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副《天下香脉图》上,代表东宫的红点,像一滴凝固的血,鲜红而刺目。
可沈流苏的指尖,却越过了它,轻轻点在了“坤宁宫”旁,属于嫡长公主的那个不起眼的标记上。
及笄大典,万国来朝,那才是足以容纳一场惊天大戏的舞台。
她的眼中再无波澜,只有一片沉静的冰湖。
她缓缓收回手,转身走出密室。
清冷的月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件霜白的外衣。
“青雀,传我命令。”她的声音不大,却在寂静的香衡院中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召集所有在京的香衡院女官,一个时辰后,于百草苑旧址,举行‘香誓大典’。”
青雀一怔,眼中满是困惑与不解。
此刻不是应该乘胜追击,将所有证据呈于御前,一举荡平东宫势力,为沈家昭雪吗?
为何要在此刻举行什么大典?
但她没有问,只是躬身领命:“是,香主。”
一个时辰后,百草苑。
这里曾是沈流苏入宫的第一站,是她韬光养晦、培育奇香的起点。
如今,虽然大部分珍稀植株已移入香衡院,此地却依旧草木繁盛,在月光下散发着幽静而坚韧的生命气息。
近百名身着统一院服的香衡院女官,手持莲花香灯,列队肃立于空地之上,她们神情肃穆,却又难掩眼底的迷茫。
她们都知道天坛发生的一切,也知道香衡院此刻正处在风暴的中心,她们等待着香主下达雷霆万钧的指令,却未曾想等来了一场神秘的夜半典礼。
沈流苏站在人群之前,她的面前,设着一座小巧却炽热的熔炉,炉火熊熊,将她的脸映得明明灭灭。
她没有说任何开场白,只是从怀中,缓缓取出一件东西。
那是一枚断裂的铜环,正是当年沈家祠门上,用她父亲那把“天下第一”的调香刀熔铸而成的耻辱烙印。
十年来,这枚铜环是她午夜梦回时最深的刺,是支撑她活下去的恨意源泉。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枚冰冷的铜环上。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沈流苏面无表情地,将那枚代表着血海深仇的铜环,亲手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熔炉之中。
“滋啦——”
铜环与烈火相触,发出一声刺耳的悲鸣,随即迅速变得通红、软化,最后化作一汪金色的铜液,在炉底翻滚。
那段凝固了十年的仇恨,仿佛在这一刻,被彻底熔解。
许多跟随沈流苏一路走来的老女官,瞬间红了眼眶。
她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枚铜环对香主意味着什么。
毁掉它,无异于亲手烧毁自己的过去。
沈流苏却异常平静。
她接过冯承恩早已备好的模具,打开炉口,那滚烫的铜液便顺着引流槽,缓缓注入模具之中,瞬间冷却、凝固。
片刻后,她打开模具,一枚崭新的圆形铜印,静静躺在她的掌心。
铜印入手温热,正面,阳刻着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香衡执法”。
她翻过铜印,背面,是另外四个字,笔画更为决绝——“以香正世”。
“诸位,”沈流苏终于开口,声音清越,传遍百草苑的每一个角落,“十年前,我沈家因香而亡。十年后,我亦因香而立。这十年,我曾以为,活着的唯一意义,便是复仇。”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或沧桑的脸。
“但今天,当我手握足以掀翻东宫,甚至动摇国本的证据时,我却在想,即便杀了所有仇人,然后呢?我沈流苏的冤屈洗了,天下间,是否还会有下一个‘沈家’?下一个被香料、被权谋、被冤屈所吞噬的无辜之人?”
“私仇,只能换来另一场私仇。冤案,只会滋生更深的冤案。这世间需要的,不是一个手握屠刀的复仇者,而是一套斩断罪恶的规矩!”
她高高举起手中的铜印,声如洪钟。
“今日,我沈流苏在此立誓!以我父之刀魂,以沈家满门之灵,铸此‘香衡印’!自此日起,香衡院更名‘香衡司’,独立于宫廷各司之外,专司审理天下一切与香料、药理、毒物相关的案件!”
