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屋的铁条刚被晒得发烫,张田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小李!钱塞进去了,陈会长的人在移民局门口等,你们现在出来,直接去办!” 张田的声音透着松快,“老刘那边别让他急,办完事赶紧回院子,玛丽炖了鸡汤。”
李朴刚把消息告诉刘景,安保大姐就拿着钥匙过来了。
“走吧,你们的人来接了。” 她笑着递过两人的行李,“下次办事别再省那点钱,遭罪。”
刘景没说话,只是攥紧了口袋里的钱包,脚步却比来时快了不少。
移民局门口,一个穿西装的华人等着,手里捏着份文件。“是刘先生和李先生吧?” 他把文件递过来,“临时居留许可,先能用三个月,后续居住许可我帮你们盯,不用再跑了。”
钱递进去,不到十分钟,手续就办完了。
刘景捏着崭新的许可,指尖蹭过上面的印章,没像往常一样算花了多少,只低声说:“回吧。”
皮卡往院子开,风里裹着达市的热意。
刘景靠在副驾,闭着眼没说话,眼下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
李朴知道,这趟折腾,他是真怕了。
回到院子,玛丽赶紧端上鸡汤。金黄的汤里飘着红枣,香得钻鼻子。
刘景喝了两碗,才缓过劲,对李朴说:“码头那单空调,你去对接吧,我歇两天。”
李朴点点头。
第二天一早就往达市码头赶 —— 客户是家货运公司,仓库要装六台工业空调,催得急。
皮卡刚拐进码头大道,就看到前面堵了不少车。
“咋回事?” 李朴探头看,只见远处的港口里,停着一艘大船,雪白的船身,“和平方舟” 四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是中国的船!” 旁边的出租车司机探出头,笑着说,“来帮我们看病的,昨天刚到!”
李朴心里一震,赶紧把车停在路边,往港口跑。
码头上挤满了人,大多是华人。
有人举着五星红旗,风一吹,红绸子裹住胳膊又飘开;小孩骑在大人脖子上,小手抓着迷你国旗,喊 “中国!中国!”,声音脆生生的。
他挤到前面,看清了那艘船 —— 比码头的货轮还宽,船舷边站着一排排军人,军装笔挺,肩线齐整。风掀动他们的衣角,没人动一下,像刚铸好的雕像。
“太气派了!” 旁边一个华人老板感叹,手里的手机举得老高,“我来坦桑两年,头回见咱们中国的船停在这儿!”
李朴掏出手机,镜头对准船身。
“和平方舟” 四个字下面,是红十字标志,在蓝天下格外醒目。
军人开始列队,步伐踩得整齐,“啪嗒啪嗒” 的声响,盖过了海浪声。
有华人开始唱《歌唱祖国》,声音越来越大,从几个人到一群人,最后整个码头都飘着歌声。李朴也跟着唱,喉咙发紧,眼睛有点热 —— 来非洲一年多,看惯了异乡的苦,此刻看到自家的船、自家的兵,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暖又胀。
“李哥?你也在这儿!” 有人拍他肩膀。
是之前装空调认识的华人货代老王,手里举着面大国旗,旗角扫到李朴胳膊。“这船来了,咱们华人都来看看,心里踏实!” 老王指着船上的军人,“你看,多精神!咱们中国的兵,走到哪儿都像样!”
正说着,船上放下小艇,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走下来,手里提着医疗箱。码头的黑人也围过来,眼里满是期待 —— 他们早听说,这艘船会免费看病,不少人特意从郊区赶来。
一个黑人老奶奶拉着医生的手,用斯瓦西里语说着什么,眼眶红红的。
医生笑着点头,掏出笔记录,动作轻柔得像怕碰坏她。
“咱们中国不光来做生意,还来帮他们。” 老王感慨,“这才是大国样子!”
