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试的那天晚上,孙少安回到那间气味混杂的临时宿舍,头刚挨着那略显潮湿的枕头,沉重的睡意就排山倒海般袭来。
几个月,不,是这半年多积攒的紧张、疲惫,仿佛在这一刻全都找到了出口。他甚至连身旁那些陌生的鼾声、梦呓都来不及细听,就沉入了黑甜的梦乡,一夜无梦。
第二天一早,他是被窗外的鸟鸣和透进来的清亮天光唤醒的。
睁开眼,只觉得浑身松快,脑子也像是被清水洗过一样,前所未有的清明。王满银已经起来了,正就着门口的光亮,看着一本书,见他醒了,便咧嘴一笑:“睡美了?起来,吃点东西,姐夫带你把这大学好好转一转。”
少安一个骨碌爬起来,动作利索地穿好衣服。啃着馍,就着温开水,他觉得这简单的早饭也格外香甜。
两人走出平房区,王满银却不往昨日考试的二楼方向走,而是带着他拐向另一条更宽些的水泥路。
“咱前两天进来的那个门,不是正门。”王满银一边走,一边给少安指点,“听说前几年闹得厉害的时候,正门封了,改从西边生活区开了个门。这回你们工农兵学员来,算是大事,正门又给开开了。咱今天,就从正门开始逛。”
走了约莫一袋烟的工夫,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颇为气派的大门出现在眼前。
这大门是砖混结构的方柱子,四根柱子撑起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高,两边稍矮,旁边还各有一个小门。柱子顶上看着像是装了灯,样式朴素,却自有一股庄重威严的气派。门楣上,“西北农学院”几个铁皮大字,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着暗沉的光泽。
“嗬!”少安忍不住低低惊叹了一声,站定了脚步,仰头看着。这和他想象中、以及昨天看到的那个侧门,感觉完全不同。
“气派吧?”王满银背着手,也仰头看了看,“走,站到门口往南看,景致更好。”
两人穿过高大的正门门洞,眼前的地势让少安又是一愣。原来这学校是建在一片高高的土塬上,大门正好在最高处。站在门口往前看,脚下是依着天然台塬地势修成的几层大平台,一层一层往下,足有五层,像巨大的台阶,通向下方。王满银告诉他,这叫“五台山”。
极目远眺,杨凌镇的屋舍、道路、田野尽收眼底,像一幅摊开的大地图。
更远处,天地交接的地方,一道青黑色的山脉蜿蜒起伏,在薄薄的晨霭中若隐若现。
“看那边,秦岭。”王满银指着那道山脉,“天气好,看得真真的。”
少安看得有些出神。他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看这么远的世界。
双水村那山圪崂,一下子被比了下去,显得那么小。他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开阔感,仿佛自己的胸膛也跟着这天地一起变宽了。
“满银哥,你咋才来两天,就把这地方摸得这么熟?”少安忍不住问道,语气里带着佩服。连“五台山”、秦岭都知道。
王满银嘿嘿一笑,掏出烟点上:“你考试,我闲着也是闲着,瞎转悠呗。跟门房老汉、还有食堂摘菜的老乡唠唠嗑,啥不知道?”
他吐出一口烟,用夹着烟的手指了指校园深处,“走,往里逛,好看的还在后头。”
他们沿着一条主干道往里走。路两旁是高大的法桐,叶子还没全长开,但已经投下了一片片斑驳的荫凉。王满银像个熟络的向导,不时指点着:
“看那边,红砖墙那个,是五号教学楼……那边矮趴趴一片,带着牲口棚味儿的,是畜牧场……瞧见那片果树苗没?那是果树站的试验田……”
少安只觉得眼睛不够用了。他看到有学生抱着厚厚的书本从教学楼里进出;看到实习农场里,有人赶着骡子在犁地,那架势看着就比村里把式讲究;看到一片林子里,有人拿着尺子和本子,在一棵棵树前量量画画。
最让他震撼的,是路过一栋极其高大的楼房时。那楼是青砖砌的,样式很老,但异常宏伟,中间部分高高耸起,足有七层,两边像是翅膀一样矮下去也有三层。
最扎眼的是那主楼的正面,嵌着一个巨大的圆钟,白色的表盘,黑色的指针,静静地指着时间。
“这叫三号楼,”王满银的声音也压低了些,带着点肃然,“听说是民国二十五年就盖起来了。你看那砖,那木头,多结实。除了砖是咱本地烧的,里头好些材料,钢筋、水泥、玻璃,那会儿都是从外国运来的。”
少安仰着头,脖子都酸了。他看着那巨大的钟表,看着那历经风雨变得深沉的青砖墙面,一种跨越时间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这里,他感觉到了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那是知识和时间沉淀下来的力量,比他熟悉的黄土高原更加深沉。
他们一路走,一路看。看到了挂着“图书馆”牌子的安静小楼,王满银说里头全是书,比十个双水村小学的书加起来还多;看到了冒着热气的水房和澡堂;看到了宽阔的打谷场和挂着各种农具的仓库。
每一处,都让少安感到新奇,也让他更加明白了“大学”这两个字的分量。这里不光是读书的地方,更是把书本上的东西,在这片土地上变成更多粮食、更好牲口、更旺林木的地方。
日头渐渐偏西,把两人才堪堪逛完校区。往回走的时候,少安沉默了很久,直到又看见那气派的南大门和门下方辽阔的景色,他才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像是要把胸中的震撼都吐出来。
“姐夫,”他声音有些沙哑,“这地方……真好。”
王满银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两人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下“五台山”,身影渐渐融入了农学院庞大而安静的楼影树荫之中。
