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这是底线-《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

  养心殿送来的新香单,如同一封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战书,静静躺在沈流苏的案头。

  纸张是上好的宣纸,墨迹是御用的松烟墨,可上面罗列的名字,却再无半点风花雪月的雅致。

  “龙涎脑”、“苍狼脊”、“风雷吼”,每一个都带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与旷野的苍凉。

  这是为即将到来的秋狝盛典,为帝王准备的“御狩香丸”。

  提神醒脑,驱虫避瘴,是它的功效,也是它彰显皇权威仪的无声宣告。

  一切都遵循着祖制,内务府将配方与原料一同呈送至百草苑,由香主最后审验、监制。

  这本是流程,是沈流苏如今权柄的体现。

  她纤细的指尖一一拂过那些封装在琉璃瓶中的珍稀原料。

  松针雪芽,采自天山之巅,气息清冽如冰;崖柏陈珠,取自悬崖百年老根,沉静中带着一股不屈的傲骨。

  一切都对,直到她的指尖停在一只不起眼的小瓷瓶上。

  瓶身上贴着“宁神草籽”的标签,但沈流苏只是稍稍凑近,那双能分辨世间万千气息的鼻子便轻轻一皱。

  不是宁神草。

  她拔开瓶塞,倒出几粒暗褐色、比米粒还小的籽实。

  指尖捻起一粒,在温热的指腹间轻轻碾动。

  一股极其微弱、近乎被其他浓烈香气完全掩盖的甜腻气息,如同一条极细的毒蛇,悄然钻入她的鼻腔。

  是“忘忧籽”。

  医书上称之为“忘忧”,民间却有个更直白的名字——“懒人乐”。

  此物微量入香,确能减缓疲乏,令人精神亢奋。

  可若长期使用,哪怕剂量再小,也会如水滴石穿般,悄然钝化人的五感,尤其是痛觉与危机感。

  它会让人对迫在眉睫的危险变得麻木,对剜心刺骨的抉择变得迟钝。

  它让人逃避清醒。

  沈流苏的面色瞬间沉了下来,如覆寒霜。

  她没有声张,只是冷静地对一旁的周嬷嬷吩咐:“去内务府,调取近三年秋狝期间,御前用香的所有出入库记录,以及……随行大臣的所有情绪档案。”

  “情绪档案?”周嬷嬷一愣,那是沈流苏设立香政司后,独创的一种特殊记录。

  由专职女官观察记录宫中重要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情绪波动、言行细节,再结合当时所焚的香品,进行归档分析,用于洞察人心,防范未然。

  “是,要最详细的。”沈流苏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

  半个时辰后,数卷厚厚的卷宗被送上了高塔。

  沈流苏一页页翻过,指尖在某些名字上反复划过。

  三年前秋狝,御用香丸中“宁神草籽”的用量是半钱。

  那一年,皇帝在围场中下旨,赦免了因贪墨军饷而被圈禁的老将刘峙。

  旨意一下,朝野哗然,数名御史以死相谏。

  半月后,萧玦追悔莫及,却因君无戏言,只能将刘峙远远打发去了边关。

  两年前秋狝,用量是一钱。

  皇帝在行宫夜宴之上,当着众臣之面,将京畿防务中最紧要的西山大营,交给了素来与裕亲王派系藕断丝连的宗室郡王。

  事后,萧玦大发雷霆,连撤了三名近侍,却已无法收回成命,只能另设监军,层层设防。

  一年前秋狝,用量增至一钱半。

  他破格提拔了一位毫无根基、仅凭几句阿谀之词便得圣心的言官,进入了内阁。

  此举直接导致了内阁的短暂失衡,若非皇后娘家及时出手弹劾,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一次,香单上的用量,是整整二钱。

  沈流苏缓缓合上卷宗,一旁的香植匠战战兢兢地递上一张从内务府库房抄录来的批条。

  那批条上,准许将“宁神草籽”替换为“忘忧籽”的字样旁,赫然盖着“特许”的朱红御印,笔迹正是出自萧玦本人。

  原来如此。

  沈流苏终于明白了。

  这不是一场针对帝王的阴谋,而是帝王与自己的合谋。

  那个高高在上、腹黑多疑的男人,那个背负着肃清朝堂、集权中央巨大压力的孤独君王,他也在害怕,在逃避。

  他逃避的不是刺客的利刃,而是每一个决策背后,那如影随形的沉重责任;他逃避的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精神上永无休止的、刺骨的清醒。

  他渴望片刻的麻木,渴望哪怕一瞬间的“糊涂”,来让他不必那么痛苦地做出每一个关乎江山社稷的艰难抉择。

  可他是帝王,他不能逃。

  沈流苏闭上眼,那张冷酷多疑的脸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竟透出几分无人可见的脆弱。

  她再次睁开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清明。同情,但绝不纵容。

  她唤来冯承恩:“冯匠官,请你连夜改造圣驾御辇上的那尊麒麟香炉。我要炉内设两层机括,互不相干,由一道极隐蔽的阀门控制。一个时辰内,我要看到图纸。”

  冯承恩虽不明所以,却立刻躬身领命:“遵香主令。”

