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道韵初识-《国术起手,执掌混沌》

  陈昂被安置在山坪一侧的一间简陋茅屋中,与那负责引路的少年道士清虚为邻。自此,他便在太乙山暂住下来,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求道生活。

  翌日清晨,天尚未亮,山间雾气未散,清虚小道士便来敲门,带着陈昂前往昨日那处悬崖石台。老道人——道号“赤松子”,乃北冥子之师弟,已端坐蒲团之上,面向云海,气息与初升的朝阳似乎融为一体。

  “今日,且听。”赤松子并未回头,只是淡淡开口。

  陈昂与清虚在一旁静立。起初,陈昂并未听到任何特殊声响,只有山风掠过松林的呜咽、远处飞瀑的轰鸣、以及不知名鸟儿的清脆鸣叫。他心下微感疑惑。

  但随着心神逐渐沉静,摒弃杂念,他忽然察觉出不同。那风声、水声、鸟鸣声……似乎不再仅仅是声音,而是蕴含着某种独特的韵律,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节奏。这韵律仿佛暗合着某种天地至理,无声地阐述着“道”的运行。

  赤松子并未讲解任何具体功法或道理,只是让二人静听。

  一个时辰后,朝阳完全跃出云海,赤松子才缓缓道:“道无处不在,亦无定形。风声、水声、生命之声,皆是道音。初闻其声,是为‘听’;渐明其韵,是为‘悟’;最终与之合,方为‘得’。今日便到此。”

  接下来的日子,陈昂的生活变得极其规律而简单。

  清晨,随赤松子或静听自然,或练习一套看似缓慢柔和、实则蕴含无尽变化、旨在调和体内气血与天地元气感应的“基础”拳法。这拳法与陈昂过去所学的刚猛武功大相径庭,初时令他倍感别扭,但练得久了,却觉周身舒畅,内力运转似乎更添一份圆润自如。

  上午,他则被允许进入后山一处名为“经阁”的石洞。洞内并非想象中藏书万卷,反而十分简朴,只有寥寥数十卷竹简、玉册甚至兽皮古籍,皆是最为核心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黄帝阴符经》……以及一些关于星象、地脉、丹药的零散记载。

  没有具体的修炼法门,只有最根本的哲理与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清虚告诉他:“师父说,道在经中,更在经外。读经非为记诵,而为明心见性,启迪智慧。神通术法,不过是明道之后的些许应用罢了,切勿本末倒置。”

  陈昂沉下心来,每日研读。他以武学宗师的悟性去理解那些玄之又玄的文字,结合自身对天地能量的感知,每每竟能有所得。以往许多关于力量运用的困惑,似乎在那些古老的智慧中找到了模糊的答案,尤其是关于“刚柔”、“有无”、“动静”、“天人”的论述,让他对自身武道的未来方向有了新的思考。

  下午,他有时会观摩山中道士炼丹、绘符(并非仙术,而是凝聚心神、沟通元气的练习),有时则独自在山中行走,观察山川地势、草木枯荣,体悟“道法自然”的真意。他也曾向一些年轻道士请教,发现他们虽不一定武功高强,但对身心、对自然的理解却有其独到之处。

  夜间,他便打坐调息,不再仅仅运转九阴真经或龙神功,而是尝试将白日所学所悟融入其中。他不再强行催谷内力,而是引导内力如溪流般自然流转,感应并尝试吸纳山中纯净的天地元气。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远不如直接修炼武功秘籍来得迅猛,但陈昂能感觉到,自己的根基正在变得更加扎实,对内力的掌控也愈发精微,精神意念也变得更加凝练通透。那是一种本质上的提升。

  他也曾数次向赤松子请教关于星力、地脉以及“引星之器”的问题。赤松子并未直接回答,只是指引他去阅读某些特定篇章,或去观察夜晚的星空,感受星辰运行的宏大与规律。

  “星辰之力,亘古存在,自有其轨。”赤松子望着璀璨的银河,淡淡道,“强行摄取,自是逆天而行。然若明其理,顺其势,未尝不可借其力而行正道。‘引星’非器,实为‘法’,乃上古观星士沟通星辰、梳理地脉之仪式,需特定心法与境界方可施展,早已失传大半。地脉泉眼,乃大地精气汇聚流转之节点,并非固定,需以心神感应。”

  答案依旧模糊,却指明了方向。

  这一日,陈昂于经阁中翻阅一卷关于星象与地脉感应的残篇时,忽有所感。他结合连日所学,以及那日目睹北冥子出手调和星力的景象,脑海中仿佛划过一道闪电!

  “北辰定位……星轨自循……引星非器,实为法……地脉泉眼,循气而动……”他喃喃自语,眼中越来越亮,“我明白了!所谓的‘引星之器’,并非某种实物法器,而是一种以自身为媒介,沟通星辰轨迹与地脉运行的心法仪式!需要极高的心神修为和对星辰地脉的深刻理解才能施展!而地脉泉眼,也需用这种方法去感知和定位!”

  虽然距离真正掌握这种方法还差得很远,但至少,他找到了正确的路径!不再是无头苍蝇般寻找一件根本不存在的“器物”。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知道自己仍需静心学习。道途漫漫,他才刚刚踏上起点。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他于山中潜心求道之时,新郑的局势正在进一步恶化,而阴阳家的搜寻网,也正悄然向着太乙山的方向收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