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扫平乱世,亦可富民强国。
“阿鹜。”
“取门板来。”
荀攸颓然跌坐于椅上,声音沙哑。
“诺。”
阿鹜小步奔至门前,向围观百姓欠身致歉,随即重重合上大门。
“父亲。”
荀缉拾起散落的书册,朝卧房走去,背影挺直:“逐利之心,人人皆有。
大蜻从不掩饰其志。
但在追逐宏图的路上,不能踩着百姓的尸骨前行——因为我们也是凡人。
大蜻,从来不是草莽寇盗。”
“大蜻……”
荀攸望着儿子远去的身影,喃喃低语。
大蜻显学。
王炅的治国纲要。
也是江东递给天下的请柬。
你们身处苦难,而这里,已然安宁。
你们易子而食,江东孩童却能执笔习字。
你们流离失所,江东农户却得良田耕种,赋税不过什一。
当这般悬殊日积月累,又逢天下诸侯连年征伐,刀兵不息——
大蜻之学,便成了王炅挥师北进的前驱号角。
此书本就不为取悦名儒硕学,而是如一把利刃,直插各州郡膏肓,让黎民看清:大蜻与眼前苛政之主,究竟有何不同。
这,正是庞统执笔着述的本意所在。
数日之间,
大蜻商会已将典籍铺陈于江东城乡街巷。
不识文字的老农,唤自家小儿诵读耳畔。
王朝兴替的道理他们不懂,高深义理也难参透。
可士族如何盘剥百姓,他们心里清清楚楚。
如今书中列数大汉治下江东之困苦,再对照大蜻新政下的安稳温饱,无数人听着听着,竟红了眼眶。
他们吃过苦,才知今日日子来之不易。
授田安家、兴办学塾,更让万千寒门子弟明白:原来吃饱穿暖、识文断字、知律守分,并非奢望。
这几日,
凡居于大蜻城中者,
饭后闲谈,皆论大蜻之学。
甚至还能评点北方战局,剖析政令得失,言之有物,不落空谈。
“尚长。”
司马徽一身素袍步入城中,听闻市井议论,愕然道:“莫非江东之人皆通经义?”
“不知。”
庞德公面色涨红。
方才一行人在城外茶肆歇脚,
竟见几个肩扛锄头的农夫,正议论儒法两家之流变,且一语道破:大汉虽尊儒术,实则行事未脱刑名之术。
如此见识,竟让这些名动荆襄的大儒无地自容!
“尚长。”
黄承彦轻笑道:“你侄儿不是大蜻学府的学生么?”
“是啊。”
庞德公苦笑:“若非德操相邀,我怎会轻易踏足江东?这两年荆州风云变幻,早已不同往昔!”
“呵呵。”
司马徽淡然一笑:“公达来信说,大蜻学府广收学子,藏书浩如烟海。
我不过是借你名头,出一趟荆州罢了。”
“大蜻城……”
黄承彦目光幽远。
荆襄士族,血脉相连,盘根错节。
他妻族出自刘表侧室一门,又与蔡瑁为姐弟亲眷。
因此他对江东、对王炅、对大蜻,一向心存隔阂。
未曾想到,短短两年,此地竟焕然如新。
“对了。”
司马徽忽而问道:“听说刘荆州也要设学宫,召綦毋阁、宋忠等人注解五经章句,可属实?”
“确有其事。”
庞德公点头。
司马徽眉头紧锁,沉声道:“此乃东施效颦,徒具其表!江东以启蒙为先,聚学子十余万;他一座学宫尚未开课,便急于纂修章句,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呃……”
庞德公一时语塞。
黄承彦叹道:“德操,大蜻学府岂是能轻易模仿的?耗财费力,终将劳民伤财!”
“的确。”
司马徽若有所思。
不多时,
众人行至大蜻学府门前。
只见成百上千学子身着白衫,头戴礼冠,步履匆匆涌入书院。
“叔父?”
“承彦叔父?”
“你们怎会来此?”
庞统快步经过,忽见熟人,猛然止步。
“士元?”
庞德公盯着他衣帽,惊疑道。
“这个呀。”
庞统咧嘴一笑:“这是学袍,配礼冠,入大蜻学府者皆可领取。
凭此可自由听讲、借阅典籍,百姓见了也敬重三分!”
“哦?”
庞德公哑然失笑。
“快走!”
庞统一把拉住庞德公手臂:“政南将军今日开讲大蜻显学,孔明和荀缉早去了,迟了没位置!”
“王政南讲学?”
司马徽与黄承彦对视一眼,满脸惊诧。
据他们所知,王炅出身草莽,竟也能登坛授业?
