娘三人已按照约定的错时顺序,在朦胧的天色下静静等候。没有多余的寒暄,陈砺只一个眼神示意,便转身引领着最先到达的张寡妇,踏上通往后山的、被露水打湿的小径。他们的脚步轻而快,如同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沉默而高效地执行着每日的任务。采摘的路线、区域、标准,早已在反复实践中固化,无需多言。
院内,沈清徽推开屋门,深深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湿润空气。她脸上不见倦容,反而有种历经一夜劳作后、看到成果的满足与平静。灶间还残留着昨夜炒制“云雾翠影”留下的、极其幽远的冷香。
她走到仓房旁临时搭起的晾架前,伸出手指,轻轻捻起一片昨夜炒制好的“山野清茶”,指尖微捻,感受其干爽脆韧的质地,凑近鼻尖,那熟悉的清冽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火候恰到好处。”她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这种将脑中知识、手上功夫转化为实实在在优质产品的过程,总能带给她巨大的满足感,这是独属于创造者的乐趣。
她开始熟练地将茶叶分装、称重、用粗纸包好,并用特制的炭笔在纸包角落做下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标记,记录下批次和品质。动作流畅,带着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律感。
日头渐高,陈砺带着第一批采摘回来的、满是露水的草药和少量茶叶鲜叶返回。他没有打扰正在专注分装茶叶的沈清徽,而是自觉地将背篓放在院中阴凉通风处,开始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摊晾。
沈清徽忙完手头的活计,走了过来,目光扫过篓中的艾草、薄荷等物。
“今日的艾草品相极佳,”她拿起一株,赞许地点点头,“叶片肥厚,香气浓郁,是驱蚊香的上好原料。”
陈砺闻言,手上动作未停,只沉声应道:“是,按主子先前指点,专寻了向阳坡地上、日照足的地方采的。”
“嗯。”沈清徽蹲下身,拿起几片薄荷叶,“薄荷也可再分拣一下,老叶与嫩叶香气略有不同,或许可以尝试分开使用,制作不同浓淡的香型。”
“明白。”陈砺立刻领会,将篓中的薄荷小心地分出两类。
两人之间,无需过多言语,一个提示,一个执行,默契已然深入骨髓。
午后,阳光变得有些炽烈。小院内的气氛却愈发沉静。
沈清徽搬了个小凳,坐在院中那棵老槐树的浓荫下。她面前摆着几个小陶碗,里面是不同比例混合的草药粉末、黏土和少量她正在尝试的、带有淡雅花香的干花碎末。她正在研究如何在线香中融入更丰富、更持久的气味。
她用小勺取少许混合物,加入几滴水,仔细揉捏,感受着其粘稠度与可塑性,然后搓制成细长的线香雏形,放在一旁的木板上等待阴干。她的眼神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这些散发着自然气息的原料。
“主子,试试这个。”陈砺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他递过来一个刚刚用边角料制作完成的、小巧的线香塑形器——一个带有细长凹槽的小木片,可以帮助沈清徽更快、更均匀地搓制线香。
沈清徽接过来,试用了一下,眼中露出惊喜:“做得很好,陈砺。这省力不少。”
陈砺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微微颔首,便转身走到院子另一角,开始默默打磨他的弓箭,检查箭矢的羽毛,或是进行一些静态的力量训练。他就像一件被精心维护的兵器,时刻准备着,确保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保持最锋利的状态。
夕阳西斜,将天边染成一片暖橘色。小院的宁静被一阵轻快而熟悉的脚步声打破。
“招娣丫头!婆婆我来啦!”王婆子人未到,声先至,脸上洋溢着红光,迈着利落的步子走进院子。如今的她,进出这小院已如同回家般自然。
“婆婆。”沈清徽放下手中正在记录的账册,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起身相迎。
“哎哟,忙着呢?”王婆子笑着,很自然地将一个鼓鼓囊囊的粗布钱袋放在石桌上,“喏,这是这几日零散卖出的茶钱和那几家预定的香、膏钱,你点点。”
沈清徽看也没看,直接将钱袋收起,笑道:“婆婆办事,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王婆子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几分。
“那是!婆婆我别的不敢说,这银钱往来,绝对清清楚楚!”王婆子拍着胸脯,随即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兴奋,“丫头,你是不知道,你那驱蚊香和面脂,名声算是传开了!今儿个连邻村柳树湾的都托人打听过来,问还有没有货!我可是按你说的,咬死了‘数量有限,下批得等’,把他们胃口吊得足足的!”
