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这狗贼-《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孙策目光如刃,冷声道:“立即传信寿春,请袁术速发大军前来。

  他们只需镇守丹阳,供给粮草,并替我们牵制赤壁军即可!”

  “主公!”

  众人欲再劝阻。

  孙策仰头一笑,带着几分讥讽:“你们忘了?今日的我们,明日也可能成为别人的袁术。

  等我们扫平刘繇,调转兵锋,他们的处境,也会和我们现在一样进退维谷。”

  “主公英明!”

  刹那间,众人豁然开朗。

  “立刻发信。”

  孙策果断下令。

  “是!”

  吴景躬身领命。

  “袁术……”

  “淮南之兵……”

  周瑜凝望着宛陵方向,目光深远。

  眼下困局难解,只能引外力破局。

  此刻他唯一期盼的,便是袁术派出的将领真能挡住赤壁军,为自己争取到击溃刘繇的一线时机。

  否则,便只能暂避锋芒,退回淮南,继续寄人篱下!

  六月。

  丹阳杀气弥漫。

  秣陵、丹阳、宛陵三地皆已整军待发。

  三方势力暗流涌动,静候战机——一个足以吞并另二者的机会。

  淮南。

  寿春州牧府内。

  袁术召集文武议事。

  孙策在江东驻军求援之事非同小可,关乎其是否能染指江东大局。

  “诸位。”

  袁术扬起手中书信,沉声道:“孙伯符已在丹阳立营,但赤壁军已占宛陵以南半郡,故遣使请兵支援。”

  “赤壁军……”

  众臣眉头紧锁。

  这一年,南方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王政南。

  据豫章,败孙策,破荆州,逼刘表议和。

  众人皆知那支军队之强,也清楚孙策此刻处境极为险恶。

  “主公。”

  袁胤上前说道:“孙策此人桀骜难驯,吴景、孙贲与其结为一体,此次求援,不过是要借我军之力替他解围罢了。”

  “所言极是。”

  张勋随即附和。

  陈纪却微微一笑:“纵然如此,一旦渡江,局势岂由孙伯符一人掌控?他再强势,终究需仰仗我军支援。

  待江东平定,谁主沉浮,尚未可知。”

  “有理。”

  有人点头称是。

  “主公。”

  陈纪再度开口:“赤壁军与我早有嫌隙。

  当初主公征召乔蕤为将,此人竟背弃而去,投效敌营,如今执掌豫章要务。

  此辱若不雪,天下诸侯必讥笑主公连贼寇都笼络不住。”

  “唰——”

  众人神色微变。

  袁氏乃四世三公之家。

  袁术身为嫡系,最重颜面。

  陈纪以乔蕤之叛激怒其心,挑起与赤壁军的仇恨,可谓诛心之言。

  “呵。”

  袁术冷冷扫了陈纪一眼,冷笑:“乔蕤自取其祸,不必多提。

  但出兵江东,势在必行。

  莫再献些自作聪明之语。”

  “末将知罪。”

  陈纪心头一凛,连忙低头行礼。

  “啪!”

  袁术将书信掷于案上,语气淡漠:“孙伯符说得明白,只需我军驻守丹阳大营,供其粮草,为他争取击破刘繇的时间便可。

  诸位以为如何?”

  “其心可诛。”

  袁胤再次进言:“主公,真正棘手的乃是王政南!”

  “此言有理。”

  众人纷纷应和。

  袁术抬手冷笑:“纵是心腹之患又能如何?攻城之战向来惨烈,孙策既想打秣陵,那就让他去打好了。”

  “遵命。”

  众人只得领命,心中却颇感无奈。

  袁术目光一凛,下令道:“袁胤,我举荐你为丹阳太守,即刻率万人渡江。

  你只管镇守大营,绝不能让孙伯符有机可乘。”

  “得令。”

  袁胤起身肃然领命,随即问道:“周尚当如何处置?”

  “召他回寿春。”

  袁术眼神骤冷。

  孙策的势力,已渐渐脱离掌控。

  吴景、孙贲早已偏向其侧,再加上周尚归附,短短时日便坐大至此,若再不加以遏制,必成大患。

  ……

  十日后。

  袁胤率军进入江东。

  消息一经传出,顿时震动四方。

  无论是刘繇、刘晔,还是王炅,皆震惊不已——谁能想到,孙策竟会引袁术兵马入江左?

  此举岂止是养虎遗患,简直如同亲手将猛兽迎入门中。

  丹阳军营。

  中军帐内。

  袁胤毫不客气地坐上主位。

  孙策与诸将纵有不满,也只能分列两侧。

  眼下他们名义上仍属袁术部下,而袁胤已被表为太守,此举本就是立威之举。

  便是黄盖这等粗豪之人,也看得清楚明白。

  “周尚。”

  袁胤语气平淡,“主公召你前往寿春。

  你在江东之事功不可没,自然不会薄待于你,即刻启程吧。”

  “是。”

  周尚低头应声,内心却如刀割。

  太守之职就此被夺,袁术又能赏些什么,弥补这份失位之痛?

  早知今日,当初又怎会被周瑜劝动,助孙策渡江而来?

