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也真是没谁了-《娱乐:截胡少女杨蜜,她要到底》

  “桥边姑娘,你的忧伤,

  我会记在心里,不想你孤单流浪。”

  大家玩到深夜,场面越来越热闹。

  男生们互相拼酒,女生们依偎在一起,眼眶泛红,连刘一非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孙祺起初有些不解,只是拍戏结束,何必这么感伤?后来才想起,他们即将毕业,这一晚,正是北影02级表演班的告别。

  六月是离别的季节,而这部电影,恰好定格了他们的青春。

  回程路上,刘一非和孙祺走在最后。

  她低声问:“刚才那首歌叫什么?”

  “《桥边姑娘》。”

  夜色渐深,海边道路人迹罕至,只有罗晋他们在前面喧闹。

  刘一非忽然小声问道:“是唱给我的吗?”

  话一出口,她的身体微微颤抖,心跳加快,肌肉不自觉地紧绷。

  这个问题本只在心里转了一圈,不知为何,竟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

  孙祺明显有些醉意,脚步有点不稳。

  耳边的海浪声虽然嘈杂,却很有节奏。

  刘一非的问题刚好在浪声停顿时传过来,他听到了。

  他没多想,就脱口而出:

  “嗯,是。”

  刘一非听完,没有说话,只是转身,双手背在身后,几步跳到孙祺前面。

  街边的橱窗映出她藏不住的笑容。

  “我也要发专辑了。”

  她转过身,在孙祺面前倒着走。

  孙祺自然地放慢了步伐。

  “是吗?恭喜你。”

  刘一非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带着一丝不满:

  “我本来想让《素颜》当主打歌,但索尼的制作人不同意,妈妈也不支持我。”

  “真让人烦。”

  “没关系,好歌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的。”

  “嗯,说得对,他们也不看看是谁唱的!”

  “哈哈哈……”

  “嘻嘻……”

  柔和的路灯下,伴随着阵阵海浪声,橱窗里两人相对而行,一个向前,一个向后,一个明眸皓齿,一个清俊挺拔,笑容如此默契。

  回到酒店,刘一非住在三楼,这层多是女生;孙祺住在四楼,和男同事一起。

  电梯到了三楼,门开了。

  刘一非迟疑了一下,似乎对这么快就到感到惊讶,慢慢走了出去。

  她一边走,一边小声嘀咕:

  “年底又得去待一阵子了。”

  孙祺此时头脑昏沉,酒劲正浓。

  喝过酒的人都知道,酒桌上还能撑得住,一离开就完全不行了。

  她这话没头没尾,孙祺以为她是不想回去,像贪玩的孩子不愿回家。

  他随口安慰道:

  “又不是不回来,就当换个环境旅游一下,不也挺好?”

  刘一非抿嘴点头,神情难以捉摸。

  “嗯,你早点休息吧,晚安。”

  “你也是,晚安。”