“我,沈流苏,虽为香主,亦受此印约束!今后,所有香毒案的审理,不再以我个人名义进行,而由香衡司依律集体裁决!此印,便是法!此誓,天地共鉴!”
话音落下,全场死寂。
随即,是抑制不住的抽泣声和倒抽冷气的声音。
震动!无与伦比的震动!
没人想到,在权力的巅峰,在复仇的前夜,她选择的不是将权力抓得更紧,而是亲手为自己戴上了枷锁!
她将自己的私仇,升华成了天下公义!
“香主终将私仇,化为公义!”一位老女官泪流满面,第一个跪倒在地。
“愿遵香主号令!以香正世,死不旋踵!”
“愿遵香主号令!”
近百名女官齐刷刷跪下,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在夜空中激荡。
这不再是出于对强权的敬畏,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一种崇高理想的追随。
冯承恩立在暗处,看着那道独立于月下的纤细身影,眼中是从未有过的光亮。
他默默取过那枚新印,用印泥拓下印文,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百草苑,径直来到京城最繁华的香集坊公告墙前,将拓片重重贴上。
做完这一切,他又从怀中取出笔墨,在拓片下方,用一种近乎固执的笔迹,加注了一行小字:“刀可断,誓不灭。”
那一夜,京城未眠。
消息如风暴般席卷了整个大晏王朝。
当冯承恩的拓片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蜀中、北疆……所有早已设立的香衡分署,仿佛收到了无声的指令,同步举行了点灯仪式。
九十六盏莲形香灯在同一时刻燃起,光芒映透夜空,宛若星河倒垂,宣告着一个新秩序的诞生。
养心殿内,萧玦捏碎了手中的一枚玉棋。
“她说什么?”皇帝的声音低沉得可怕,“自削裁决权?她疯了?!”
他刚刚才意识到自己和儿子都被人玩弄于股掌,正欲借沈流苏这把最锋利的刀,将朝堂后宫的毒瘤一次性剜除。
可这把刀,竟然自己选择了入鞘!
“即刻摆驾香衡院!”
当萧玦携着一身寒气出现在香衡院时,沈流苏早已在顶楼的观星台等候。
“你知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萧玦的质问如出鞘利剑,“你将所有证据交给了朕,却又收回了你自己的裁决权!你若放手,谁来保这些证据不被销毁?谁来保证那些人不会反扑?”
沈流苏没有畏惧,只是迎上他满是疑虑与怒火的目光,平静地回答:“不是我放手,是让制度接手。”
她缓缓道:“陛下,您不信任何人,对吗?因为人心易变,忠诚难测。既然如此,您又为何要将洗雪沉冤、整肃朝纲的希望,寄托在我这一个‘人’的身上?”
萧玦一噎。
“您不信人,但您可以信这套流程。”沈流苏递上一卷刚刚写就的竹简,“这是我草拟的《香狱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今后任何香毒案,从取证、辨析、审讯到定罪,皆需三人以上联合签署方可生效;所有结案文书,必须在香集坊公开张贴七日,接受天下百姓的质疑。香辨、笔录、双验、公示,环环相扣,无人能只手遮天,无人能独断其罪。包括我。”
萧玦接过竹简,一目十行。
越看,他眼中的怒火便越是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审视。
这套规程之严密,制衡之精巧,远超大理寺和刑部现行的任何律法。
正在此时,冯承恩匆匆赶来,他没有惊动皇帝,只是将一个油布包递给了沈流苏。
沈流苏打开,里面是一块半焦的布条,上面有几个模糊的墨迹,被火燎得残缺不全:“……沈氏无辜……香不可辱……”
“这是?”
