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胆识过人-《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孙策摇头:“无妨。

  不过是旧友叙话。

  若鲁子敬胆敢伤他分毫,我必血洗其宗族。”

  “喏。”

  程普肃然领命。

  孙策望向地图一侧,凝声道:“丹阳地处要冲,如今我军夹在赤壁军与樊能之间。

  公瑾此行宛陵,将决定我们接下来先对谁动手。”

  “喏!”

  众人齐声应诺。

  五月将尽,

  宛陵已被赤壁军彻底整肃。

  从军备布防到地方政务,尽数换新。

  吏部派来的官员照搬豫章良政,迅速赢得民心;凡有士族敢持异议、举兵反抗者,皆被大军剿灭。

  城中,县丞府内。

  鲁肃正翻阅着前线密报。

  廖化站在一旁禀道:“先生,子义率第三军团出征以来,连破十八寨,费栈、金奇、毛甘三位山越首领尽数授首,其部众归降,百姓也开始向宛陵迁移。”

  “哦?”

  鲁肃合上文书,问道:“现下到了何处?”

  “已至泾县一带。”

  廖化答道,“当地山中尚有山越残部,首领祖郎,人称‘泾县大帅’,也是盘踞山区最后一股势力。”

  “有意思。”

  鲁肃眸光微闪,难掩惊讶。

  太史慈之勇,远超预料。

  山越盘踞江东群山十余年,为患一方,竟被太史慈在短短时日内扫平丹阳之患。

  “子义……”

  “果然不负‘万人敌’之名。”

  廖化语气深沉道:“主公让他自行招募士卒,粮饷也得自己筹措,正因如此,第三军团人人拼死用命,声威传遍山越各部。

  他一路收降的兵卒已逾一万五千,随行百姓更是数以万计,每至一处寨垒,敌众往往望风而降。”

  “啪——”

  鲁肃将密信重重拍在案上,冷声道:“第三军兵力必须裁减。

  一万人可成精锐,若再扩张,调度必将迟滞。

  你即刻命李璧带兵前往泾县,接应第三军团回防!”

  “得令。”

  廖化抱拳领命。

  “先生。”

  黄忠此时步入厅中。

  鲁肃抬眼:“汉升将军,你不是正在巡视城防?”

  “正是。”黄忠神色微异,双手递上一张名帖,“城外有人送来此物,自称是您的故交,恳请先生出城一见。”

  “公瑾?”

  鲁肃接过名帖,神情复杂。

  “周瑜……”廖化眉头一皱,低声嘀咕。

  鲁肃、周瑜、孙策,还有那场赤壁旧事,恩怨纠葛,早已难分是非。

  “先生。”黄忠继续道,“周公瑾仅带两名随从,在城外五百步设下席位,焚香抚琴,毫无戒备之意。”

  “他还是这般。”

  “胆识过人。”

  鲁肃起身整衣,径直朝城门而去。

  曲有误,周郎顾——这话曾在庐江被人当作谈资笑语。

  可眼下,周瑜亲临宛陵,所图之事,他心中已有几分揣测。

  这一面,终究避无可避。

  过往种种误会,也该有个了断。

  ……

  宛陵,丹阳重镇。

  南域中枢,扼守要道。

  此刻城外五百步,石案静置,琴音袅袅,如溪流穿林。

  “公瑾。”

  鲁肃缓步而来,青衫飘动,“你的曲调偏了。”

  “铮——”

  话音未落,琴弦骤断,划破周瑜指腹,鲜血沁出。

  “唰。”

  鲁肃撩袍,安然落座对面。

  周瑜望着指尖血痕,轻笑一声:“多年不抚琴,手生了。”

  “是么?”鲁肃语气平静。

  “自然。”周瑜凝视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旧友,眼中闪过一丝怅然,“昔日我们推心置腹,如今相对,却如这断弦一般,再难续上。”

  “呵。”鲁肃淡淡一笑。

  周瑜望向巍峨城垣,忽然问道:“孤身赴约,就不怕我取你性命?”

  “不怕。”鲁肃摇头。

  “哈哈哈!”周瑜仰头大笑,随手将残琴拂落地面,语带讥讽,“那你身为赤壁军北征统帅,竟敢独自来见敌方主帅,就不怕王政南起疑?”

  “公瑾,”鲁肃正色拱手,目光直指豫章方向,“赤壁军将士,宁战死,不苟合。

  吾主胸怀坦荡,绝不会介意今日之会。”

  “你不一样了。”周瑜低声道,神色难明。

  从前的鲁肃,不过是一介豪族子弟,散财济困,名扬乡里。

  而今坐于眼前的,却是气度沉稳、执掌权柄的谋略之臣。

  “公瑾。”鲁肃看着他,“不是我变了,是你不愿承认罢了。”

  “呵……”周瑜苦笑摇头。

  他不愿承认,那个曾与他彻夜长谈的知己,如今竟站在对立之阵。

  “公瑾。”鲁肃顿了顿,终是开口劝道:“江东非你们所能图取之地,执意深入,唯有败亡一途。

  不如退回淮南,另谋出路。”

  周瑜愕然:“子敬,你当真如此信那王政南?”

