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沙船的空调装好后,日子又沉进了枯燥里。
李朴每天跑的都是小订单 —— 居民区的壁挂机,小商铺的窗机,重复的拆箱、钻孔、接线,电钻转得手指发麻,客户的要求也琐碎:“再往左边移两厘米”“管线别露在外面”,连喝口水的间隙都少。
“又是小单子?” 张田看他回来就瘫在石凳上,递过一瓶啤酒,“码头那批大的还没消息?”
李朴拧开瓶盖,灌了一口:“没,老王说项目还在等审批。现在跑的这些,赚的够油钱就不错。” 风卷着院子里的落叶,滚到脚边,像他此刻的心情,没个准头。
直到第五天,手机响了,来电显示 “陌生号码”。
“喂,是李朴哥吗?我这儿要装两台空调,卡地亚库大巴站旁光伏商铺用的,今天有空来吗?” 电话里的声音年轻,带着点雀跃,像刚拆封的汽水。
李朴精神一振:“有空!现在就过去。”
皮卡往卡地亚库市场开,越靠近越热闹。
大巴站就在市场门口,黄皮公交车 “哐当” 碾过减速带,尾气裹着尘土喷出来;小贩推着车喊 “玛莎玛莎(香蕉)”,喇叭声盖过说话声;扛着大包的人挤来挤去,鞋跟蹭着鞋跟,满是生活的糙劲儿。
阿放站在一家写着 “中国光伏” 的店铺前,穿件白色速干衣,一头乌黑的飞机头立得整齐,阳光照在脸上,大眼睛亮得很,高鼻梁衬得脸更立体。
“李朴哥!” 他迎上来,手劲很足,“等你半天了,里面要装两台,一台在柜台后,一台在仓库。”
店铺不大,靠墙摆着光伏板样品,玻璃面反射着光。阿放指着柜台:“我表哥做这个三年了,坦桑一半的小店都用咱们的板,我刚来三个月,还在学。” 说起表哥,他眼里闪着光,像在说什么了不起的人。
李朴打开空调箱,阿放蹲在旁边递工具,嘴里没停:“李朴哥,你在坦桑多久了?我这刚来,连斯瓦西里语都说不利索,买个水都得比划。”
“一年多了。” 李朴钻孔,碎屑落在地上,“慢慢来,我当初也这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光伏聊到非洲的日子 —— 阿放说刚来不习惯这里的饭,天天吃泡面;李朴说他第一次被黑人讹钱,手都抖了。聊到兴起,阿放还从抽屉里摸出包国内带的牛肉干:“李朴哥,尝尝,我妈塞的,比这边的肉香。”
牛肉干嚼着有劲儿,李朴心里暖烘烘的 —— 在坦桑这么久,除了张田和刘景,还没跟同龄人这么投缘过,像突然找到个能搭伴的人。
下午四点,空调装完。阿放试了试,冷风 “呼” 地吹出来,他笑着拍李朴的肩:“太凉快了!以后我值夜班,再也不用淌汗了。” 他掏出手机,“李朴哥,加个微信,以后常联系,我还想跟你学斯瓦西里语呢。”
李朴扫了码,看着通讯录里多的 “阿放(光伏)”,心里踏实:“行,有事随时找我。对了,你这店在大巴站旁边,人杂,一个人看店别太晚,收现金的时候多注意。”
阿放点头:“知道!我表哥也跟我说了,晚上我都早早关店。”
李朴走的时候,阿放还站在门口挥着手,白色速干衣在人群里格外显眼。
周末一有空,李朴就往卡地亚库市场跑。
阿放会泡杯热茶,跟他聊国内的事 —— 说他大学刚毕业,想出来闯闯;说他老家的夜市,夏天全是小龙虾。
李朴也跟他说草原的狮子、海上的彩虹,两人能聊到太阳落山,直到阿放催他:“李朴哥,快回去吧,晚了不安全。”
第三次去的时候,李朴刚到市场门口,就看见阿放的店铺开着,却没见人。
“阿放?” 他走进店,柜台后传来动静,阿放抬起头 —— 李朴愣住了。
阿放的嘴肿得像充了气,上唇破着,结了层黑痂,说话的时候,嘴角往一边歪,还漏风:“李朴哥…… 你来了。”
“你这是咋了?” 李朴赶紧走过去,心里揪得慌 —— 前几天还亮堂堂的人,怎么突然成了这样。
阿放低下头,手指攥着衣角,声音发闷:“前天傍晚,我关了卷闸门,揣着一天的现金,往后面的公寓走…… 没走几步,就出来两个黑人,手里拿着枪,指着我要钱。”