  “咔。”

  周瑜紧攥双拳,指甲深陷掌心,鲜血渗出竟浑然不觉。

  彭泽一役,他逼鲁肃入赤壁军。

  如今这一助孙策东进,却换得叔父丢官远调。

  连他自己也开始怀疑,世人所传那“经天纬地”的才名,是否不过虚妄。

  “伯符。”

  袁胤无视帐中沉闷气氛,沉声道:“两岸渡口尽在我手,粮运无忧。

  你打算何时出兵秣陵?”

  “三日后。”

  孙策强压怒意,沉声回应,“整军需时日。”

  “也好。”

  袁胤微微点头。

  “将军。”

  孙策抬头拱手,“既然如此,末将便去筹划攻城事宜。

  还请将军稳守后方,莫使王政南趁机袭扰。”

  “放心。”

  袁胤傲然一笑,“自有我在。”

  “告辞。”

  孙策按剑而出。

  吴景、孙贲、程普等人紧随其后。

  “呵。”

  帐中人走空,袁胤冷笑道:“一个仰人鼻息的后生,竟妄图自立门户,真是痴心妄想。”

  “该死!”

  “无耻之尤!”

  “这狗贼!”

  刚踏出帅帐,孙策便难掩胸中杀意。

  周尚被夺职召回寿春,自己又被催促即刻出征秣陵——这是袁术在敲打他,也在警告所有人。

  “主公。”

  程普咬牙切齿,“不如当场斩了袁胤,吞并其军!”

  “不可轻举妄动。”

  孙策眸光一寒,声音阴沉,“眼下还需借他抵御王政南。

  待平定刘繇之后,我必生擒袁胤,拿他换回周叔父。”

  “将军厚义。”

  周尚躬身行礼,心头稍安。

  “叔父……”

  周瑜眼中满是愧疚。

  “公瑾。”

  周尚轻轻拍了拍他的肩,“江东局势错综复杂,连王政南都举步维艰。

  你能走到今日,已是难得。

  我在寿春,静候你们荡平六郡。”

  “侄儿定不负所望。”

  周瑜深深一拜。

  当日黄昏。

  江畔渡口。

  周尚登舟北去。

  此行名为召见,实则为人质。

  袁术此举,意在震慑吴景、孙贲之流。

  若他们执意助孙策割据江东,终将沦为牺牲品。

  夜深人静。

  宛陵城中。

  县衙正堂,烛火摇曳。

  司天监密报摊于案前。

  鲁肃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低语:“周尚被调离,袁胤执掌丹阳……孙策这是放猛虎过江啊!”

  廖化皱眉问道:“孙策当真投靠袁术了?”

  “咕咚。”

  王炅轻啜一口茶,摇头苦笑:“孙策此举,已超出我的预料。

  此刻远在曲阿的刘子扬,恐怕也难以相信会有这般变局。”

  “确实。”

  鲁肃神色复杂,低声道:“孙策志向不小,竟引淮南之兵渡江,只为抗衡我军,实属意料之外。

  可他就不怕将来反被丹阳太守袁胤所制?”

  “哒。”

  “哒。”

  “哒。”

  王炅指尖轻叩案几,目光深邃:“他是想借袁胤牵制我赤壁军,自己则速战速决,先取秣陵,再破刘繇!”

  “荒唐。”

  鲁肃轻叹摇头。

  太史慈面露异色,缓缓道:“只怕孙策尚不知,刘繇早已与严白虎结盟,随时可调兵援救秣陵。”

  “正是如此。”

  廖化点头附和。

  “主公。”

  鲁肃忽然抬眼,嘴角微扬:“若刘繇再派兵增援秣陵,那便是我们平定江东的绝佳时机,千载难逢。”

  “吴郡将空。”

  王炅伸手执笔,在舆图上划出一道横线。

  此线贯穿丹阳与吴郡,沿途地势平坦开阔。

  “乌程。”

  太史慈、黄忠、廖化眼神齐亮。

  吴郡乌程,将成为他们进军江南的关键支点。

  ……

  乌程。

  吴郡旧城。

  曾是孙坚受封列侯之地。

  坐落于“大树参天覆九州”的天目山余脉之下。

  此地紧邻太湖,地形独特,昔日严白虎凭险据守,割据一方,因此未被刘繇看重。

  也正是因此,王炅断定,此次联手严白虎绝非出自刘晔之谋。

  “主公。”

  鲁肃起身进言:“眼下刘繇诸人注意力全在丹阳战场,我们正可趁虚而入,夺取乌程。

  此地一旦到手,便是一支奇兵。”

  “不错。”

  黄忠眼中精光闪动。

  身为前荆州中郎将,他对局势洞若观火。

  若以乌程为刃,直插吴郡腹地,必能在席卷江东时发挥奇效。

  “等。”

  王炅眸光如刀。

  赤壁军图谋江东,势不可挡。

  如今只待孙策进攻秣陵,刘繇命严白虎出兵救援,那时大军便可移师丹阳大营,同时暗中接管乌程。

  明面上按兵不动,实则悄然布局——此乃声东击西之道。

  “遵命。”

  众人齐声应诺。

  三日后。

  孙策率军北上。

  吴景、孙贲等将领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