  “的确。”鲁肃目光如炬。

  赤壁军与其他诸侯迥然不同。

  当初他滞留豫章,实属无奈。

  可后来才明白,世间竟真有为民所向、受民拥戴的明主。

  今日的赤壁军或许尚未成势,但只要王政南初心不改,他便愿倾尽全力辅佐,助其崛起于乱世。

  终有一日,扫尽烽烟,还天下清明。

  “子敬……”

  周瑜喉头微动,似想问彭泽渡一事。

  鲁肃抬眼,淡然道:“我从未负你。

  当日我归居巢,已言明赤壁不可伐。

  可你们执意进兵,仿佛利欲蒙心,不顾前路凶险。”

  “原来如此。”周瑜心头郁结,竟在这一刻悄然释然。

  鲁肃站起身,极目远眺,冷笑道:“当年我怀揣短刃,抱定赴死之志踏上渡口,却被主公一眼识破。

  你可知道,那四艘商船上,还有我鲁氏家族十几名随从惨遭屠戮!”

  “是我对不住你。”

  周瑜眼中满是悔意。

  鲁肃挺直身躯,掩下心中酸楚,咬紧牙关道:“那时我被困重围,家中仆役尽数战死,黄公覆却一口咬定是我叛变,连孙伯符也信以为真,何其寒心!”

  “子敬……”

  周瑜嘴唇微颤,似有千言万语涌至喉头,却又无从说起。

  再多的歉疚,终究换不回逝去的性命与信任。

  “公瑾。”

  “周公瑾。”

  “曲若偏差,周郎必顾。”

  “我本一介寒士,却因情义深陷乱世纷争。”

  “从前你牵我步入诸侯混战的血海深渊。”

  “如今大江两岸骂声犹在耳畔,你竟还敢质问彭泽渡之战的是非!”

  “我从未负你,你却早已背弃于我。

  今日各为其主,他日相逢,唯有刀兵相见。

  江东不是你们安身立命之所,不如退回淮南去吧!”

  鲁肃仰天长笑。

  拂袖转身,迈步向宛陵城而去。

  笑声浩荡如风,将多年积怨、愤懑尽数抛洒于天地之间。

  “子敬!”

  周瑜双目赤红,几欲落泪。

  当日放任孙策、黄盖等人在江上辱我辱族,今日又于宛陵城前摔琴断弦,厉声诘责,无非是对我彭泽之举耿耿于怀。

  我未负君,君先负我。

  此话如利刃穿心,直刺肺腑。

  “周瑜。”

  “若执意不退兵江东——”

  “你们终将葬身于此地。”

  鲁肃脚步一顿,蓦然回首,眼中杀机暴涨。

  身为文臣,却执掌两大军团,气魄早已今非昔比。

  那清瘦身影此刻宛如猛兽张口,似要吞噬整片原野。

  “咳——”

  周瑜脸色骤然涨紫,猛地喷出一口鲜血,随即昏倒在地。

  “莫怪我无情。”

  鲁肃神色不动,抬步进城。

  作为旧友,这是他对周瑜最后的提醒;

  作为军议司祭酒、户部总领、此次征伐丹阳的前军统帅,他比谁都清楚王炅的宏图壮志。

  这方天下,

  无人能挡王政南之锋芒。

  赤壁军,正是王炅劈开乱世混沌的一柄利剑。

  孙策、周瑜、刘繇,凡敢阻其前路者,人马俱灭,骸骨成尘。

  ……

  会面终结。

  鲁肃决然入城。

  周瑜也在亲随搀扶下登车离去。

  两日后,

  第三军团抵达宛陵。

  祖郎所率山越之众未能抵挡太史慈的勇猛,全军覆没。

  城头之上,

  太史慈俯视百姓依次登记户籍。

  廖化盯着他,眼神如同见了怪物,叹道:“子义此战功勋卓着,主公若知,定有重赏。”

  “重赏?”

  鲁肃走上城楼,淡然一笑:“恐怕是责罚还差不多。”

  “啊?”

  太史慈尴尬地笑了笑。

  廖化惊疑:“剿灭山越乃是大功,怎会受斥?”

  “元俭。”

  太史慈摸了摸鼻子,苦笑:“第三军团编制仅限万人,我已超额募兵。

  倘若日后人人效仿,军纪何存?所以此次先生既不嘉奖也不惩处,反替我整顿营务,已是宽待。”

  “嘶——”

  廖化心头一凛。

  自从刑部设立以来,军中另设监军司。

  此机构由王炅亲自掌控,军议司与刑部共管,专司督察军法。

  若非第三军团初建、局势特殊,太史慈几乎难逃治罪。

  鲁肃正色道:“今日之事,当为警醒,切勿再犯。”

  “属下明白。”

  太史慈躬身应诺。

  “呼。”

  鲁肃遥望豫章方向,低声道:“丹阳局势错综复杂,州牧府尚且束手无策。

  若是主公在此,司天监怕是早已洞悉一切了吧。”

  “司天监……”

  廖化与太史慈闻言,心头皆是一沉。

  鲁肃轻笑:“不过也无妨,我想主公已在途中了。”

  “嗯。”

  太史慈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