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实在有趣-《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郭嘉捻着衣角,神情洒脱:“所谓大将军之位,不过是个名头。

  重要的是借此确立地位。

  若朝廷给予袁绍的待遇反在我军之上,则祸患不远矣。”

  曹操皱眉:“你以为朝廷会如何安置袁本初?”

  “三公之列。”

  郭嘉略带调侃,“太尉空缺,主公以大将军统领一方,袁绍最多得个司徒或司空,名义上并列朝班,实则低了一等。”

  “正是。”

  众人纷纷应和。

  “主公。”

  荀彧再度起身,正色道:“大将军之衔不足惜,唯恐袁绍另起心思,欲迎天子至冀州。

  此事必须抢先遏制,断其妄想之路!”

  “讲。”

  曹操眼神骤然锐利。

  荀彧反复权衡,终于开口:“不如上表辞去大将军之位,改任司空,再遣使赴冀州,推举袁绍为大将军,同时任命公孙伯圭为前将军,总领北方四州军务。

  如此一来,袁绍对主公的怨恨便可引向北地战局。”

  “文若。”

  程昱皱眉道:“朝令反复,恐损朝廷威信。”

  “此言有理。”

  荀彧点头微笑。

  “诸位。”

  曹操抚须轻笑:“今日不宜轻动,日后施行未迟。

  眼下最紧要的,是应对江东王政南之事。”

  “的确。”

  众人神色微动。

  自洛阳归来后,他们察觉到大蜻学说已悄然蔓延。

  若不及时遏制,不出两年,兖州百姓恐怕皆倾心于大蜻之道。

  “大蜻?”

  郭嘉微微动容。

  曹操侧目问道:“奉孝,你也听说王政南了?”

  “正是。”

  郭嘉目光幽深,语气凝重:“自从掌管校事曹,梳理天下势力以来,我以为袁本初虽强,然真正堪为主公劲敌者,实乃大蜻。”

  “哦?”

  曹操心头一震。

  帐下群臣亦纷纷蹙额。

  “咕咚。”

  郭嘉饮尽杯中酒,低声道:“王政南出身卑微,却不以此为耻,行事果决狠辣,颇具枭雄气象。

  他的野心,不止江东,而是整个江南之地。”

  “江南。”

  曹操眼神渐冷。

  郭嘉遥望东南,沉声道:“平定江东之后,他并未继续出兵扩张,反而大兴学府,广纳学子——其志不在仓廪,而在蓄才。”

  “这谁不知道。”

  夏侯惇撇嘴不屑。

  郭嘉嘴角微抽,续道:“但他所积非粮草,乃是治民之吏。

  如今大蜻境内有二十万读书人,哪怕将来成材者仅千余人,也足以构成一股惊人力量!”

  “嘶——”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郭嘉再道:“倘若将这些人散布四方,辅以大蜻学说教化,其所引发之动荡,难以估量。”

  “文若。”

  曹操语气坚定:“对大蜻之事,不能再拖。”

  “主公。”

  荀彧起身进言:“宜速请天子下诏,封王政南为蜻侯,赐开府仪同三司、假节之权,并遣朱皓为钦差,前往江东宣旨!”

  “朱皓?”

  曹操略显疑惑。

  荀彧点头:“此人曾任豫章太守,德望尚存。

  此举可表明朝廷并无加害之意,彰显天子仁德。

  诏令一经颁布,务必广为传播,使天下皆知。”

  “主公。”

  郭嘉拱手请命:“据闻大蜻设有司天监,职能与我方校事曹相近。

  为探虚实,愿随朱皓同往江东!”

  “不可。”

  曹操断然摇头。

  郭嘉执意道:“主公,我心中不安,王政南终将成我等大患。

  唯有亲往一观,方可知己知彼!”

  “这……”

  曹操默然不语。

  他心中犹豫,毕竟荀攸前番出使险遭不测,如今又岂能轻易让郭嘉涉险?

  “主公。”

  荀彧劝道:“奉孝此行亦为试探。

  纵使王政南再狂妄,也不敢擅杀朝廷使者。”

  “罢了。”

  曹操终是点头,沉声下令:“典韦,你随同前往,务必护奉孝周全!”

  “得令!”

  典韦应声而出。

  此事既定,兖州上下皆以为然。

  大蜻学说如野火燎原,在民间迅速扩散。

  这般惊人的渗透之力,令众人忧心忡忡,故而全力支持荀彧之策。

  两日之后,曹操奏请朝廷册封王炅。

  不到半日,圣旨内容便传遍许昌街头巷尾。

  原本热议大蜻学说的百姓一时茫然:昨日还被视作异端的大蜻,今日竟成了汉室藩臣;王炅更是受封蜻侯,位列诸侯。

  他们心中所仰慕的“大蜻”,难道已与朝廷一体?