  “叮”的一声,电梯门关上了。

  刘一非站在原地没动,看着显示屏上的数字从“3”变到“4”。

  她第一次意识到,华夏与她之间,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

  “神仙姐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电梯里的孙祺一头雾水。

  从电梯走到房门,他一路用仅存的清醒想着,却始终没想明白。

  难道……

  孙祺自嘲地在房门前笑了笑。

  想什么呢。

  大概只是随口一说罢了。

  今天过得充实,但也特别累。

  加上晚上喝了不少酒,孙祺的思绪已经跟不上节奏。

  他简单洗了个澡,直接倒在酒店的大床上,睡了过去。

  第二天,剧组全体返回帝都。

  《那些年》的拍摄告一段落,但孙祺并没有闲下来,这次后期制作他也要全程参与。

  刘小丽带着女儿坐上经纪公司的专车离开,早餐时只简单和剧组人员道了别。

  刘一非坐在车里一直闷闷不乐,一句话也不说,跟平时那个活泼开朗的她完全不同。

  作为母亲的刘小丽很快察觉到了女儿的异常。

  她趁着开车的空隙,从后视镜看了她几眼,虽然没多说什么,但心里已经记下了女儿的状态。

  回到帝都后,孙祺马上投入到后期工作中。

  他和薛小璐、俞非鸿一起讨论,通常都是孙祺先提出想法,薛小璐补充意见,俞非鸿则边学边参与。

  孙祺提出了具体的剪辑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群像塑造。

  青春片常采用散文式的结构,节奏舒缓,情感浪漫,这种风格让角色自然呈现出群像的特点。

  青春离不开敌人、异性、懵懂、遗憾等元素,但影片不能只靠一个人来承载所有内容。

  不像《阿甘正传》那样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来表现主题,因此必须依靠青春群像。

  在不影响主线的情况下,尽量保留配角完整的故事线,赋予他们有意义的“身份概念”。

  因为每一个群像角色,都可能代表一群可以产生共鸣的观众。

  其次是情节交汇点。

  在成功的青春成长片中,主角的经历和身份往往与影片的情感紧密融合。

  很多关键情节都处于抒情、叙事和人物塑造的交汇点。

  比如男女主角,一个是差生,一个是优等生,一开始互不顺眼,后来孙祺主动帮助刘一非饰演的沈佳宜,把自己的课本借给她——这是两人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

  这段情节对推动故事发展和塑造人物性格至关重要,需要重点处理。

  其他类似的剧情节点也应围绕这些核心点进行剪辑。

  第三是镜头风格。

  早在拍摄阶段,孙祺就提出,除了刘一非的部分特写镜头外,其他部分不需要刻意炫技,注重画面色彩与构图,拍摄手法尽量常规,避免无意义的长镜头。

  通过快速切换镜头,每4到10秒变换一次画面,穿插男女主角假日约会的片段,两人嬉笑打闹、分享零食的情景交替出现。

  这种蒙太奇手法让影片节奏明快流畅,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这些技巧一部分来自孙祺在拍摄时的灵感,一部分得益于田老头的现场指导,他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薛小璐没有多说话,只是点头表示认同。

  她对孙祺的能力非常了解——从《送你一朵小红花》到现在的《那些年》,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工作,她都亲眼见证了孙祺的成长。

  而俞非鸿则露出惊讶的表情。

  她没想到孙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如此深刻,讲起来条理清晰,仔细想想又很有道理。

  俞非鸿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位师弟,此刻她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确实天赋异禀。

  中午一点,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中心。

  孙祺来到《那些年》专用的3号剪辑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

  “咚”“咚”“咚”

  没人回应?按理说这个时间不该没人。

  自从《那些年》进入青影厂后期阶段,3号剪辑室几乎一直有人。

  三把钥匙分别由薛小璐、孙祺和厂里剪辑师保管。

  孙祺拿出钥匙打开门。

  剪辑室类似录音棚,用电脑软件进行数字剪辑。

  空间不大,有工作区、两台专业剪辑设备、一台投影仪,还有一个小休息室。

  电脑屏幕保护程序正在运行,工作台上放着半温的花茶。

  孙祺猜测剪辑师可能临时出去吃饭了。

  他将剪好的片段导入投影仪,靠在沙发上观看。

  这段蒙太奇处理得恰到好处……

  神仙姐姐的容貌确实出众。

  那双清澈的眼睛充满灵气。

  那个时期的神仙姐姐灵动鲜活,后来却逐渐失去光彩。

  除了剧本和制作因素,前世她在最美的年华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确实磨去了那份灵动。

  不知道这一世她会不会重蹈覆辙。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劝她,只是不知她是否听得进去。

  想到刘一非,孙祺不由轻叹一声。

  “我翱翔于阴云密布的天际,你却只是冷眼旁观。”

  手机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把手从嘴边拿开,轻轻甩了甩,神情有些烦躁。

  重活一世,这个该死的旧习惯还是跟着来了。

  孙祺前世有个改不掉的毛病——看东西时总不自觉地咬手指,不管是看电影还是看书。

  这种“无意识”的动作很烦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塞进嘴里了,脑子里想着事,哪还顾得上管它。

  想改也难。

  医生说是小时候缺钙留下的毛病,后来他把钙片当糖吃也没见好,实在让人头疼。

  “喂,凡哥。”

  “嗯?有进展了?什么消息?”

  “好,我在青影厂做后期,你过来吧。”

  “行,我等你,3号剪辑室。”

  电话是杨帆打来的。

  电视剧《士兵突击》六月初已经全部完成制作。

  多亏孙祺追加投资,后期进度比前世快了很多。

  从二月建组、三月开机,四月底杀青进入后期,到六月初全部完成,前后只用了四个多月。

  对一部三十集的精良剧来说,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成片现在由华艺保存,唯一一份备份交给了八一厂。

  华艺已经运作了半个月。

  杨帆特意跑来通知,想必是有特殊情况。

  不到二十分钟,敲门声响起,估计是杨帆到了。

  孙祺开门,果然是他。

  迎他进来后,“咔”地锁上门——这样就算剪辑师回来,他们也能有个准备。

  孙祺顺手从茶几下拿出一瓶矿泉水递过去。

  杨帆接过,拧开瓶盖,“咕咚咕咚”喝下半瓶。

  “哈——痛快!”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抱怨道:

  “靠,还没到七月,帝都就热成这样。”

  孙祺听后,把空调温度又调低两度,问道:

  “怎么样凡哥,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跟老康那边谈妥了,八一厂也同意了。

  只要华艺想低价出手,我们三方一起反对,肯定能拦住他们。”

  孙祺听了,不自觉地握紧拳头。

  “太好了!”