大蜻学府占地广阔,依万名学子设六院格局。
此刻人流如潮,数百人齐趋一处,更有六部官吏混迹其间,同往听讲。
约莫一刻钟后,
庞统引众人抵达一间讲堂。
“叔父?”
诸葛亮抬眼望见庞德公,神色微动。
“孔明。”
庞德公略带歉意地点了点头。
诸葛亮低声道:“快入座吧,磬声一响,主公便要来了。”
“嗯。”
庞德公微微点头,端坐于席。
司马徽与黄承彦却像是头一回见这般场面,目光频频扫视四周,只见人影攒动,座无虚席,密密层层的人群压得人心头发闷。
“叔父。”
庞统取出一册《大蜻显学》递上前,低声说道:“此处是法学院讲堂,原可容三百学子,今日却来了不下五百人。
四壁空旷,声有回响,纵在后排也能听得清楚。
台上那石板涂了黑漆,可用白垩制成的笔书写文字。”
“哦?”
庞德公心头一震。
这讲堂恢宏如宫阙,何等气派!
庞统继续道:“郡里县上的学堂虽不及此规模,但黑板、粉笔、书册皆已齐备。
每日授课三个时辰,另有半个时辰用膳歇息,一个时辰习武强身。”
“铛——”
“铛——”
“铛——”
钟磬连鸣三响,余音缭绕整个学府。
此时,王朗、鲁肃、刘晔等六部要员方才步入堂中,在前排落座。
“叔父。”庞统轻声道,“这些人皆为大蜻六部主官,还有几位军中将帅,今日专程来听政南将军讲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司马徽、黄承彦和庞德公三人面面相觑,满心疑惑。
眼前这所学府,讲学之法,竟与他们过往所知截然不同。
“嗒、嗒、嗒。”
王炅手持《大蜻显学》步入讲堂,目光掠过前排的张昭、王朗等人,唇角微扬:“诸位都到了。”
“主公。”
众人起身拱手行礼。
“老师。”
满堂学子齐齐站起,躬身作揖。
就连庞德公、司马徽等人也被这阵势逼得不得不随之起身还礼。
“请坐。”
王炅双手轻按。
“刷——”
数百人动作整齐地落座。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王朝”“疆土”“百姓”三词,旋即回身道:“《大蜻显学》颁行数日,诸位可有不解之处?”
“老师。”
一名学子起身,恭敬开口:“学生豫章张乾,心中存疑:为何说王朝只是历史流转的现象,并非自古就有?”
“呵呵。”王炅一笑,“你如何理解‘王朝’?”
张乾沉吟片刻,答道:“譬如大汉。”
王炅抬手圈住“王朝”二字,声音低沉:“王朝之本,在于百姓、疆域与政权。
大汉是政权,大秦也是,大周亦然。
可千载之前,并无王朝之制,人类以部落聚居,吞并扩张,渐成疆域,终立朝廷。”
“原来如此。”张乾若有所悟,缓缓落座。
王炅环视全场,语气愈发凝重:“士族执掌权柄,看似天经地义,如同日月更替般自然。
实则士族亦由庶民而来,凭功绩晋升,得朝廷授职,享俸禄之利,此乃正当所得。
可如今他们垄断学问,兼并田产,欺凌黎庶,其富贵背后,尽是血泪堆砌的利益格局!”
“嘶——”
庞德公与黄承彦背脊发凉,冷意直透心头。
刹那间,堂内鸦雀无声。
不少学子低头奋笔疾书,也有不少人边听边翻阅手中的《大蜻显学》。
从王朝起源,到士族利益的演变;从江东新政下的分田之举,到各地兴办的学府体系;再到法家与儒家在当世的意义……
整整一个时辰,王炅立于台前,言辞如潮。
左手写“易子而食”,右手画“江东均田”;
口中论“以法治国”,笔下书“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直到未时三刻。
五声钟磬齐鸣,余音散入风中。
这一场讲学,终于落幕。
“诸位。”
王炅拂去黑板上字迹,收起书册,淡然一笑:“你们之中,有出自江东者,也有来自荆州、淮南、徐州之人。
但今日在此,你们只有一个身份——大蜻学府的学子。”
“喏!”众人齐声应和。
“前路漫长。”王炅目光深远,语带坚定,“愿你们日后常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我们是拓荒之人,而你们是接续薪火的后来者。
大蜻的将来,握在你们手中。
为大蜻之崛起而读书。”
“为大蜻崛起而读书!”
“为大蜻崛起而读书!”