  正当民间议论纷纷之际,朱皓与郭嘉已启程南下,直趋江东。

  一月之内,蜻侯之名响彻天下。

  冀州、荆州、徐州、淮南等地无不听闻。

  江东,丹阳。

  大蜻府中,群臣面色阴沉。

  无需司天监回报,他们已然清楚曹操的用意。

  “有趣。”

  “实在有趣。”

  王炅高坐主位,翻阅密报,唇角微扬:“大蜻以民心为刃,曹孟德却以皇命反制。

  难怪他在兖州从不禁止显学流传——原来是以正压奇。”

  “主公。”

  鲁肃肃然道:“兖州之中,确有高人。”

  “不错。”

  王朗等人纷纷应和。

  张昭眉头微皱,低声说道:“这般公然应对朝廷诏令,莫非是东阿的程昱,还是那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

  “呵。”

  王炅将密信收起,嘴角轻扬:“吏部即刻召回公达,重新遴选吴郡太守人选,礼部准备迎接朝廷使臣。”

  “遵命。”

  张昭与刘晔齐声领令。

  王炅轻抚下颌,语气凝重:“子敬,等公达一回,军议司可设法与郭嘉接触一下。”

  “主公是要招揽他?”鲁肃略显诧异。

  王炅摇头一笑:“半月前曹操亲迎十里,亲自为其牵马引路,你觉得我们还有机会将此人纳入麾下吗?”

  “怕是难。”鲁肃脸色涨红,喃喃道。

  大蜻虽重贤才,也愿天下英才归附,可王炅却从不曾以如此屈尊之礼延揽一人。

  “呵呵。”王炅缓声道,“如今郭奉孝已被曹孟德任命为军师祭酒,这其中意味,你们军议司应当清楚。

  此番接触,并非要对立,不过是交换对时局的看法罢了,不必如临大敌。”

  “明白。”鲁肃恭敬应下。

  “咳……咳……”

  司马徽轻咳两声,试探着开口:“听闻西凉旧将张济在南阳劫掠,黄祖率大军阻击,声势大涨。

  庞山民身为太守,地位岌岌可危。

  是否可劝庞氏举族迁往江东,为我方效力?”

  “嗯?”张昭眼神一亮。

  诸葛瑾随即附议:“主公,庞山民虽不足以治一州,然守一郡绰绰有余。

  若能入我江东,必成栋梁之材!”

  “我亦赞同。”鲁肃、乔蕤齐声附和。

  “哒……哒……哒……”

  王炅指尖轻叩案几,沉吟片刻:“德操,我江东内部格局已定,士族难以再如荆州那般独大,不知庞德公是否能接受此局面?”

  司马徽躬身答道:“尚长并无异议,一切以大蜻利益为先。”

  “好。”王炅果断下令,“立即修书一封,命司天监前往南阳,护送庞山民及其族人南迁。

  若再拖延,恐生变故。”

  “诺!”司马徽终于松了口气。

  自天子东归以来,天下局势动荡不安。

  西凉残部如群狼四窜,连荆楚之地也未能幸免。

  他今日登府议事,实则亦是受庞德公所托而来。

  而庞氏若能南渡,对我方而言,无疑是一大助力。

  十月。

  朝廷使者仍未抵达江东。

  天下风云骤变,局势难测。

  袁术与徐州战事未决,下邳却已被吕布攻陷,刘备弃妻携子仓皇北逃兖州。

  昔日辕门射戟的一幕,今生并未上演。

  同月,张济攻穰城时中箭殒命,其部由张绣接管,并依附刘表,驻守宛城,成为继庞山民之后又一支牵制黄祖扩张的力量。

  刘备败走,张济身死,吕布却成了这一年最大的得利者。

  他也由此从一名骁将,跃升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十月末,庞山民携宗族抵达江东。

  经吏部考核评定,正式出任吴郡太守。

  两日后,郭嘉与朱皓率领的朝廷使团方才姗姗来迟。

  大蜻城北。

  刘晔、荀攸出城相迎。

  “公达!”郭嘉神色震惊,几乎不敢相信眼前之人。

  来江东之前,他早已遍查大蜻情报,却从未得知荀攸竟已在此任职!

  “奉孝。”荀攸微微颔首,“此次你们奉旨而来,本应由礼部接待。

  但念及旧谊,主公特命我自吴郡赶回相迎。”

  “唉。”郭嘉轻叹一声。

  这位故交,荀家翘楚,这般才华卓绝之士,竟已投身大蜻!

  “子扬。”朱皓目光复杂,望着刘晔。

  刘晔拱手行礼,淡然笑道:“昔日送文明渡江,今日迎君入城,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啊。”

  “确实。”朱皓紧握双拳,苦笑自嘲,“谁能想到,我这阜陵王之后,竟会在大蜻为官,且位高权重。”

  “请。”刘晔不动声色,伸手引路。

  城中人流如织,市井喧嚣,尽显繁华气象。

  朱皓已不复当年青涩,感慨道:“没想到,江东在大蜻治理之下,竟已可与荆州比肩。”

  “是吗?”刘晔不置可否,只含笑反问。

  郭嘉目光掠过长街,轻笑道:“早听说大蜻之主刚满二十,果真少年英杰,不知将军可有婚约在身?”

  “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