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一年四月三日,天刚麻麻亮,西北农学院那排充当临时宿舍的平房里就窸窸窣窣地响动起来。
门轴干涩的转动声、急促的脚步声、压低了嗓门的互相叮嘱,像清晨的寒雾一样在走廊里弥漫,搅碎了原本的沉寂。
孙少安其实很早就醒来了,此刻和衣坐在通铺上,手指下意识地反复摩挲着那本政治复习资料的封皮,边缘已经起了毛。
他的心“咚咚”跳得厉害,像是要撞破胸膛。今天要上考场,决定他人生重大命运的时刻。
王满银是被吵醒的,其他考生或者家长都起床,他便利索地穿好了那身中山装,用湿毛巾抹了把脸,见少安还怔怔地坐着,便走过来,伸手拿走了他膝上的书。
“还看啥?字都印到脑壳里去了。”王满银把书塞进网兜,扯了少安一把,“走,跟姐夫外头溜达溜达,吸口鲜气儿。看把你懵症的,要胸有成竹,知道吗……。”
清晨的校园,寒气浸骨。地上的残霜还没化尽,踩上去咯吱作响。
王满银也不多话,背着双手,不紧不慢地沿着宿舍区旁边的一条土路走。路两旁是农学院的试验田,冬麦苗在晨曦中透着倔强的绿意。几只麻雀在光秃秃的枝桠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
少安默默跟在姐夫身后,冰冷的空气吸入肺里,让他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他看着姐夫沉稳的背影,听着那均匀的脚步声,狂跳的心渐渐平复了几分。
走了约莫十几分钟,王满银停下脚步,望了望天色:“回吧,洗把脸,该去食堂了。”
回到宿舍,少安没有用温水,而是用凉水好好洗了把脸,冰冷的水刺激得他打了个激灵,最后那点迷糊也一扫而光。
七点钟,食堂开门了。相比昨日,今天的伙食明显好了不少,学校食堂也是知道今天考试的重要性。
王满银径直走到窗口,毫不犹豫地买了四个大白面馒头,两碗稠糊糊的小米粥,甚至还加了两个煮鸡蛋和一碟香油拌的咸菜丝。
“吃,都吃完。”王满银把一个鸡蛋剥了壳,放到少安碗里,“今天耗神,得吃扎实。”
少安看着那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鸡蛋,喉咙有些发紧。他知道姐夫对他和他家人从不吝啬,这份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他没说话,低下头,大口咬着馒头,就着咸菜,把粥喝得呼噜响,鸡蛋也细细嚼了咽下去。
吃完饭,王满银又仔细检查了少安那个洗得发白的挎包:两支削好的铅笔,一块橡皮,还有那本至关重要的准考证。他用手指把准考证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弹了弹,递还给少安:“揣怀里,贴肉放着,稳当。”
两人收拾妥当,随着人流往考场所在的二号教学楼走去。路上,考生和送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少安留意观察着,心里越发疑惑,他忍不住凑近王满银,声音压得低低的:
“姐夫,学校不是说,有一百个考试名额么?可我瞅着,咱住的那一溜宿舍,连上送考的人,统共也就六十来个,真正的考生,怕只有四十多人……”
王满银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形色各异的人群,有的穿着崭新的蓝制服,有的骑着半新的自行车过来,还有几个被干部模样的人陪着。他轻轻叹了口气,嘴角扯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
“你当都跟咱一样,住的惯那旧通铺宿舍?傻小子,你没瞅见,住那儿的,多半是跟咱似的,从山旮旯里来的,家境不济,学问底子嘛……”他顿了顿,没把后半句“恐怕也悬乎”说出口,只是摇了摇头。
孙少安不说话了,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了一下。他想起宿舍里那几个熬夜苦读、眼底布满希望的苦娃娃,又看看眼前那些不知从哪冒出来,明显是优渥家庭的子女。
他们穿着得体,神色据傲,言语间,谈笑风生,充满自信。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他胸膛里翻涌。
王满银拍拍他的肩头,说“命运现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和他们同场竞技,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孙少安重重点头,是姐夫将他推到了这个高度的,要不然,他连走出双水村的机会都没有。
等到了二号教学楼前那片空地上,少安才彻底明白姐夫话的具象化。
这里已经聚集了百十号人,显得热闹许多。果然,除了从临时宿舍方向过来的这批人,还有不少是刚刚从校门外进来的,有的风尘仆仆像是刚下长途车,有的则衣着光鲜,被亲友簇拥着,言谈举止间带着一股自信。更有几个,是由穿着四个兜干部服的人用小轿车直接送到附近的。
学校的工作人员拿着铁皮喇叭维持着秩序,开始将这一百名考生分成了两队,引导着进入两个相邻的教室,现场气氛紧张起来。
王满银最后拍打孙少安的肩头“去吧,你是最优秀的,信我……。”
第一场考政治,时间一个半小时。少安按照准考证号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张旧木桌,桌面有些粗糙。他深吸一口气,坐了下来。
铃声响起,监考的老师抱着一摞试卷走了进来,严肃地宣布了考场纪律,然后开始分发试卷。
试卷是油印的,一股好闻的墨油味扑面而来。纸张粗糙,上面的字迹是老师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后,用滚筒油印机印出来的,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几处被油墨晕染成了一小团黑疙瘩,需要仔细辨认。
少安接过试卷,铺平,拿起铅笔,先飞快地扫了一眼题目。这一看,他不由愣住了,眉头微微皱起——这些题目,似乎……也太简单了?