沈清徽给她倒了碗水,语气从容:“有劳婆婆周旋了。物以稀为贵,越是难得,他们才越会觉得值。”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儿!”王婆子连连点头,接过水碗咕咚喝了一大口,用袖子抹了抹嘴,又像是想起什么,说道,“哦,还有,我瞧着李地主家那个钱管事,最近好像消停了些,没再来旁敲侧击。许是知道咱们这东西紧俏,攀扯不上?”
沈清徽目光微闪,笑了笑,未置可否:“或许吧。静观其变便是。”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村里的闲话,王婆子才心满意足地拿着沈清徽给她备好的、定量分装好的茶叶和几盒新品,脚步轻快地离开了。
院门重新关上,夕阳的余晖将小院染得一片温馨。陈砺开始例行检查院墙和门闩,沈清徽则坐在石桌前,就着最后的天光,在账册上添上今日的收入。
没有惊心动魄的博弈,没有紧张刺激的开拓,有的只是规律、稳定与默契。产业的齿轮在平稳而高效地运转,财富在悄无声息地积累,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信任与日俱增。
沈清徽合上账册,看着在暮色中如同剪影般沉稳可靠的陈砺,心中一片宁定。
这日常的韵律,正是力量积蓄的声音。她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与掌控感,也清楚地知道,这平静之下,潜流从未停止涌动。但此刻,她只需安然地,在这韵律中,等待,或是……迎接下一段变奏的到来。
陈砺如同融入晨雾的影子,悄无声息地打开院门。
门外,张寡妇、孙氏、李三娘三人已按照约定的错时顺序,在朦胧的天色下静静等候。没有多余的寒暄,陈砺只一个眼神示意,便转身引领着最先到达的张寡妇,踏上通往后山的、被露水打湿的小径。他们的脚步轻而快,如同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沉默而高效地执行着每日的任务。采摘的路线、区域、标准,早已在反复实践中固化,无需多言。
院内,沈清徽推开屋门,深深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湿润空气。她脸上不见倦容,反而有种历经一夜劳作后、看到成果的满足与平静。灶间还残留着昨夜炒制“云雾翠影”留下的、极其幽远的冷香。
她走到仓房旁临时搭起的晾架前,伸出手指,轻轻捻起一片昨夜炒制好的“山野清茶”,指尖微捻,感受其干爽脆韧的质地,凑近鼻尖,那熟悉的清冽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火候恰到好处。”她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这种将脑中知识、手上功夫转化为实实在在优质产品的过程,总能带给她巨大的满足感,这是独属于创造者的乐趣。
她开始熟练地将茶叶分装、称重、用粗纸包好,并用特制的炭笔在纸包角落做下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标记,记录下批次和品质。动作流畅,带着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律感。
日头渐高,陈砺带着第一批采摘回来的、满是露水的草药和少量茶叶鲜叶返回。他没有打扰正在专注分装茶叶的沈清徽,而是自觉地将背篓放在院中阴凉通风处,开始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摊晾。
沈清徽忙完手头的活计,走了过来,目光扫过篓中的艾草、薄荷等物。
“今日的艾草品相极佳,”她拿起一株,赞许地点点头,“叶片肥厚,香气浓郁,是驱蚊香的上好原料。”
陈砺闻言,手上动作未停,只沉声应道:“是,按主子先前指点,专寻了向阳坡地上、日照足的地方采的。”
“嗯。”沈清徽蹲下身,拿起几片薄荷叶,“薄荷也可再分拣一下,老叶与嫩叶香气略有不同,或许可以尝试分开使用,制作不同浓淡的香型。”
“明白。”陈砺立刻领会,将篓中的薄荷小心地分出两类。
两人之间,无需过多言语,一个提示,一个执行,默契已然深入骨髓。
午后,阳光变得有些炽烈。小院内的气氛却愈发沉静。