李朴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米林加说的 “中国军人帮我们训练”,想起卡鲁说的 “中国很强大”。以前他只觉得是客气话,此刻站在码头,看着雪白的和平方舟,看着举着国旗的华人,看着围过来的黑人,才真正懂了 —— 祖国的强大,是他们在异乡最硬的底气。
客户的电话打过来,催他去仓库。
李朴应着,却没立刻走。
他站在码头,看着和平方舟,看着飘扬的国旗,直到歌声渐歇,才恋恋不舍地转身。
仓库里,黑人老板指着空地,说:“空调就装这儿,越快越好。” 他突然指着窗外的港口,笑着说,“你们中国的船,真好看!医生也很好,我老婆昨天去看病,免费拿了药。”
李朴心里一暖,笑着说:“我们会尽快装好,保证好用。”
干活时,他总忍不住往港口的方向看。
偶尔能看到和平方舟的影子,看到军人在船边巡逻,心里就格外踏实。
傍晚收工,他又绕到码头。
夕阳把和平方舟染成金红色,国旗在风里飘着,像一团火。
华人渐渐散去,还有几个小孩在码头边跑,手里的国旗映着晚霞,亮得耀眼。
李朴掏出手机,给张田发了张照片 —— 和平方舟的船身,配着飘扬的国旗。
很快,张田回复:“好家伙!明天我也去看看!老刘说他也去!”
李朴笑着收起手机,往皮卡走。
风里带着海水的咸,却不觉得凉了。
他想起在小黑屋的窘迫,想起飞签的折腾,想起在非洲遇到的所有苦 —— 此刻都不重要了。
因为他知道,不管在异乡遇到多少难,身后总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像这艘和平方舟一样,稳稳地托着他们,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能挺直腰杆,好好打拼。
回到院子,玛丽正煮着晚饭,香味飘满院子。
刘景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李朴发的照片,看得认真。
“明天去看看?” 李朴问。
刘景点点头,声音比平时软:“去看看。”
张田从屋里出来,手里举着面小国旗 —— 是之前国内带来的,一直压在抽屉里。
“明天咱们仨一起去,拍张照,发朋友圈!”
李朴看着他们,又想起码头的歌声,心里满是期待。
他知道,这一晚过后,在非洲的日子还会有苦有难,但只要想起那艘雪白的和平方舟,想起飘扬的五星红旗,想起身后的祖国,就什么都不怕了。
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打拼,他们的身后,站着一个强大的中国。
“小李!钱塞进去了,陈会长的人在移民局门口等,你们现在出来,直接去办!” 张田的声音透着松快,“老刘那边别让他急,办完事赶紧回院子,玛丽炖了鸡汤。”
李朴刚把消息告诉刘景,安保大姐就拿着钥匙过来了。
“走吧,你们的人来接了。” 她笑着递过两人的行李,“下次办事别再省那点钱,遭罪。”
刘景没说话,只是攥紧了口袋里的钱包,脚步却比来时快了不少。
移民局门口,一个穿西装的华人等着,手里捏着份文件。“是刘先生和李先生吧?” 他把文件递过来,“临时居留许可,先能用三个月,后续居住许可我帮你们盯,不用再跑了。”
钱递进去,不到十分钟,手续就办完了。
刘景捏着崭新的许可,指尖蹭过上面的印章,没像往常一样算花了多少,只低声说:“回吧。”
皮卡往院子开,风里裹着达市的热意。
刘景靠在副驾,闭着眼没说话,眼下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
李朴知道,这趟折腾,他是真怕了。
回到院子,玛丽赶紧端上鸡汤。金黄的汤里飘着红枣,香得钻鼻子。
刘景喝了两碗,才缓过劲,对李朴说:“码头那单空调,你去对接吧,我歇两天。”
李朴点点头。
第二天一早就往达市码头赶 —— 客户是家货运公司,仓库要装六台工业空调,催得急。
皮卡刚拐进码头大道,就看到前面堵了不少车。
“咋回事?” 李朴探头看,只见远处的港口里,停着一艘大船,雪白的船身,“和平方舟” 四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是中国的船!” 旁边的出租车司机探出头,笑着说,“来帮我们看病的,昨天刚到!”
