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得令-《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郭嘉与朱皓齐齐变色,瞳孔骤缩。

  荀攸缓缓道:“‘蜻侯’之名,接不接受是一回事,天下人认不认又是另一回事。

  大蜻还是那个大蜻,不会因一道诏书就改了本色。”

  “淮南……”

  郭嘉心头猛然一颤,脱口而出。

  荀攸远望地平,声音低沉:“叔父这一计,看似高明,实则双刃难控。既压制了大蜻称制的势头,也正好给了我们兴兵南下的名分。更何况——大蜻上下从无一人相信主公会接受册封,就连江东百姓也都心知肚明。”

  “可是……”

  郭嘉张了张嘴,终究说不出话来。

  荀攸淡然一笑:“你们现在举着大义压人,将来我们出兵,照样打着顺应民心的旗号。

  治理地方,仍用大蜻法度。

  这般算计,反倒落了下乘。”

  “无耻至极!”

  郭嘉气得胸口起伏,几乎要呕出血来。

  王炅什么都不必做,便坐收渔利。

  不表态、不抗拒,一旦用兵便占尽道义,不出兵也能以仁政治民——这哪里是破局?分明是一柄无所不破的利刃!

  “哈哈哈!”

  荀攸仰天一笑,转身离去。

  “我们也走吧。”

  刘晔神色从容,随步而行。

  大蜻的志向,从来无需遮掩。

  一纸诏书挡不住,使者亲临也拦不下。

  诸事已毕,郭嘉、朱皓等人再无久留之意。

  三日后,

  刘晔率礼部官员送客出城。

  待岁末将近,郭嘉一行方才回到许昌。

  “奉孝。”

  曹操亲自出城相迎。

  “主公。”

  郭嘉眼底泛苦,神情疲惫。

  “进府说话。”

  曹操亲手将厚实的狐氅披在他肩上,并未急问江东情形。

  “谢主公。”

  郭嘉低声应诺,心头一暖。

  不多时,众人归府。

  昔日的大将军府,如今匾额已换作“司空府”。

  “情况如何?”

  曹操落座主位,终于开口。

  “主公。”

  郭嘉苦笑摇头:“正如所料,王政南拒不受封,但也并未公开驳斥。”

  “如此甚好。”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

  荀彧、程昱等文武闻言,皆松了一口气。

  郭嘉沉默片刻,终是开口:“荀公达已在大蜻任职,现为兵部右侍郎,兼军议司军谘祭酒,地位犹在鲁肃之上。”

  “竟至如此?”

  荀彧眉头紧锁,面色微变。

  曹操却坦然道:“此事,我早有所料。”

  “主公。”

  郭嘉深吸一口气,郑重道:“王政南已察觉,此次封侯之策出自文若之手。

  日后若有流言蜚语,还请主公明察。”

  “你放心。”

  曹操朗声一笑,“我岂会因几句闲话动摇信任?”

  郭嘉仍不安心,沉声道:“我怀疑,大蜻将对淮南动手。”

  “袁术?”

  众人脸色顿时凝重。

  荀彧抚须沉吟:“奉孝出使期间,张济战死南阳,其侄张绣投靠刘表,屯兵宛城,对我许昌构成威胁。

  眼下正议年初征讨之事。”

  “主公。”

  郭嘉顺势进言:“依我看,汝南亦可一战。”

  “嗯。”

  曹操揉了揉眉心,陷入思索。

  “南阳……”

  “汝南……”

  程昱心头翻涌,沉声道:“许昌根基未稳,吕布又在侧翼虎视眈眈,两线开战恐难支撑,只能择其一而伐之。”

  “正是。”

  曹仁等人纷纷附议。

  荀彧抬头道:“刘备与其旧部寄居许昌,不如表其为豫州牧,遣往小沛驻守,既可安抚其心,又能牵制吕布西进之势。”

  “可行。”

  曹操微微颔首。

  郭嘉眼神微动,低声说道:“主公,我恐怕大蜻此举正是想诱我们出兵讨伐袁术,借机牵制淮南主力,好让他们从容渡江,图谋淮南之地!”

  “哼。”

  曹操冷笑一声:“我军精锐云集,猛将如云,即便真在汝南拖住淮南大军,那王政南莫非真以为大蜻能在中原搅起风云?”

  “倒也是……”

  郭嘉拱手低头。

  “此事容后再议。”

  曹操迈步走出厅堂,司空府的文臣武将也纷纷散去。

  郭嘉望着渐渐空落的大殿,心头泛起一丝凉意。

  大蜻设有司天监,纵然他敢断言是王炅识破了荀彧设下的封爵之计,可曹操心中终究存有芥蒂,不愿当着众人面深谈军情。

  年关临近。

  腊月二十七。

  江东气氛炽热,各郡太守与统兵将领尽数被召返。

  大蜻城内这几日车马不绝,驿道喧嚣。

  “元代。”

  丹阳守将邓当翻身下马,望着迎面驰来的董袭,语气中带着几分艳羡:“还没来得及恭喜你入列军议司。”

  “哈哈。”董袭朗声一笑:“不过是斩了几名乱党罢了,何足挂齿!”

