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人才匮乏-《本宫靠赶集养活了全王朝》

  硝烟与瘴气弥漫的东晦郡仿佛已是另一个世界。咸阳宫中,秦昭正对着一幅巨大的、不断增补细节的《大秦疆域与海外探索图》沉思。

  地图上,代表东望堡和东晦郡的区域已被重点标注,但更广阔的区域仍是一片朦胧。她的小脸上少了几分孩童的跳脱,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凝重与远虑。

  东征军的每一次战报、每一份关于水土不服的医案、每一次朝堂上关于开拓利弊的激烈争吵,都像一块块拼图,让她对“治理”二字的理解愈发深刻。

  她知道,仅凭一腔热血和奇巧淫技,无法让一个庞大的帝国持续强盛。父皇的野心是引擎,但需要更坚固的车架和更顺畅的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东望堡急需懂土语、通地理、能协调与土人关系的“专才”;随军医士面对新型疾病时的捉襟见肘;朝堂上对海外开拓利弊争论时,双方往往停留在空泛的道德或利益层面,缺乏基于实地信息的深入分析……

  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人才匮乏,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和开阔视野的人才。

  秦昭再次找到了文先生。

  “先生,清辉学堂不能只教蒙童识字算数,也不能只培养懂得基础医理和农桑的学子了。”她指着地图,“我们需要更专门的人才。

  比如,能否开设‘译馆’,专门培养通晓各种语言的人才?设立‘地理格物科’,不仅教识图绘图,还要研究山川地貌、气候物产?

  甚至……设立‘时务策论科’,让学子们不再仅仅埋头圣贤书,而是研究真实的国策难题,比如‘如何治理新拓疆土’、‘如何平衡开拓与民力’?”

  文先生捻须沉吟,眼中露出赞赏的光芒:“殿下所虑极是。学问当用于经世济民。只是……师资、典籍皆是难题。”

  “师资可以慢慢寻访,甚至可以请那些从东晦郡回来的老兵、低阶军官来讲授见闻。典籍不足,我们就自己编纂!”

  秦昭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办一份……嗯,《大秦时务报》?将各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刊印出来,让更多官吏和士子看到、思考。”

  海外远征的巨大消耗,以及国内各项新政医馆、学堂、水利、道路的持续投入,让秦昭对“钱”和“粮”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她知道,光靠父皇的内帑和加重赋税不是长久之计。

  她召见了主管钱粮和经济的大臣。

  “东晦郡等地,未来若能稳定,绝不能一直依靠本土输血。必须让其自身能产生价值。”她提出构想,“可否鼓励商人组建‘拓殖商社’,跟随大军前往,开发当地特产、如珍贵木材、香料、矿产等与土人贸易,朝廷收取商税并掌握关键物资?”

  “官营的工坊,除了制造军械,是否也能研究制造更多利于民生的器物,并允许部分专利售卖,增加收入?”

  她在尝试构思一种“开拓-获利-反哺-再开拓”的良性循环,让扩张本身不仅能满足帝国的野心,也能切实提升国力与民生。

  东晦郡设立后,如何有效管理?是完全沿用秦地的郡县制,还是需要因地制宜?王翦作为大将军兼郡守,权力是否过于集中?如何确保遥远的边疆对中央的忠诚?

  朝堂上对开拓的反对声浪,也暴露了决策机制缺乏有效整合不同意见的问题。

  秦昭没有能力直接改变高层的权力结构,但她开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微操”和试验。

  她向嬴稷建议:“父皇,东晦郡远在海外,情况特殊。是否可允其在一定范围内试行与秦地略有不同的法规?比如,对归附土人的治理、土地分配方式等,由王翦将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定期上报即可?此谓‘特事特办’。”

  她还建议,在讨论重大国策时,可否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自准备更详实的论据和数据,而非空泛争论,以便父皇更能明断。

  她知道,技术的领先,将是帝国在未来竞争中最大的优势之一。

  秦昭的脑海中勾勒着一幅宏大的蓝图:一个疆域辽阔但治理有效的帝国,一个拥有源源不断专业人才的体系,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造血的经济体,一个在技术上持续创新的文明……

  但她同样清楚现实的骨感。每一项改革都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每一个新想法都会遭遇习惯势力的阻挠,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时间的积淀。

  她无法一蹴而就,只能像春雨润物,一点点地去渗透,去改变。

  她站在地图前,目光从熟悉的秦地疆域,移向那片代表着未知与希望的东海,再看向西方广袤的陆地。帝国的战车已经启动,

  而她所要做的,就是为这辆越来越庞大的战车,锻造更坚韧的轮毂,铺设更平坦的道路,并确保它能驶向一个更加光明、更加稳固的未来。

  只是,她现在应该先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