“修缮慎刑司旧地窖时,在墙缝里找到的。”冯承恩声音低沉,“属下查验过笔迹,是十年前奉命销毁沈家证物的一位工部老吏所留。他三年前就病故了。”
沈流苏的手指,轻轻抚过那颤抖而无力的墨痕,久久不语。
原来,十年前,并非无人知晓冤情。
只是,在那个只相信权力和君心的时代,知道,并不等于敢言。
一个人的良心,在如山的皇权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她抬起头,重新看向萧玦,目光前所未有的坚定:“陛下,现在您明白了吗?我不要某一个人的‘敢言’,我要的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必须言’、‘可以言’的规矩。”
当夜,沈流苏独自一人登上香衡院的顶楼。
她取出那个珍藏了十年、早已褪色的母亲的香囊,将里面仅存的、带着辛辣回忆的香粉,尽数倾入面前的焚炉。
青烟袅袅,升腾而起,与夜空中那朵由九十六盏香灯汇聚而成的巨大莲形香云,融为了一体。
她闭上眼,仿佛看见了母亲温柔的笑脸。
“娘,我查到了真相。”她对着虚空低语,声音轻得像一阵风,“但我没有用它去毁掉另一座宫殿,去制造另一场杀戮。我把它变成了规矩——以后的孩子,不必再像我们这样,活在随时会被黑暗吞噬的恐惧里了。”
风过,香云微动,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一声温柔的轻应。
同一时刻,御花园的最高处,摘星台上。
萧玦负手而立,遥遥望着香衡院方向那朵在夜色中明亮而稳定的香云,久久不言。
他忽然开口,对身旁侍立了几十年的老内侍道:“传旨,明日早朝,朕要亲问东宫之事。”
内侍心中一凛,躬身应是。
萧玦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让香衡司香主沈流苏,不必跪。”
内侍的瞳孔骤然收缩,这是何等的恩宠!
他领命欲走,却听见皇帝望着那片遥远的香云,发出一声极轻的、仿佛自问的叹息。
“你说……这香味,能不能洗得干净这宫里积了三十年的灰?”
话音刚落,一片不知从何而来的、极细微的香灰,被夜风裹挟着,悠悠飘落,正好停在他的龙袍肩头。
萧玦感觉到了,却没有拂去,任由那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规矩的开始的尘埃,停留在自己的肩上。
一夜无话,却胜过千军万马。
京城的空气,第一次因一种看不见的规矩而紧绷。
当天光微亮,第一缕晨曦刺破东方的云层时,无数双眼睛,在各自的府邸中,同时睁开。
可沈流苏的指尖,却越过了它,轻轻点在了“坤宁宫”旁,属于嫡长公主的那个不起眼的标记上。
及笄大典,万国来朝,那才是足以容纳一场惊天大戏的舞台。
她的眼中再无波澜,只有一片沉静的冰湖。
她缓缓收回手,转身走出密室。
清冷的月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件霜白的外衣。
“青雀,传我命令。”她的声音不大,却在寂静的香衡院中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召集所有在京的香衡院女官,一个时辰后,于百草苑旧址,举行‘香誓大典’。”
青雀一怔,眼中满是困惑与不解。
此刻不是应该乘胜追击,将所有证据呈于御前,一举荡平东宫势力,为沈家昭雪吗?
为何要在此刻举行什么大典?