  随即,沈流苏取来笔墨,亲自写下两份香方。

  一为“松针雪芽”,只取天山松针与雪顶初芽,纯粹的清冽,极致的提神,不掺杂任何一丝杂质。

  另一份,是她重新调配的“宁心组香”,其中,依旧保留了万分之一的“忘忧籽”粉末,微弱到几乎不可闻,只在心神激荡时,能起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慰藉。

  她将一份香方封入锦囊,又拿起一张素笺,一笔一划,写下一行字。

  “臣,沈流苏,谨上《用香谏》:香可辅政,不可代政。陛下所避者非苦,乃为君之责。天下之重,非一香可担,亦非一香可卸。”

  秋狝启程那日,天高云淡。

  萧玦一身劲装,登上御辇,目光扫过车内的陈设,却在看到那尊崭新的麒麟香炉时,眉峰微不可查地一蹙。

  香炉的样式未变,但材质的光泽与细节的雕琢,却是全新的。

  沈流苏一身素衣,早已跪在车辇之外的石阶下。

  “陛下。”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车内,“旧炉已有损耗,恐烟气不纯,臣擅作主张,为陛下更换了新炉。”

  萧玦的目光从香炉移到她身上,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只是换了炉子?”

  “还换了香。”沈流苏从袖中取出那个锦囊,双手奉上,“此香无奇效,唯令人耳聪目明,神思清明。诸般烦忧,皆不得避。”

  一句话,如同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两人之间那层心照不宣的伪装。

  空气瞬间凝滞。

  周围的侍卫、太监全都屏住了呼吸,连风声仿佛都停歇了。

  萧玦凝视着她,那张永远平静的脸,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

  良久,他忽然笑了,那笑意里带着几分自嘲,几分无奈,还有一丝被看穿的释然。

  “你比谁都清楚,”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朕有多想……好好睡一觉。”

  沈流苏没有回话,只是静静地跪着,将锦囊举得更高。

  那是她的回答,也是她的底线。

  萧玦看着她,最终,摆了摆手,声音里透着一丝疲惫:“换上吧。”

  车队浩荡启程。

  行至半途,天色骤变,狂风卷着豆大的雨点砸下。

  前方探路的斥候飞马回报,山洪暴发,前路被冲毁,唯一的通路泥泞不堪,极其艰险。

  随行的大臣们纷纷进谏,请求绕道,虽会耽搁两日,但胜在安全。

  车辇内,萧玦闭目靠在软垫上,一言不发。

  雨声、风声、人们的议论声,交织成一片令人心烦意乱的嘈杂。

  他感到一阵熟悉的疲惫感涌上心头,那是一种想要放弃思考,随便做出一个决定的冲动。

  许久,他终于睁开眼,眼中布满了血丝,声音沙哑地问向身旁的近侍:“今日,焚何香?”

  近侍躬身答道:“回陛下,是香主备下的‘松针雪芽’,依嘱三时一续,刚刚换过。”

  一股凛冽如冰雪的气息,正从那尊新香炉中丝丝缕缕地溢出,无情地驱散着车内的沉闷,也驱散着他脑海中最后一丝想要逃避的念头。

  萧玦缓缓坐直了身体。

  “传朕旨意。”他的声音不再有半分迟疑,透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决然,“不绕道,全军整备,走原路。告诉将士们,有些事,躲不过,也睡不着。”

  那一夜,御驾在泥泞与风雨中艰难跋涉。

  而萧玦在摇晃的车辇内,亲自取出了那张盖着“特许”朱印的批条,一言不发地看着它。

  最终,他将那张纸片撕得粉碎,投入那尊正燃着“松针雪芽”的香炉之中。

  纸片遇火,瞬间卷曲,化为一缕青烟,与那清冽的香气混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彼此。

  秋狝回京那日,百草苑高塔之上,多了一样东西。

  那是一口新悬的铜钟。

  钟身不大,色泽古朴,非金非铁,细看之下,竟能看到其中夹杂的无数细微颗粒。

  那是冯承恩奉命,将京城内外九处与“焚香案”相关的遗址——包括脂泽坊的旧库、裕亲王府的残炉——搜集来的陶土灰烬,熔入铜汁,铸造而成。

  沈流苏亲自登上高塔,手执木槌,对着钟身,轻轻一击。

  “铛——”

  声音不高亢,不尖锐,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悠悠然传遍了整座宫城,甚至飘出了宫墙。

  街头巷尾的百姓们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听到。

  只觉得那一声钟鸣之后,心头莫名地一静。

  有人低声议论:“听到了,像是……像是有谁在念着律法。”

  养心殿前,萧玦负手立于汉白玉台阶之上,遥遥望着百草苑高塔的方向。

  夕阳的余晖下,他腰间那枚象征着调动天下香植匠人权力的“执风”铜印,正映出温润的光。

  他低声自语,像是在问风,又像是在回答自己:“原来,最锋利的刀,从来不带血。”

  风过处,宫墙内外,一股清浊分明,却又无比宁静的香气,静静弥漫。

  这一次,连帝王,也必须学会在永恒的清醒中,继续前行。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清明与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秋狝回銮后的第七日,黄昏时分,当内阁首辅张居同照例在文渊阁外等候御前会议的传召时,一名小太监却神色慌张地从养心殿侧门匆匆跑出,在他耳边递上了一句让他脸色剧变的话。

  那之后,一连三日,养心殿的大门,再未对任何一位内阁大臣敞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