李朴心里一震,赶紧把车停在路边,往港口跑。
码头上挤满了人,大多是华人。
有人举着五星红旗,风一吹,红绸子裹住胳膊又飘开;小孩骑在大人脖子上,小手抓着迷你国旗,喊 “中国!中国!”,声音脆生生的。
他挤到前面,看清了那艘船 —— 比码头的货轮还宽,船舷边站着一排排军人,军装笔挺,肩线齐整。风掀动他们的衣角,没人动一下,像刚铸好的雕像。
“太气派了!” 旁边一个华人老板感叹,手里的手机举得老高,“我来坦桑两年,头回见咱们中国的船停在这儿!”
李朴掏出手机,镜头对准船身。
“和平方舟” 四个字下面,是红十字标志,在蓝天下格外醒目。
军人开始列队,步伐踩得整齐,“啪嗒啪嗒” 的声响,盖过了海浪声。
有华人开始唱《歌唱祖国》,声音越来越大,从几个人到一群人,最后整个码头都飘着歌声。李朴也跟着唱,喉咙发紧,眼睛有点热 —— 来非洲一年多,看惯了异乡的苦,此刻看到自家的船、自家的兵,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暖又胀。
“李哥?你也在这儿!” 有人拍他肩膀。
是之前装空调认识的华人货代老王,手里举着面大国旗,旗角扫到李朴胳膊。“这船来了,咱们华人都来看看,心里踏实!” 老王指着船上的军人,“你看,多精神!咱们中国的兵,走到哪儿都像样!”
正说着,船上放下小艇,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走下来,手里提着医疗箱。码头的黑人也围过来,眼里满是期待 —— 他们早听说,这艘船会免费看病,不少人特意从郊区赶来。
一个黑人老奶奶拉着医生的手,用斯瓦西里语说着什么,眼眶红红的。
医生笑着点头,掏出笔记录,动作轻柔得像怕碰坏她。
“咱们中国不光来做生意,还来帮他们。” 老王感慨,“这才是大国样子!”
李朴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米林加说的 “中国军人帮我们训练”,想起卡鲁说的 “中国很强大”。以前他只觉得是客气话,此刻站在码头,看着雪白的和平方舟,看着举着国旗的华人,看着围过来的黑人,才真正懂了 —— 祖国的强大,是他们在异乡最硬的底气。
客户的电话打过来,催他去仓库。
李朴应着,却没立刻走。
他站在码头,看着和平方舟,看着飘扬的国旗,直到歌声渐歇,才恋恋不舍地转身。
仓库里,黑人老板指着空地,说:“空调就装这儿,越快越好。” 他突然指着窗外的港口,笑着说,“你们中国的船,真好看!医生也很好,我老婆昨天去看病,免费拿了药。”
李朴心里一暖,笑着说:“我们会尽快装好,保证好用。”
干活时,他总忍不住往港口的方向看。
偶尔能看到和平方舟的影子,看到军人在船边巡逻,心里就格外踏实。
傍晚收工,他又绕到码头。
夕阳把和平方舟染成金红色,国旗在风里飘着,像一团火。
华人渐渐散去,还有几个小孩在码头边跑,手里的国旗映着晚霞,亮得耀眼。
李朴掏出手机,给张田发了张照片 —— 和平方舟的船身,配着飘扬的国旗。
很快,张田回复:“好家伙!明天我也去看看!老刘说他也去!”
李朴笑着收起手机,往皮卡走。
风里带着海水的咸,却不觉得凉了。
他想起在小黑屋的窘迫,想起飞签的折腾,想起在非洲遇到的所有苦 —— 此刻都不重要了。
因为他知道,不管在异乡遇到多少难,身后总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像这艘和平方舟一样,稳稳地托着他们,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能挺直腰杆,好好打拼。
回到院子,玛丽正煮着晚饭,香味飘满院子。
刘景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李朴发的照片,看得认真。
“明天去看看?” 李朴问。
刘景点点头,声音比平时软:“去看看。”
张田从屋里出来,手里举着面小国旗 —— 是之前国内带来的,一直压在抽屉里。
“明天咱们仨一起去,拍张照,发朋友圈!”
李朴看着他们,又想起码头的歌声,心里满是期待。
他知道,这一晚过后,在非洲的日子还会有苦有难,但只要想起那艘雪白的和平方舟,想起飘扬的五星红旗,想起身后的祖国,就什么都不怕了。
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打拼,他们的身后,站着一个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