他的声音抖了,“我把钱都给了,他们没开枪,却用枪托砸在我嘴巴上…… 当时就流血了,两颗门牙也掉了。” 他张开嘴,李朴看见上排牙缺了两个窟窿,牙龈还红着,触目惊心。
“报警了吗?” 李朴问,声音也沉了。
阿放摇摇头:“报了,没下文。表哥说这边就这样,黑人警察也不管。” 他抬起头,眼里有红血丝,“我妈昨天给我打电话,哭着让我回去…… 我明天的机票。”
李朴没说话,看着阿放肿得变形的脸,想起第一次见他时的飞机头、亮眼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喘不过气。
他想安慰,却不知道说什么 —— 在这里,这样的事太常见,常见到让人无力。
“李朴哥,” 阿放突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本来还想跟你学斯瓦西里语,跟你去看草原…… 现在看来,没机会了。”
李朴拍了拍他的肩,没敢太用力:“回去也好,家里安全。以后想出来了,再过来。”
第二天,阿放走的时候,李朴在忙订单,没去送。
晚上看微信,阿放发了条朋友圈 —— 机场的照片,配文 “再见坦桑”,后面跟了个哭的表情。李朴想评论,打了又删,最后只点了个赞。
后来再去卡地亚库市场,李朴会绕着那家光伏店走。
偶尔能看见阿放表哥在店里,却没了那个穿白色速干衣、递牛肉干的年轻人。大巴站的公交车还在 “哐当” 跑,小贩的喇叭还在喊,可李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掏出手机,点开阿放的对话框,输入 “到家了吗”,又删掉,改成 “注意休息”,犹豫了半天,还是没发。
风从市场门口吹过来,带着尘土和尾气,李朴裹紧了外套。
在坦桑的日子,像这市场的人流,有人来,有人走,难得遇到个能搭伴的,却走得这么快。他想起阿放缺了牙的笑,心里涩涩的 —— 原来在异乡,连友情都这么脆弱,像海边的彩虹,好看,却留不住。
李朴每天跑的都是小订单 —— 居民区的壁挂机,小商铺的窗机,重复的拆箱、钻孔、接线,电钻转得手指发麻,客户的要求也琐碎:“再往左边移两厘米”“管线别露在外面”,连喝口水的间隙都少。
“又是小单子?” 张田看他回来就瘫在石凳上,递过一瓶啤酒,“码头那批大的还没消息?”
李朴拧开瓶盖,灌了一口:“没,老王说项目还在等审批。现在跑的这些,赚的够油钱就不错。” 风卷着院子里的落叶,滚到脚边,像他此刻的心情,没个准头。
直到第五天,手机响了,来电显示 “陌生号码”。
“喂,是李朴哥吗?我这儿要装两台空调,卡地亚库大巴站旁光伏商铺用的,今天有空来吗?” 电话里的声音年轻,带着点雀跃,像刚拆封的汽水。
李朴精神一振:“有空!现在就过去。”
皮卡往卡地亚库市场开,越靠近越热闹。
大巴站就在市场门口,黄皮公交车 “哐当” 碾过减速带,尾气裹着尘土喷出来;小贩推着车喊 “玛莎玛莎(香蕉)”,喇叭声盖过说话声;扛着大包的人挤来挤去,鞋跟蹭着鞋跟,满是生活的糙劲儿。
阿放站在一家写着 “中国光伏” 的店铺前,穿件白色速干衣,一头乌黑的飞机头立得整齐,阳光照在脸上,大眼睛亮得很,高鼻梁衬得脸更立体。
“李朴哥!” 他迎上来,手劲很足,“等你半天了,里面要装两台,一台在柜台后,一台在仓库。”
店铺不大,靠墙摆着光伏板样品,玻璃面反射着光。阿放指着柜台:“我表哥做这个三年了,坦桑一半的小店都用咱们的板,我刚来三个月,还在学。” 说起表哥,他眼里闪着光,像在说什么了不起的人。
李朴打开空调箱,阿放蹲在旁边递工具,嘴里没停:“李朴哥,你在坦桑多久了?我这刚来,连斯瓦西里语都说不利索,买个水都得比划。”
“一年多了。” 李朴钻孔,碎屑落在地上,“慢慢来,我当初也这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光伏聊到非洲的日子 —— 阿放说刚来不习惯这里的饭,天天吃泡面;李朴说他第一次被黑人讹钱,手都抖了。聊到兴起,阿放还从抽屉里摸出包国内带的牛肉干:“李朴哥,尝尝,我妈塞的,比这边的肉香。”