  “董将军。”

  一名面相年轻的将士恭敬行礼。

  “这位是?”董袭略显诧异。

  邓当有些尴尬地笑道:“内子的弟弟吕蒙。

  自从我归顺大蜻,任丹阳主将后,他就悄悄从淮水南渡而来。”

  “英气逼人。”董袭点头赞许。

  邓当率先朝城中走去,试探着问:“听说今年军议司不仅召集四郡统兵官,连各郡太守也都召回了?”

  “确有其事。”董袭目光凛然。

  邓当满怀期待地说:“我们这些守将平日只管地方防务,只盼来年能随主公征战天下,搏个前程,也好像元代将军这般进入军议司啊!”

  “定会如愿。”董袭咧嘴一笑。

  能入军议司,是他引以为傲的荣耀。

  大蜻辖下四位总兵之中,唯独邓当原为孙策旧部降将;其余如吴郡徐盛、豫章潘璋,乃至他自己,皆由军议司亲自选拔擢升。

  而其中又以他本人驻守会稽,更被军议司授为领军都尉,地位凌驾其余三人之上。

  军议司位于大蜻城东。

  此时已有诸多将领齐聚于此。

  “主公。”

  “诸位大人。”

  众将解甲卸刃,步入厅堂。

  “坐吧。”

  王炅手中握着几面小旗,随意插在沙盘之上,微笑道:“四位郡中统兵官,还是头一回齐聚军议司吧?”

  “正是。”四人齐声应答。

  王炅站直身子,环视众将,缓缓开口:“徐盛,早年因战祸避乱,自莒县迁居吴县,素以骁勇着称乡里,后任吴郡统兵官。”

  “属下在。”徐盛抱拳领命。

  王炅继续道:“潘璋,字文珪,本为东郡人,因避祸迁至江东,经军议司举荐,执掌豫章兵马。”

  “属下在此。”潘璋起身作礼。

  王炅摆手示意不必多礼,轻声道:“元戎与邓当就不多说了,你们彼此熟识已久。”

  “遵命。”众人齐声回应。

  他的视线落在吕蒙身上,微微一笑:“吕子明,一年前自淮河南下,在邓当帐下任低职小吏。”

  “主公!”吕蒙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不过一介末职,竟也被主公亲口提及。

  厅中诸将无不侧目。

  吕蒙,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

  竟被王炅点名道姓,还清楚说出过往经历。

  “唰——”

  王炅随手将一把战刀抛入吕蒙怀中,淡然道:“此乃赤壁刀,大蜻立府之后兵部特制,唯有主将方可执掌。

  今后你便留在军议司担任记事。”

  “得令!”吕蒙双手捧刀,如获至宝。

  刹那间,四周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赤壁刀,是大蜻将士心中的至高象征。

  唯有各军主将、四大总兵,或立下殊勋者方能持有。

  更难得的是,王炅让他留于军议司,虽仅为记事,却是信任之举,实为栽培之意。

  “谢主公!”邓当全身微颤,深深叩首。

  “无需多礼。”王炅拂袖落座,语气平静:“大蜻用人,向来以功绩为准。

  吕子明将来能否晋升,还得看他在战场上的表现。”

  “谨遵教诲。”邓当与吕蒙同声应诺。

  “主公。”荀攸上前一步,躬身道:“各部将官已悉数到齐。”

  “好。”

  王炅微微颔首。

  荀攸走到前方,将一张巨大的舆图缓缓展开,语气凝重:“诸位,军议司拟定明年收复庐江、淮南二地。”

  “末将愿率部出征!”

  太史慈、黄忠、廖化当即起身请命。

  唯有甘宁悠然啜了一口茶,慢条斯理道:“你们莫争,打淮南少不得水师先行,这头功自然归我第二军团。”

  “呸!”

  廖化身子一僵,黑着脸啐了一口。

  黄忠与太史慈也眉头紧锁,面露不悦。

  “咳咳——”

  甘宁连忙站起,拱手道:“主公,此役非我军莫属!”

  “呵。”

  王炅十指交叉,嘴角微扬:“汉升曾任荆州中郎将,水战亦通,若他愿领第二军团,又有何不可?”

  “末将知罪。”

  甘宁急忙躬身谢过。

  “罢了。”

  王炅抬手示意,指向案上沙盘:“庐江、淮南两郡并举,第二军团主攻庐江,同时须提防江夏敌军趁虚而入。”

  “得令!”

  甘宁抱拳领命。

  鲁肃随即上前道:“豫章总兵需协同兵部转运粮械至淮南前线,尤以渡江运粮之安危为要务。”

  “得令!”

  潘璋应声而答。

  王炅再道:“第三、第四军团主攻淮南,丹阳总兵为先锋,率先渡江,此战不容差池。”

  “得令!”

  太史慈、黄忠、邓当齐声应诺。

  廖化苦笑开口:“主公,第一军团此次不出战吗?”

  “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