但她没有问,只是躬身领命:“是,香主。”
一个时辰后,百草苑。
这里曾是沈流苏入宫的第一站,是她韬光养晦、培育奇香的起点。
如今,虽然大部分珍稀植株已移入香衡院,此地却依旧草木繁盛,在月光下散发着幽静而坚韧的生命气息。
近百名身着统一院服的香衡院女官,手持莲花香灯,列队肃立于空地之上,她们神情肃穆,却又难掩眼底的迷茫。
她们都知道天坛发生的一切,也知道香衡院此刻正处在风暴的中心,她们等待着香主下达雷霆万钧的指令,却未曾想等来了一场神秘的夜半典礼。
沈流苏站在人群之前,她的面前,设着一座小巧却炽热的熔炉,炉火熊熊,将她的脸映得明明灭灭。
她没有说任何开场白,只是从怀中,缓缓取出一件东西。
那是一枚断裂的铜环,正是当年沈家祠门上,用她父亲那把“天下第一”的调香刀熔铸而成的耻辱烙印。
十年来,这枚铜环是她午夜梦回时最深的刺,是支撑她活下去的恨意源泉。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枚冰冷的铜环上。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沈流苏面无表情地,将那枚代表着血海深仇的铜环,亲手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熔炉之中。
“滋啦——”
铜环与烈火相触,发出一声刺耳的悲鸣,随即迅速变得通红、软化,最后化作一汪金色的铜液,在炉底翻滚。
那段凝固了十年的仇恨,仿佛在这一刻,被彻底熔解。
许多跟随沈流苏一路走来的老女官,瞬间红了眼眶。
她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枚铜环对香主意味着什么。
毁掉它,无异于亲手烧毁自己的过去。
沈流苏却异常平静。
她接过冯承恩早已备好的模具,打开炉口,那滚烫的铜液便顺着引流槽,缓缓注入模具之中,瞬间冷却、凝固。
片刻后,她打开模具,一枚崭新的圆形铜印,静静躺在她的掌心。
铜印入手温热,正面,阳刻着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香衡执法”。
她翻过铜印,背面,是另外四个字,笔画更为决绝——“以香正世”。
“诸位,”沈流苏终于开口,声音清越,传遍百草苑的每一个角落,“十年前,我沈家因香而亡。十年后,我亦因香而立。这十年,我曾以为,活着的唯一意义,便是复仇。”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或沧桑的脸。
“但今天,当我手握足以掀翻东宫,甚至动摇国本的证据时,我却在想,即便杀了所有仇人,然后呢?我沈流苏的冤屈洗了,天下间,是否还会有下一个‘沈家’?下一个被香料、被权谋、被冤屈所吞噬的无辜之人?”
“私仇,只能换来另一场私仇。冤案,只会滋生更深的冤案。这世间需要的,不是一个手握屠刀的复仇者,而是一套斩断罪恶的规矩!”
她高高举起手中的铜印,声如洪钟。
“今日,我沈流苏在此立誓!以我父之刀魂,以沈家满门之灵,铸此‘香衡印’!自此日起,香衡院更名‘香衡司’,独立于宫廷各司之外,专司审理天下一切与香料、药理、毒物相关的案件!”
“我,沈流苏,虽为香主,亦受此印约束!今后,所有香毒案的审理,不再以我个人名义进行,而由香衡司依律集体裁决!此印,便是法!此誓,天地共鉴!”
话音落下,全场死寂。
随即,是抑制不住的抽泣声和倒抽冷气的声音。
震动!无与伦比的震动!
没人想到,在权力的巅峰,在复仇的前夜,她选择的不是将权力抓得更紧,而是亲手为自己戴上了枷锁!
她将自己的私仇,升华成了天下公义!
“香主终将私仇,化为公义!”一位老女官泪流满面,第一个跪倒在地。
“愿遵香主号令!以香正世,死不旋踵!”
“愿遵香主号令!”
近百名女官齐刷刷跪下,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在夜空中激荡。
这不再是出于对强权的敬畏,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一种崇高理想的追随。
冯承恩立在暗处,看着那道独立于月下的纤细身影,眼中是从未有过的光亮。
他默默取过那枚新印,用印泥拓下印文,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百草苑,径直来到京城最繁华的香集坊公告墙前,将拓片重重贴上。
做完这一切,他又从怀中取出笔墨,在拓片下方,用一种近乎固执的笔迹,加注了一行小字:“刀可断,誓不灭。”
那一夜,京城未眠。
消息如风暴般席卷了整个大晏王朝。
当冯承恩的拓片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蜀中、北疆……所有早已设立的香衡分署,仿佛收到了无声的指令,同步举行了点灯仪式。
九十六盏莲形香灯在同一时刻燃起,光芒映透夜空,宛若星河倒垂,宣告着一个新秩序的诞生。
养心殿内,萧玦捏碎了手中的一枚玉棋。
“她说什么?”皇帝的声音低沉得可怕,“自削裁决权?她疯了?!”
他刚刚才意识到自己和儿子都被人玩弄于股掌,正欲借沈流苏这把最锋利的刀,将朝堂后宫的毒瘤一次性剜除。
可这把刀,竟然自己选择了入鞘!
“即刻摆驾香衡院!”