牛肉干嚼着有劲儿,李朴心里暖烘烘的 —— 在坦桑这么久,除了张田和刘景,还没跟同龄人这么投缘过,像突然找到个能搭伴的人。
下午四点,空调装完。阿放试了试,冷风 “呼” 地吹出来,他笑着拍李朴的肩:“太凉快了!以后我值夜班,再也不用淌汗了。” 他掏出手机,“李朴哥,加个微信,以后常联系,我还想跟你学斯瓦西里语呢。”
李朴扫了码,看着通讯录里多的 “阿放(光伏)”,心里踏实:“行,有事随时找我。对了,你这店在大巴站旁边,人杂,一个人看店别太晚,收现金的时候多注意。”
阿放点头:“知道!我表哥也跟我说了,晚上我都早早关店。”
李朴走的时候,阿放还站在门口挥着手,白色速干衣在人群里格外显眼。
周末一有空,李朴就往卡地亚库市场跑。
阿放会泡杯热茶,跟他聊国内的事 —— 说他大学刚毕业,想出来闯闯;说他老家的夜市,夏天全是小龙虾。
李朴也跟他说草原的狮子、海上的彩虹,两人能聊到太阳落山,直到阿放催他:“李朴哥,快回去吧,晚了不安全。”
第三次去的时候,李朴刚到市场门口,就看见阿放的店铺开着,却没见人。
“阿放?” 他走进店,柜台后传来动静,阿放抬起头 —— 李朴愣住了。
阿放的嘴肿得像充了气,上唇破着,结了层黑痂,说话的时候,嘴角往一边歪,还漏风:“李朴哥…… 你来了。”
“你这是咋了?” 李朴赶紧走过去,心里揪得慌 —— 前几天还亮堂堂的人,怎么突然成了这样。
阿放低下头,手指攥着衣角,声音发闷:“前天傍晚,我关了卷闸门,揣着一天的现金,往后面的公寓走…… 没走几步,就出来两个黑人,手里拿着枪,指着我要钱。”
他的声音抖了,“我把钱都给了,他们没开枪,却用枪托砸在我嘴巴上…… 当时就流血了,两颗门牙也掉了。” 他张开嘴,李朴看见上排牙缺了两个窟窿,牙龈还红着,触目惊心。
“报警了吗?” 李朴问,声音也沉了。
阿放摇摇头:“报了,没下文。表哥说这边就这样,黑人警察也不管。” 他抬起头,眼里有红血丝,“我妈昨天给我打电话,哭着让我回去…… 我明天的机票。”
李朴没说话,看着阿放肿得变形的脸,想起第一次见他时的飞机头、亮眼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喘不过气。
他想安慰,却不知道说什么 —— 在这里,这样的事太常见,常见到让人无力。
“李朴哥,” 阿放突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本来还想跟你学斯瓦西里语,跟你去看草原…… 现在看来,没机会了。”
李朴拍了拍他的肩,没敢太用力:“回去也好,家里安全。以后想出来了,再过来。”
第二天,阿放走的时候,李朴在忙订单,没去送。
晚上看微信,阿放发了条朋友圈 —— 机场的照片,配文 “再见坦桑”,后面跟了个哭的表情。李朴想评论,打了又删,最后只点了个赞。
后来再去卡地亚库市场,李朴会绕着那家光伏店走。
偶尔能看见阿放表哥在店里,却没了那个穿白色速干衣、递牛肉干的年轻人。大巴站的公交车还在 “哐当” 跑,小贩的喇叭还在喊,可李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掏出手机,点开阿放的对话框,输入 “到家了吗”,又删掉,改成 “注意休息”,犹豫了半天,还是没发。
风从市场门口吹过来,带着尘土和尾气,李朴裹紧了外套。
在坦桑的日子,像这市场的人流,有人来,有人走,难得遇到个能搭伴的,却走得这么快。他想起阿放缺了牙的笑,心里涩涩的 —— 原来在异乡,连友情都这么脆弱,像海边的彩虹,好看,却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