核心全都围绕着那些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伟大”思想、阶级斗争、路线教育、生产劳动。题目直白得几乎没有任何拐弯抹角,政治导向鲜明无比。
比如简答题: 简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意义。
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举例说明学习“d着作”对生产劳动\/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
然后论述题,也是分值最高的。
论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哲学依据,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走群众路线。
结合历史或现实,批判“修正主义路线”的危害,阐明坚持革命路线的重要性。
试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革命意义。
还有材料分析题,给了一段关于“农业学大寨”的论述,要求解读核心思想并结合实际谈如何践行。
甚至连填空题也只是考察最基础的识记,“老三篇”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孙少安的心先是猛地一跳,随即一股热流从心底窜起,瞬间涌遍了全身。
所有这些题目,无一例外,全在他在润叶和姐夫划定的,钻研、背诵、讨论的范围之内!那些挑灯夜战的晚上,那些在姐夫和润叶点拨下结合双水村实际一遍遍捋顺的逻辑,此刻如同刻在脑子里一般清晰。
他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重新握紧了铅笔,在那略显模糊的油印试卷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考号。
笔尖划过粗糙的纸面,发出沉稳的“沙沙”声,在这间安静的考场里,像是一曲充满希望的序章。
门轴干涩的转动声、急促的脚步声、压低了嗓门的互相叮嘱,像清晨的寒雾一样在走廊里弥漫,搅碎了原本的沉寂。
孙少安其实很早就醒来了,此刻和衣坐在通铺上,手指下意识地反复摩挲着那本政治复习资料的封皮,边缘已经起了毛。
他的心“咚咚”跳得厉害,像是要撞破胸膛。今天要上考场,决定他人生重大命运的时刻。
王满银是被吵醒的,其他考生或者家长都起床,他便利索地穿好了那身中山装,用湿毛巾抹了把脸,见少安还怔怔地坐着,便走过来,伸手拿走了他膝上的书。
“还看啥?字都印到脑壳里去了。”王满银把书塞进网兜,扯了少安一把,“走,跟姐夫外头溜达溜达,吸口鲜气儿。看把你懵症的,要胸有成竹,知道吗……。”
清晨的校园,寒气浸骨。地上的残霜还没化尽,踩上去咯吱作响。
王满银也不多话,背着双手,不紧不慢地沿着宿舍区旁边的一条土路走。路两旁是农学院的试验田,冬麦苗在晨曦中透着倔强的绿意。几只麻雀在光秃秃的枝桠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
少安默默跟在姐夫身后,冰冷的空气吸入肺里,让他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他看着姐夫沉稳的背影,听着那均匀的脚步声,狂跳的心渐渐平复了几分。
走了约莫十几分钟,王满银停下脚步,望了望天色:“回吧,洗把脸,该去食堂了。”
回到宿舍,少安没有用温水,而是用凉水好好洗了把脸,冰冷的水刺激得他打了个激灵,最后那点迷糊也一扫而光。
七点钟,食堂开门了。相比昨日,今天的伙食明显好了不少,学校食堂也是知道今天考试的重要性。
王满银径直走到窗口,毫不犹豫地买了四个大白面馒头,两碗稠糊糊的小米粥,甚至还加了两个煮鸡蛋和一碟香油拌的咸菜丝。
“吃,都吃完。”王满银把一个鸡蛋剥了壳,放到少安碗里,“今天耗神,得吃扎实。”
少安看着那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鸡蛋,喉咙有些发紧。他知道姐夫对他和他家人从不吝啬,这份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他没说话,低下头,大口咬着馒头,就着咸菜,把粥喝得呼噜响,鸡蛋也细细嚼了咽下去。
吃完饭,王满银又仔细检查了少安那个洗得发白的挎包:两支削好的铅笔,一块橡皮,还有那本至关重要的准考证。他用手指把准考证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弹了弹,递还给少安:“揣怀里,贴肉放着,稳当。”
两人收拾妥当,随着人流往考场所在的二号教学楼走去。路上,考生和送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少安留意观察着,心里越发疑惑,他忍不住凑近王满银,声音压得低低的:
“姐夫,学校不是说,有一百个考试名额么?可我瞅着,咱住的那一溜宿舍,连上送考的人,统共也就六十来个,真正的考生,怕只有四十多人……”