当萧玦携着一身寒气出现在香衡院时,沈流苏早已在顶楼的观星台等候。
“你知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萧玦的质问如出鞘利剑,“你将所有证据交给了朕,却又收回了你自己的裁决权!你若放手,谁来保这些证据不被销毁?谁来保证那些人不会反扑?”
沈流苏没有畏惧,只是迎上他满是疑虑与怒火的目光,平静地回答:“不是我放手,是让制度接手。”
她缓缓道:“陛下,您不信任何人,对吗?因为人心易变,忠诚难测。既然如此,您又为何要将洗雪沉冤、整肃朝纲的希望,寄托在我这一个‘人’的身上?”
萧玦一噎。
“您不信人,但您可以信这套流程。”沈流苏递上一卷刚刚写就的竹简,“这是我草拟的《香狱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今后任何香毒案,从取证、辨析、审讯到定罪,皆需三人以上联合签署方可生效;所有结案文书,必须在香集坊公开张贴七日,接受天下百姓的质疑。香辨、笔录、双验、公示,环环相扣,无人能只手遮天,无人能独断其罪。包括我。”
萧玦接过竹简,一目十行。
越看,他眼中的怒火便越是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审视。
这套规程之严密,制衡之精巧,远超大理寺和刑部现行的任何律法。
正在此时,冯承恩匆匆赶来,他没有惊动皇帝,只是将一个油布包递给了沈流苏。
沈流苏打开,里面是一块半焦的布条,上面有几个模糊的墨迹,被火燎得残缺不全:“……沈氏无辜……香不可辱……”
“这是?”
“修缮慎刑司旧地窖时,在墙缝里找到的。”冯承恩声音低沉,“属下查验过笔迹,是十年前奉命销毁沈家证物的一位工部老吏所留。他三年前就病故了。”
沈流苏的手指,轻轻抚过那颤抖而无力的墨痕,久久不语。
原来,十年前,并非无人知晓冤情。
只是,在那个只相信权力和君心的时代,知道,并不等于敢言。
一个人的良心,在如山的皇权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她抬起头,重新看向萧玦,目光前所未有的坚定:“陛下,现在您明白了吗?我不要某一个人的‘敢言’,我要的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必须言’、‘可以言’的规矩。”
当夜,沈流苏独自一人登上香衡院的顶楼。
她取出那个珍藏了十年、早已褪色的母亲的香囊,将里面仅存的、带着辛辣回忆的香粉,尽数倾入面前的焚炉。
青烟袅袅,升腾而起,与夜空中那朵由九十六盏香灯汇聚而成的巨大莲形香云,融为了一体。
她闭上眼,仿佛看见了母亲温柔的笑脸。
“娘,我查到了真相。”她对着虚空低语,声音轻得像一阵风,“但我没有用它去毁掉另一座宫殿,去制造另一场杀戮。我把它变成了规矩——以后的孩子,不必再像我们这样,活在随时会被黑暗吞噬的恐惧里了。”
风过,香云微动,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一声温柔的轻应。
同一时刻,御花园的最高处,摘星台上。
萧玦负手而立,遥遥望着香衡院方向那朵在夜色中明亮而稳定的香云,久久不言。
他忽然开口,对身旁侍立了几十年的老内侍道:“传旨,明日早朝,朕要亲问东宫之事。”
内侍心中一凛,躬身应是。
萧玦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让香衡司香主沈流苏,不必跪。”
内侍的瞳孔骤然收缩,这是何等的恩宠!
他领命欲走,却听见皇帝望着那片遥远的香云,发出一声极轻的、仿佛自问的叹息。
“你说……这香味,能不能洗得干净这宫里积了三十年的灰?”
话音刚落,一片不知从何而来的、极细微的香灰,被夜风裹挟着,悠悠飘落,正好停在他的龙袍肩头。
萧玦感觉到了,却没有拂去,任由那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规矩的开始的尘埃,停留在自己的肩上。
一夜无话,却胜过千军万马。
京城的空气,第一次因一种看不见的规矩而紧绷。
当天光微亮,第一缕晨曦刺破东方的云层时,无数双眼睛,在各自的府邸中,同时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