沈清徽搬了个小凳,坐在院中那棵老槐树的浓荫下。她面前摆着几个小陶碗,里面是不同比例混合的草药粉末、黏土和少量她正在尝试的、带有淡雅花香的干花碎末。她正在研究如何在线香中融入更丰富、更持久的气味。
她用小勺取少许混合物,加入几滴水,仔细揉捏,感受着其粘稠度与可塑性,然后搓制成细长的线香雏形,放在一旁的木板上等待阴干。她的眼神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这些散发着自然气息的原料。
“主子,试试这个。”陈砺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他递过来一个刚刚用边角料制作完成的、小巧的线香塑形器——一个带有细长凹槽的小木片,可以帮助沈清徽更快、更均匀地搓制线香。
沈清徽接过来,试用了一下,眼中露出惊喜:“做得很好,陈砺。这省力不少。”
陈砺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微微颔首,便转身走到院子另一角,开始默默打磨他的弓箭,检查箭矢的羽毛,或是进行一些静态的力量训练。他就像一件被精心维护的兵器,时刻准备着,确保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保持最锋利的状态。
夕阳西斜,将天边染成一片暖橘色。小院的宁静被一阵轻快而熟悉的脚步声打破。
“招娣丫头!婆婆我来啦!”王婆子人未到,声先至,脸上洋溢着红光,迈着利落的步子走进院子。如今的她,进出这小院已如同回家般自然。
“婆婆。”沈清徽放下手中正在记录的账册,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起身相迎。
“哎哟,忙着呢?”王婆子笑着,很自然地将一个鼓鼓囊囊的粗布钱袋放在石桌上,“喏,这是这几日零散卖出的茶钱和那几家预定的香、膏钱,你点点。”
沈清徽看也没看,直接将钱袋收起,笑道:“婆婆办事,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王婆子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几分。
“那是!婆婆我别的不敢说,这银钱往来,绝对清清楚楚!”王婆子拍着胸脯,随即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兴奋,“丫头,你是不知道,你那驱蚊香和面脂,名声算是传开了!今儿个连邻村柳树湾的都托人打听过来,问还有没有货!我可是按你说的,咬死了‘数量有限,下批得等’,把他们胃口吊得足足的!”
沈清徽给她倒了碗水,语气从容:“有劳婆婆周旋了。物以稀为贵,越是难得,他们才越会觉得值。”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儿!”王婆子连连点头,接过水碗咕咚喝了一大口,用袖子抹了抹嘴,又像是想起什么,说道,“哦,还有,我瞧着李地主家那个钱管事,最近好像消停了些,没再来旁敲侧击。许是知道咱们这东西紧俏,攀扯不上?”
沈清徽目光微闪,笑了笑,未置可否:“或许吧。静观其变便是。”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村里的闲话,王婆子才心满意足地拿着沈清徽给她备好的、定量分装好的茶叶和几盒新品,脚步轻快地离开了。
院门重新关上,夕阳的余晖将小院染得一片温馨。陈砺开始例行检查院墙和门闩,沈清徽则坐在石桌前,就着最后的天光,在账册上添上今日的收入。
没有惊心动魄的博弈,没有紧张刺激的开拓,有的只是规律、稳定与默契。产业的齿轮在平稳而高效地运转,财富在悄无声息地积累,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信任与日俱增。
沈清徽合上账册,看着在暮色中如同剪影般沉稳可靠的陈砺,心中一片宁定。
这日常的韵律,正是力量积蓄的声音。她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与掌控感,也清楚地知道,这平静之下,潜流从未停止涌动。但此刻,她只需安然地,在这韵律中,等待,或是……迎接下一段变奏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