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香门开了就关不上-《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

  七日后,香衡节。

  这并非宫中旧例,而是沈流苏一手创立的节日。

  美其名曰“感念四时花木之恩,祈愿国泰民安之福”,实则是她布下的一张巨网,请君入瓮。

  大典设于太和殿前广场,九尊高达丈许的青铜龙纹鼎炉,呈九宫之势巍然矗立。

  鼎中燃起的,是沈流苏亲手调制的“九和凝神香”,香气清越悠远,闻之令人心旷神怡。

  百官列席,皇亲国戚尽数到场。

  萧玦高坐于龙椅之上,神色不明地看着下方那个身着香衡使官服,却依旧显得身姿纤弱的女子。

  庆典过半,沈流苏缓步上前,声如佩玉:“为贺佳节,臣女有一助兴之戏,名为‘香辨百毒’。愿以香为引,证草木清白,亦证人心向背。”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

  她淡然一笑,继续道:“此九鼎之香,看似同源,实则其中三鼎,臣女添了一味无伤大雅的‘软筋草’。此草遇火成烟,初闻无异,一炷香后,则会令人四肢酸软,短暂乏力。现招募九位大人,自愿入鼎前静坐,一试真伪。”

  这话极具挑衅意味。

  太子一派的官员面露不屑,认为这是故弄玄虚的把戏。

  而一些中立或倾向于沈流苏的官员,则跃跃欲试。

  很快,九名官员出列,有御史,有侍郎,亦有宗室亲王。

  他们依言在鼎前蒲团盘膝坐下,闭目静待。

  香烟袅袅,时间在寂静中流淌。

  广场上鸦雀无声,只闻风声与香烟升腾的微响。

  就在众人等得有些不耐烦时,异变陡生!

  左侧第三座鼎炉前,一名户部侍郎身子一晃,软软地倒了下去。

  紧接着,中间和右侧末位的两名官员也面色发青,瘫倒在地!

  太医署的医官们一拥而上,片刻后,为首的老太医面色凝重地回禀:“启禀陛下,三位大人脉象虚浮,确系中了软筋散之类的药物,所幸剂量轻微,并无大碍。”

  全场死寂!

  方才还谈笑风生的官员们,此刻看着沈流苏的眼神,已然带上了敬畏与恐惧。

  东宫太子萧洵面色铁青,正欲出言驳斥其妖言惑众,沈流苏却已抢先一步,将一个漆盒高举过顶。

  “陛下,这‘软筋草’并非奇毒,其配方来源,均出自京城百年老字号——瑞和堂。”她的声音清冷如冰,却清晰地传遍广场每一个角落,“而瑞和堂的幕后东家,正是太子殿下乳母的亲弟,王振。”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朝野震动!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脸色煞白、摇摇欲坠的太子身上。

  东宫詹事立刻跪地,声嘶力竭地辩解:“陛下明鉴!一派胡言!东宫所有采买,皆经内务府正规渠道,与区区一个瑞和堂何干!此乃污蔑储君!”

  沈流苏对这歇斯底里的辩白置若罔闻,她不争不辩,只是从袖中取出另一份奏折,由女官呈上御前。

  “陛下,这并非臣女今日才有的发现。”

  萧玦展开奏折,那是一份图表,名曰《历代皇嗣病症与宫中用香对照表》。

  上面没有一个字指控谁是凶手,只有冷冰冰的数据。

  左侧是过去十五年间,七位不幸早夭的皇子公主的名讳、生卒年月、临终症状;右侧,则是一条时间线,精准地标注出每一批特定香品——“安神香”、“益智香”、“宁神散”——入宫的日期。

  七次死亡,七次精准的吻合。

  她以最严谨的香理,推演出毒性在幼童体内积累的周期,其结果与皇嗣们从“体弱”到“暴卒”的时间,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萧玦握着奏折的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久久不语,殿前百官甚至能感受到那自龙椅之上弥漫开的、令人窒息的寒意。

  最终,他缓缓合上奏折,没有当场发作,只将其锁进了御书房最深处的暗格。

  当夜,禁军统领被秘密召入养心殿,一道密令之下,东宫外围的所有守卫,于拂晓前,被悄无声息地尽数更换。

  风暴看似平息,实则正在地底酝酿更恐怖的能量。

  香衡院地下,一处废弃多年的冰窖,正被冯承恩带着最信得过的匠人,改造成一座特殊的监牢。

  这是沈流苏亲自设计的“香狱牢”。

  墙体、栅栏,皆由能安抚心神、抑制妄语的白檀木与能激发记忆深处画面的迷迭香木混合构筑。

  人被囚禁其中,谎言会变得格外艰难,而深埋的真实,却会不由自主地浮现。

  施工期间,冯承恩亲自检查每一寸墙壁。

  当他敲击到一处不起眼的角落时,听到了异样的空洞回响。

  他心中一动,撬开石砖,一道隐蔽的夹墙赫然出现!

