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币-《本宫靠赶集养活了全王朝》

  这天,秦昭揣着几枚不同的钱币,跑去找父皇嬴稷,小脸皱成了包子。

  “父皇父皇!您看!”她把钱币哗啦啦倒在御案上,“这是咱们秦国的‘圜钱’,这是从曾经的楚地收来的‘蚁鼻钱’,这是从以前魏国弄到的‘布币’…咱们大秦现在疆域这么广,市集上买东西还得带个钱袋子换算,麻烦死了!

  李婶子去买布,用圜钱人家不认,非得用布币,气得她差点把织机扛去集市!”

  嬴稷看着那堆五花八门的钱币,也觉得头疼。商人抱怨结算不便,官府收税也麻烦,确实影响经济流通。

  “昭儿有何想法?”

  “咱们得弄个‘天下通宝’!”秦昭眼睛亮晶晶的,“就仿照咱们秦国的圜钱样子,但是要更规整!重量、大小、成色都得统一!上面就刻‘半两’两个字,简单明白!

  以后啊,在大秦疆域内,只准用这种钱!其他的嘛……可以拿来熔了铸新的,或者当收藏呗!”

  她兴致勃勃地比划:“这样多好呀!商人行商方便,百姓买卖省心,官府收税也清爽!咱们还能控制铸币权,防止坏人偷偷铸劣钱坑人!这叫……嗯……‘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币’!”

  “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币。好好好,昭儿好想法”皇帝笑笑符合。这事简单,下令统一一下就行,不同意?不同意就杀鸡儆猴几个。

  搞定了钱袋子,秦昭又开始琢磨那些天天在父皇面前吵吵嚷嚷的官老爷们了。她发现,很多官员似乎更擅长引经据典地吵架,而不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她跑去跟文先生吐槽:“先生,您看啊,一个简单的修水渠提议,户部的官说没钱,工部的官说技术上做不到,地方的官又说民夫征调困难……他们能在朝堂上争三个月!有这时间,水渠都能挖一半了!”

  文先生苦笑:“殿下,此乃官场常态,职责分明,却也难免推诿掣肘。”

  “这可不行!”秦昭小脑袋直摇,“得让他们动起来!我觉得可以这样……”

  “咱们不能光看官员们说了啥,得看他们做了啥!以后考核官员,得有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郡守每年辖区人口增加多少?粮

  食增产多少?盗贼减少了没?修了多少路?这叫……‘考课’得落到实处!干得好的,重赏!干得差的,哼,那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遇到修水渠、拓荒这种需要好几个部门配合的大事,就别让他们互相踢皮球啦!可以从相关部门抽调能干的人,组成个‘临时办公小组’,

  专门负责这件事,直接对父皇您负责!事情办完了,小组就解散,人员各回各家。这样效率肯定高!”

  “还有啊,我看那些奏章,动不动就‘臣昧死以闻’,然后扯一堆上古圣贤的话,看得人头昏眼花。

  能不能让他们有啥说啥?直接写:什么事,怎么办,要多少钱,要多少人,预计效果如何?简单明了,多省时间!”

  “那些在咸阳高谈阔论的年轻官员,应该派到郡县甚至乡里先去干几年!知道知道民间疾苦,看看政策到底是怎么落地的!不然整天在宫里,哪知道百姓锅里有几粒米?”

  嬴稷听着女儿这些大胆又充满“实用主义”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的想法,又是好笑又是深思。

  他知道,这些举措一旦推行,必然会触动无数盘根错节的利益,引来巨大非议。

  但看着女儿那双清澈而充满干劲的眼睛,再想想如今庞大帝国运转中确实存在的臃肿和低效,他心中也渐渐有了决断。

  可以想象,未来的朝堂之上,关于标准和效率的“风暴”,将会刮得更加猛烈了!而那些习惯了旧有模式的官员们,恐怕要开始适应这位小公主带来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新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