数百学子高举《大蜻显学》,热血沸腾,呼声震天。
“呵……”
王炅含笑步出讲堂。
这场讲学,已然落下帷幕。
这些年轻学子将大蜻的精神带向江东,继而如星火燎原一般扩散至四面八方。
“阿鹜。”
“取门板来。”
荀攸颓然跌坐于椅上,声音沙哑。
“诺。”
阿鹜小步奔至门前,向围观百姓欠身致歉,随即重重合上大门。
“父亲。”
荀缉拾起散落的书册,朝卧房走去,背影挺直:“逐利之心,人人皆有。
大蜻从不掩饰其志。
但在追逐宏图的路上,不能踩着百姓的尸骨前行——因为我们也是凡人。
大蜻,从来不是草莽寇盗。”
“大蜻……”
荀攸望着儿子远去的身影,喃喃低语。
大蜻显学。
王炅的治国纲要。
也是江东递给天下的请柬。
你们身处苦难,而这里,已然安宁。
你们易子而食,江东孩童却能执笔习字。
你们流离失所,江东农户却得良田耕种,赋税不过什一。
当这般悬殊日积月累,又逢天下诸侯连年征伐,刀兵不息——
大蜻之学,便成了王炅挥师北进的前驱号角。
此书本就不为取悦名儒硕学,而是如一把利刃,直插各州郡膏肓,让黎民看清:大蜻与眼前苛政之主,究竟有何不同。
这,正是庞统执笔着述的本意所在。
数日之间,
大蜻商会已将典籍铺陈于江东城乡街巷。
不识文字的老农,唤自家小儿诵读耳畔。
王朝兴替的道理他们不懂,高深义理也难参透。
可士族如何盘剥百姓,他们心里清清楚楚。
如今书中列数大汉治下江东之困苦,再对照大蜻新政下的安稳温饱,无数人听着听着,竟红了眼眶。
他们吃过苦,才知今日日子来之不易。
授田安家、兴办学塾,更让万千寒门子弟明白:原来吃饱穿暖、识文断字、知律守分,并非奢望。
这几日,
凡居于大蜻城中者,
饭后闲谈,皆论大蜻之学。
甚至还能评点北方战局,剖析政令得失,言之有物,不落空谈。
“尚长。”
司马徽一身素袍步入城中,听闻市井议论,愕然道:“莫非江东之人皆通经义?”
“不知。”
庞德公面色涨红。
方才一行人在城外茶肆歇脚,
竟见几个肩扛锄头的农夫,正议论儒法两家之流变,且一语道破:大汉虽尊儒术,实则行事未脱刑名之术。
如此见识,竟让这些名动荆襄的大儒无地自容!
“尚长。”
黄承彦轻笑道:“你侄儿不是大蜻学府的学生么?”
“是啊。”
庞德公苦笑:“若非德操相邀,我怎会轻易踏足江东?这两年荆州风云变幻,早已不同往昔!”
“呵呵。”
司马徽淡然一笑:“公达来信说,大蜻学府广收学子,藏书浩如烟海。
我不过是借你名头,出一趟荆州罢了。”
“大蜻城……”
黄承彦目光幽远。
荆襄士族,血脉相连,盘根错节。
他妻族出自刘表侧室一门,又与蔡瑁为姐弟亲眷。
因此他对江东、对王炅、对大蜻,一向心存隔阂。
未曾想到,短短两年,此地竟焕然如新。
“对了。”
司马徽忽而问道:“听说刘荆州也要设学宫,召綦毋阁、宋忠等人注解五经章句,可属实?”
“确有其事。”
庞德公点头。
司马徽眉头紧锁,沉声道:“此乃东施效颦,徒具其表!江东以启蒙为先,聚学子十余万;他一座学宫尚未开课,便急于纂修章句,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呃……”
庞德公一时语塞。
黄承彦叹道:“德操,大蜻学府岂是能轻易模仿的?耗财费力,终将劳民伤财!”
“的确。”
司马徽若有所思。
不多时,
众人行至大蜻学府门前。
只见成百上千学子身着白衫,头戴礼冠,步履匆匆涌入书院。
“叔父?”
“承彦叔父?”
“你们怎会来此?”
庞统快步经过,忽见熟人,猛然止步。
“士元?”
庞德公盯着他衣帽,惊疑道。
“这个呀。”
庞统咧嘴一笑:“这是学袍,配礼冠,入大蜻学府者皆可领取。
凭此可自由听讲、借阅典籍,百姓见了也敬重三分!”
“哦?”
庞德公哑然失笑。
“快走!”
庞统一把拉住庞德公手臂:“政南将军今日开讲大蜻显学,孔明和荀缉早去了,迟了没位置!”
“王政南讲学?”
司马徽与黄承彦对视一眼,满脸惊诧。
据他们所知,王炅出身草莽,竟也能登坛授业?