  夹墙之内,没有金银,只有一个被火燎过的铁盒。

  盒中,是半块烧得焦黑的布帛,上面一个模糊的朱红印章,依稀可辨——那是工部十年前专用的封条编号。

  冯承恩的心脏骤然停跳。

  他几乎是疯了一般冲回工部档案库,翻出尘封的旧档。

  当他找到那个编号时,如遭雷击。

  那是十年前,负责查抄并销毁沈家所有违禁物品的封条!

  而领队的官员,正是他那位待他如亲子的师父!

  档案末页,一行小字刺痛了他的眼:次年春,该员于京郊勘探,意外坠崖,尸骨无存。

  封条记录,随之注销。

  冯承恩捧着那块焦黑的布帛,跪在沈流苏面前,这个七尺高的汉子,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声音嘶哑:“香主……我对不住您……我师父他……”

  沈流苏扶起他,眼中没有一丝责怪,只有沉静的了然。

  “他不是帮凶,是想留下证据,却为此送了命。”她接过布帛,轻声道,“此事到此为止,继续你的工程,就当从未发现过它。”

  她另辟蹊径,利用香集坊的巨大影响力,在京郊乃至更偏远的村落,大规模推行“香草换粮”的惠民政策。

  无数农民将自家后山采的、不知名的花草送到香集坊,换取粮食和银钱。

  这其中,混杂着无数失传的民间古方。

  果然,不出半月,一名来自北山深处的老猎户,为换取过冬的粮食,交出了一本祖传的、破烂不堪的《避瘴香谱》。

  青雀将香谱呈给沈流苏时,并未觉得有何特异。

  然而沈流苏只翻了几页,呼吸便猛地一滞。

  在香谱的最后一页,用血红色的朱砂,记载着一种早已被列为禁术的阴毒熏香——“断魂香”。

  其制法,竟与十年前栽赃沈家“以香毒害皇嗣”的那份伪证,一字不差!

  而最关键的一味香引,谱上赫然写着四个字:童女骨灰。

  沈流苏顺着香谱上模糊的传承脉络,一路暗中追查,所有的线索,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人——早已退隐多年、如今在太常寺挂着虚职养老的一位老祭酒。

  那个当年负责祭天祈福,宣告沈家罪行的人!

  真相的轮廓,已然清晰得令人不寒而栗。

  那晚,萧玦摒退了所有随从,独自一人,踏入了香衡院。

  他带来的,不是圣旨,而是一份尘封已久的先帝遗诏副本。

  羊皮卷上,先帝的笔迹潦草而虚弱:“朕晚年屡遭梦魇,寝食难安,疑寝宫之香有问题。然彻查数次,均无实据,恐是朕多心……”

  萧玦将遗诏副本放在桌上,目光如炬,直视着沈流苏:“你查的不是沈家旧案,你是在拆朕的根基。”

  “若根基之下,埋葬的皆是无辜者的白骨与被篡改的真相,那拆了它,重新垒砌,才是真正地护您江山,安您社稷。”沈流苏坦然回望,没有丝毫退缩。

  两人在烛火下对峙,空气仿佛凝固。

  良久,萧玦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无人能懂的复杂情绪:“朕许你,成为大晏第一个见君不必跪拜的臣子。”

  这是天大的恩宠,是生杀予夺的特权。

  沈流苏却只是摇了摇头,她的目光越过他,望向窗外的深沉夜色:“陛下,臣女要的不是特权。臣女要的,是往后这天下,再也没有人需要这样的特权来保全自己。”

  萧玦走了。沈流苏独自登上香衡院顶楼的观星台。

  她没有看星星,而是在一张巨大的堪舆图上,重绘她心中的《天下香脉图》。

  瑞和堂、东宫乳母、太常寺老祭酒、十五年间暴毙的皇嗣、北境私贩的军马、江南走私的陆半城、师父被灭口的冯承恩……一个个看似无关的节点,被她用朱砂红线连接起来,最终,汇成一张盘根错节、横跨前朝后宫的巨大蛛网。

  蛛网的中心,还差最后一个点。

  她的笔尖,悬停在地图上“东宫香库”四个字的上空,正欲落下。

  忽然,一丝极轻微的瓦片摩擦声,自檐角一闪而过。

  沈流苏手腕未动,神色如常,另一只手却悄然从袖中取出一支纤细如针的线香,在烛火上点燃。

  没有浓郁的香气,只有一缕极淡、几不可闻的青烟升起。

  她将其置于窗边,那缕青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被夜风一吹,竟在空中缓缓勾勒出一道模糊的轮廓——屋脊之上,一道黑影的轮廓,正以一个诡异的姿势潜伏着。

  “引影香”,沈家秘术,能以烟尘附着于隐匿的活物之上,使其无所遁形。

  沈流苏没有回头,只是低声对着空无一人的窗外,仿佛自言自语:

  “回去告诉你的主子,香,从不怕黑。”

  她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它怕的……是忘了自己是什么味道。”

  话音落下的瞬间,窗外,那象征着香衡院权威的莲形香云再次升起。

  而这一次,袅袅的烟迹在夜空中蜿蜒盘旋,竟凝聚成一把锋利无匹的出鞘之刀,刀尖,直直劈向宫城最深、最黑暗的那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