王满银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形色各异的人群,有的穿着崭新的蓝制服,有的骑着半新的自行车过来,还有几个被干部模样的人陪着。他轻轻叹了口气,嘴角扯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
“你当都跟咱一样,住的惯那旧通铺宿舍?傻小子,你没瞅见,住那儿的,多半是跟咱似的,从山旮旯里来的,家境不济,学问底子嘛……”他顿了顿,没把后半句“恐怕也悬乎”说出口,只是摇了摇头。
孙少安不说话了,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了一下。他想起宿舍里那几个熬夜苦读、眼底布满希望的苦娃娃,又看看眼前那些不知从哪冒出来,明显是优渥家庭的子女。
他们穿着得体,神色据傲,言语间,谈笑风生,充满自信。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他胸膛里翻涌。
王满银拍拍他的肩头,说“命运现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和他们同场竞技,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孙少安重重点头,是姐夫将他推到了这个高度的,要不然,他连走出双水村的机会都没有。
等到了二号教学楼前那片空地上,少安才彻底明白姐夫话的具象化。
这里已经聚集了百十号人,显得热闹许多。果然,除了从临时宿舍方向过来的这批人,还有不少是刚刚从校门外进来的,有的风尘仆仆像是刚下长途车,有的则衣着光鲜,被亲友簇拥着,言谈举止间带着一股自信。更有几个,是由穿着四个兜干部服的人用小轿车直接送到附近的。
学校的工作人员拿着铁皮喇叭维持着秩序,开始将这一百名考生分成了两队,引导着进入两个相邻的教室,现场气氛紧张起来。
王满银最后拍打孙少安的肩头“去吧,你是最优秀的,信我……。”
第一场考政治,时间一个半小时。少安按照准考证号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张旧木桌,桌面有些粗糙。他深吸一口气,坐了下来。
铃声响起,监考的老师抱着一摞试卷走了进来,严肃地宣布了考场纪律,然后开始分发试卷。
试卷是油印的,一股好闻的墨油味扑面而来。纸张粗糙,上面的字迹是老师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后,用滚筒油印机印出来的,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几处被油墨晕染成了一小团黑疙瘩,需要仔细辨认。
少安接过试卷,铺平,拿起铅笔,先飞快地扫了一眼题目。这一看,他不由愣住了,眉头微微皱起——这些题目,似乎……也太简单了?
核心全都围绕着那些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伟大”思想、阶级斗争、路线教育、生产劳动。题目直白得几乎没有任何拐弯抹角,政治导向鲜明无比。
比如简答题: 简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意义。
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举例说明学习“d着作”对生产劳动\/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
然后论述题,也是分值最高的。
论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哲学依据,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走群众路线。
结合历史或现实,批判“修正主义路线”的危害,阐明坚持革命路线的重要性。
试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革命意义。
还有材料分析题,给了一段关于“农业学大寨”的论述,要求解读核心思想并结合实际谈如何践行。
甚至连填空题也只是考察最基础的识记,“老三篇”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孙少安的心先是猛地一跳,随即一股热流从心底窜起,瞬间涌遍了全身。
所有这些题目,无一例外,全在他在润叶和姐夫划定的,钻研、背诵、讨论的范围之内!那些挑灯夜战的晚上,那些在姐夫和润叶点拨下结合双水村实际一遍遍捋顺的逻辑,此刻如同刻在脑子里一般清晰。
他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重新握紧了铅笔,在那略显模糊的油印试卷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考号。
笔尖划过粗糙的纸面,发出沉稳的“沙沙”声,在这间安静的考场里,像是一曲充满希望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