几个月,不,是这半年多积攒的紧张、疲惫,仿佛在这一刻全都找到了出口。他甚至连身旁那些陌生的鼾声、梦呓都来不及细听,就沉入了黑甜的梦乡,一夜无梦。
第二天一早,他是被窗外的鸟鸣和透进来的清亮天光唤醒的。
睁开眼,只觉得浑身松快,脑子也像是被清水洗过一样,前所未有的清明。王满银已经起来了,正就着门口的光亮,看着一本书,见他醒了,便咧嘴一笑:“睡美了?起来,吃点东西,姐夫带你把这大学好好转一转。”
少安一个骨碌爬起来,动作利索地穿好衣服。啃着馍,就着温开水,他觉得这简单的早饭也格外香甜。
两人走出平房区,王满银却不往昨日考试的二楼方向走,而是带着他拐向另一条更宽些的水泥路。
“咱前两天进来的那个门,不是正门。”王满银一边走,一边给少安指点,“听说前几年闹得厉害的时候,正门封了,改从西边生活区开了个门。这回你们工农兵学员来,算是大事,正门又给开开了。咱今天,就从正门开始逛。”
走了约莫一袋烟的工夫,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颇为气派的大门出现在眼前。
这大门是砖混结构的方柱子,四根柱子撑起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高,两边稍矮,旁边还各有一个小门。柱子顶上看着像是装了灯,样式朴素,却自有一股庄重威严的气派。门楣上,“西北农学院”几个铁皮大字,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着暗沉的光泽。
“嗬!”少安忍不住低低惊叹了一声,站定了脚步,仰头看着。这和他想象中、以及昨天看到的那个侧门,感觉完全不同。
“气派吧?”王满银背着手,也仰头看了看,“走,站到门口往南看,景致更好。”
两人穿过高大的正门门洞,眼前的地势让少安又是一愣。原来这学校是建在一片高高的土塬上,大门正好在最高处。站在门口往前看,脚下是依着天然台塬地势修成的几层大平台,一层一层往下,足有五层,像巨大的台阶,通向下方。王满银告诉他,这叫“五台山”。
极目远眺,杨凌镇的屋舍、道路、田野尽收眼底,像一幅摊开的大地图。
更远处,天地交接的地方,一道青黑色的山脉蜿蜒起伏,在薄薄的晨霭中若隐若现。
“看那边,秦岭。”王满银指着那道山脉,“天气好,看得真真的。”
少安看得有些出神。他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看这么远的世界。
双水村那山圪崂,一下子被比了下去,显得那么小。他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开阔感,仿佛自己的胸膛也跟着这天地一起变宽了。
“满银哥,你咋才来两天,就把这地方摸得这么熟?”少安忍不住问道,语气里带着佩服。连“五台山”、秦岭都知道。
王满银嘿嘿一笑,掏出烟点上:“你考试,我闲着也是闲着,瞎转悠呗。跟门房老汉、还有食堂摘菜的老乡唠唠嗑,啥不知道?”
他吐出一口烟,用夹着烟的手指了指校园深处,“走,往里逛,好看的还在后头。”
他们沿着一条主干道往里走。路两旁是高大的法桐,叶子还没全长开,但已经投下了一片片斑驳的荫凉。王满银像个熟络的向导,不时指点着:
“看那边,红砖墙那个,是五号教学楼……那边矮趴趴一片,带着牲口棚味儿的,是畜牧场……瞧见那片果树苗没?那是果树站的试验田……”
少安只觉得眼睛不够用了。他看到有学生抱着厚厚的书本从教学楼里进出;看到实习农场里,有人赶着骡子在犁地,那架势看着就比村里把式讲究;看到一片林子里,有人拿着尺子和本子,在一棵棵树前量量画画。
最让他震撼的,是路过一栋极其高大的楼房时。那楼是青砖砌的,样式很老,但异常宏伟,中间部分高高耸起,足有七层,两边像是翅膀一样矮下去也有三层。
最扎眼的是那主楼的正面,嵌着一个巨大的圆钟,白色的表盘,黑色的指针,静静地指着时间。
“这叫三号楼,”王满银的声音也压低了些,带着点肃然,“听说是民国二十五年就盖起来了。你看那砖,那木头,多结实。除了砖是咱本地烧的,里头好些材料,钢筋、水泥、玻璃,那会儿都是从外国运来的。”
少安仰着头,脖子都酸了。他看着那巨大的钟表,看着那历经风雨变得深沉的青砖墙面,一种跨越时间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这里,他感觉到了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那是知识和时间沉淀下来的力量,比他熟悉的黄土高原更加深沉。
他们一路走,一路看。看到了挂着“图书馆”牌子的安静小楼,王满银说里头全是书,比十个双水村小学的书加起来还多;看到了冒着热气的水房和澡堂;看到了宽阔的打谷场和挂着各种农具的仓库。
每一处,都让少安感到新奇,也让他更加明白了“大学”这两个字的分量。这里不光是读书的地方,更是把书本上的东西,在这片土地上变成更多粮食、更好牲口、更旺林木的地方。
日头渐渐偏西,把两人才堪堪逛完校区。往回走的时候,少安沉默了很久,直到又看见那气派的南大门和门下方辽阔的景色,他才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像是要把胸中的震撼都吐出来。
“姐夫,”他声音有些沙哑,“这地方……真好。”
王满银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两人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下“五台山”,身影渐渐融入了农学院庞大而安静的楼影树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