  杨帆看了他一眼。

  “先别太高兴。

  八一厂提了个条件:不管最后怎样,今年内必须播出。”

  怕孙祺不明白,他又补充道:

  “八一厂是体制内的单位,他们不看重具体盈利,更在意宣传效果。”

  孙祺嘴角微微上扬。

  他很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我明白,就是要出成绩。

  项目拖久了会影响负责领导的政绩,只要剧能播出来就算完成任务。”

  “没错,这还是我和老康一起给人家画的饼,说把《士兵突击》交给我们运作,播出后的影响力肯定超过华艺。”

  孙祺略显惊讶。

  “光靠这个承诺,八一厂就答应了?”

  “哪有这么简单?”

  杨帆语气加重。

  “一开始他们当然不同意,我们三个加起来都不如华艺一半有名气。

  但华艺后续的操作反倒帮了我们大忙,宣传不到位,对电视台也不积极公关,卖片相当随意。

  正因如此,八一厂负责人这才勉强答应和我们合作。”

  “现在国内电视剧行业,”杨帆露出轻蔑神色,手指重重敲着茶几,“小祺你可能不太了解,除非是电视台自制剧,否则不做公关,等再久也轮不到你播。”

  孙祺点头表示赞同。

  管中窥豹,如今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公家单位尤其明显。

  当然这也不全是坏事,毕竟“一切向钱看”嘛。

  对于这个圈子,孙祺虽不算深入了解,但也略知一二,一些表面的规则和玩法,他大概都能摸清楚。

  杨帆抽出一支烟,孙祺帮他点上,自己却没抽。

  他正在控制烟量,平时尽量不抽。

  看着杨帆吞云吐雾,孙祺又问:“凡哥,现在华艺卖剧进展如何?”

  杨帆深吸一口,吐出一个烟圈。

  “吴义这人能力一般,但跑得勤快。

  虽然华艺公司不支持,他还是把能联系的卫视都跑遍了,不过目前还没什么好消息。”

  “嘟嘟——”

  手机响了。

  杨帆看了眼来电显示,朝孙祺笑了笑。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他把屏幕对着孙祺晃了晃,按下了接听键,同时打开免提。

  孙祺双手抱胸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喂,吴总,难得您打电话来,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要跟我分享?”

  “哈哈,哪谈得上什么好消息,只是这部片子总算有点进展了。

  我前后忙活了半个多月,现在总算有点眉目。”

  杨帆听了,眉头微微挑起,嘴上仍客气地说:

  “哎,还得是吴总,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接着他话锋一转:

  “咱们这部剧最后定在哪一家电视台?上星了吗?”

  “上星?哪有那么容易,是三秦电视台,地方台。”

  “哦?地方台?连吴总的面子都不给吗?”

  电话那头的声音顿时带着几分无奈。

  “唉,小杨,实话跟你说,哥哥我真不容易。

  公司对这部剧不重视,不给资源,我也无能为力。

  能有电视台愿意接,已经算不错了。”

  孙祺在一旁听到这话,忍不住嘴角微扬——吴义被杨帆几句奉承,就把实情全说了出来。

  华艺派这样的人来负责,也真是没谁了。

  杨帆在电话里又陪着吴义聊了一会儿,一边吐槽,一边安慰他,装出一副为他打抱不平的“好兄弟”样子。

  最后吴义提到,后天开会,他还请了导演康宏磊和八一厂那边的人,打算向大家说明情况,这部剧马上就要播出了。

  挂掉电话后,杨帆朝孙祺摊了摊手,一脸无辜:

  “我没逼他,是他自己说的。”

  孙祺哭笑不得。

  “行吧,小祺,差不多了。

  后天开会,我们直接提收购的事。”

  “嗯,交给我们来操作,不敢说能多好,但肯定比华艺那种无所谓的态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