大蜻学府占地广阔,依万名学子设六院格局。
此刻人流如潮,数百人齐趋一处,更有六部官吏混迹其间,同往听讲。
约莫一刻钟后,
庞统引众人抵达一间讲堂。
“叔父?”
诸葛亮抬眼望见庞德公,神色微动。
“孔明。”
庞德公略带歉意地点了点头。
诸葛亮低声道:“快入座吧,磬声一响,主公便要来了。”
“嗯。”
庞德公微微点头,端坐于席。
司马徽与黄承彦却像是头一回见这般场面,目光频频扫视四周,只见人影攒动,座无虚席,密密层层的人群压得人心头发闷。
“叔父。”
庞统取出一册《大蜻显学》递上前,低声说道:“此处是法学院讲堂,原可容三百学子,今日却来了不下五百人。
四壁空旷,声有回响,纵在后排也能听得清楚。
台上那石板涂了黑漆,可用白垩制成的笔书写文字。”
“哦?”
庞德公心头一震。
这讲堂恢宏如宫阙,何等气派!
庞统继续道:“郡里县上的学堂虽不及此规模,但黑板、粉笔、书册皆已齐备。
每日授课三个时辰,另有半个时辰用膳歇息,一个时辰习武强身。”
“铛——”
“铛——”
“铛——”
钟磬连鸣三响,余音缭绕整个学府。
此时,王朗、鲁肃、刘晔等六部要员方才步入堂中,在前排落座。
“叔父。”庞统轻声道,“这些人皆为大蜻六部主官,还有几位军中将帅,今日专程来听政南将军讲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司马徽、黄承彦和庞德公三人面面相觑,满心疑惑。
眼前这所学府,讲学之法,竟与他们过往所知截然不同。
“嗒、嗒、嗒。”
王炅手持《大蜻显学》步入讲堂,目光掠过前排的张昭、王朗等人,唇角微扬:“诸位都到了。”
“主公。”
众人起身拱手行礼。
“老师。”
满堂学子齐齐站起,躬身作揖。
就连庞德公、司马徽等人也被这阵势逼得不得不随之起身还礼。
“请坐。”
王炅双手轻按。
“刷——”
数百人动作整齐地落座。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王朝”“疆土”“百姓”三词,旋即回身道:“《大蜻显学》颁行数日,诸位可有不解之处?”
“老师。”
一名学子起身,恭敬开口:“学生豫章张乾,心中存疑:为何说王朝只是历史流转的现象,并非自古就有?”
“呵呵。”王炅一笑,“你如何理解‘王朝’?”
张乾沉吟片刻,答道:“譬如大汉。”
王炅抬手圈住“王朝”二字,声音低沉:“王朝之本,在于百姓、疆域与政权。
大汉是政权,大秦也是,大周亦然。
可千载之前,并无王朝之制,人类以部落聚居,吞并扩张,渐成疆域,终立朝廷。”
“原来如此。”张乾若有所悟,缓缓落座。
王炅环视全场,语气愈发凝重:“士族执掌权柄,看似天经地义,如同日月更替般自然。
实则士族亦由庶民而来,凭功绩晋升,得朝廷授职,享俸禄之利,此乃正当所得。
可如今他们垄断学问,兼并田产,欺凌黎庶,其富贵背后,尽是血泪堆砌的利益格局!”
“嘶——”
庞德公与黄承彦背脊发凉,冷意直透心头。
刹那间,堂内鸦雀无声。
不少学子低头奋笔疾书,也有不少人边听边翻阅手中的《大蜻显学》。
从王朝起源,到士族利益的演变;从江东新政下的分田之举,到各地兴办的学府体系;再到法家与儒家在当世的意义……
整整一个时辰,王炅立于台前,言辞如潮。
左手写“易子而食”,右手画“江东均田”;
口中论“以法治国”,笔下书“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直到未时三刻。
五声钟磬齐鸣,余音散入风中。
这一场讲学,终于落幕。
“诸位。”
王炅拂去黑板上字迹,收起书册,淡然一笑:“你们之中,有出自江东者,也有来自荆州、淮南、徐州之人。
但今日在此,你们只有一个身份——大蜻学府的学子。”
“喏!”众人齐声应和。
“前路漫长。”王炅目光深远,语带坚定,“愿你们日后常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我们是拓荒之人,而你们是接续薪火的后来者。
大蜻的将来,握在你们手中。
为大蜻之崛起而读书。”
“为大蜻崛起而读书!”
“为大蜻崛起而读书!”
数百学子高举《大蜻显学》,热血沸腾,呼声震天。
“呵……”
王炅含笑步出讲堂。
这场讲学,已然落下帷幕。
这些年轻学子将大蜻的精神带向江东,继而如星火燎原一般扩散至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