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庞庄村的年味已然浓郁得化不开。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贴起了红彤彤的春联,屋檐下挂起了喜庆的灯笼,空气中弥漫着炸年货的油香和炖肉的醇香。智能温室里,反季的草莓红艳欲滴,为节日增添了一抹亮色;驿站也挂上了中国结,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套餐,迎接留村过年的游客和新村民。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点,王龙飞和李静心中最大的期盼,不是集团的业绩报表,而是那幅即将在自家小院展开的、最珍贵的画面——将远在省城的李静父母和乡下的王龙飞父母,一同接来庞庄村,四世同堂,共度新春佳节。
这个决定,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过去的一年,是“本味”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他们为人父母的第一年,忙碌与压力并存。他们深知,双方父母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事业上的默默支持,还是对孙子知行的倾心照料,都付出了太多。这个年,他们希望用最朴实的陪伴和乡村特有的年味,回报父母的辛劳,共享天伦之乐。
腊月二十九一大早,王龙飞就亲自开车前往省城岳父岳母家接人。李静则带着穿戴一新的知行,和王父王母一起,在别墅小院里翘首以盼。小知行似乎也感受到了不寻常的气氛,穿着红彤彤的唐装棉袄,戴着虎头帽,被奶奶抱在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小嘴里不时蹦出“爷爷”、“奶奶”的模糊音节。
“爸,妈,车快到了!”李静的手机响起王龙飞的语音,声音里带着笑意。
“哎!好!好!”王母连声应着,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赶紧又整理了一下知行的衣领。王父则背着手,在院子里踱步,眼神却频频望向村口的方向。
当那辆熟悉的越野车缓缓驶入院门,车门打开,李教授和周主任的身影出现在眼前时,小院里瞬间热闹起来。
“爸!妈!一路辛苦了!”李静快步迎上去,接过母亲手中的行李。
“外公!外婆!”王母抱着知行也迎上前,小家伙看到熟悉的外公外婆,立刻伸出小手,兴奋地“啊啊”叫着。
李教授一把接过外孙,用胡茬轻轻蹭他的小脸:“哎哟,我的大外孙!想外公了没?又长结实了!”周主任则拉着李静的手,仔细端详女儿:“静静,气色不错!知行带得真好!”又转向王父王母:“亲家,辛苦你们了!把静静和知行照顾得这么好!”
王父王母连声说:“不辛苦不辛苦!都是一家人!快进屋暖和暖和!”
王龙飞停好车,看着院子里这温馨的一幕,心头暖流涌动。他走上前,接过岳父手中的行李:“爸,妈,路上还顺利吧?快进屋,屋里暖和,春燕姐熬了姜汤驱寒。”
小别墅的厨房,成了整个家最热闹、最富年味的地方。春燕姐作为“总厨”,王母和周主任两位经验丰富的“副厨”,再加上李静和张小梅(特意来帮忙)这两位“帮厨”,组成了强大的“年夜饭天团”。王龙飞和王父则负责“外围”工作——贴春联、挂灯笼、陪孩子。
厨房里,蒸汽氤氲,香气四溢。灶台上炖着香气扑鼻的红烧肉,锅里炸着金黄的藕合和带鱼,案板上是正在包饺子的忙碌身影。
“亲家母,你这饺子馅调得真香!放了啥秘诀?”周主任一边熟练地擀着饺子皮,一边笑着问王母。
“嗨,没啥秘诀,就是肉要三分肥七分瘦,多放点葱姜水,顺着一个方向搅上劲!”王母包着元宝似的饺子,脸上是自豪的笑容,“咱农村的土猪肉,香!”
春燕姐正忙着蒸年糕,接口道:“可不!咱农庄自己养的猪,肉就是不一样!周主任,您尝尝我这刚出锅的炸酥肉,看火候咋样?”
周主任尝了一块,赞不绝口:“外酥里嫩,火候正好!春燕姐,你这手艺真是绝了!”
李静和张小梅则在一旁准备凉菜和果盘,不时交流着驿站年夜饭的准备情况,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厨房。
客厅里,王龙飞和王父正踩着凳子贴春联。王父拿着对联比划着位置:“左边高点……再高点……好!正了!”王龙飞小心翼翼地贴好,又去贴横批“家和万事兴”。小知行被李教授抱着,仰着小脑袋,好奇地看着爸爸和爷爷忙活,小手指着红纸,嘴里“咿咿呀呀”。
贴完春联,王龙飞又带着父亲在院子里挂起了大红灯笼。暮色渐沉,灯笼亮起,温暖的红色光晕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映衬着窗棂上精致的窗花,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年夜饭的餐桌,被摆在了客厅最宽敞的位置。巨大的圆桌上,琳琅满目地摆满了象征着团圆和吉祥的菜肴:年年有鱼(清蒸鲈鱼)、红红火火(油焖大虾)、团团圆圆(四喜丸子)、吉祥如意(白切鸡)、步步高升(年糕)、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和春燕姐秘制的沙棘八宝饭。王龙飞特意开了一坛他珍藏的、第一批酿造的沙棘原浆,给长辈们斟上。
“爸,妈(两边),”王龙飞站起身,举起酒杯,声音有些激动,“这第一杯酒,我和静静敬四位老人!感谢你们这一年的辛苦付出,感谢你们对我们小家的支持,更感谢你们对‘本味’的默默关心!祝你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李静也端起果汁(哺乳期),深情地说:“爸,妈,谢谢你们!有你们在,我们心里才踏实。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四位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举杯。李教授感慨道:“看到你们把事业做得这么好,把家庭经营得这么和睦,我们比什么都高兴!这杯酒,祝你们小两口事业蒸蒸日上,知行健康成长!”
王父不善言辞,只是憨厚地笑着:“好!都好!喝酒!”
席间,气氛热烈而温馨。大家谈论着过去一年的趣事,分享着村里的变化,王龙飞和李静也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本味”的发展和新年的规划。小知行成了全场的焦点,被这个抱抱,那个喂喂,小嘴塞得鼓鼓囊囊,不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晚饭后,大家移步到壁炉旁(王龙飞特意改造的)。壁炉里,木柴噼啪作响,跳动着温暖的火苗。王父王母和李教授周主任围坐在一起,喝着热茶,聊着家常,回忆着他们年轻时的过年情景。王龙飞抱着已经有些犯困的知行,和李静依偎在旁边的沙发上,静静地听着。这一刻,没有商场的风云变幻,没有企业的管理压力,只有最纯粹的亲情在静静流淌。壁炉的火光映照着每个人满足而安详的脸庞,岁月静好,莫过于此。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庞庄村便沉浸在鞭炮的轰鸣声中。王龙飞和李静早早起床,带着知行给四位老人磕头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和红包。小家伙懵懵懂懂,但也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作揖,逗得老人们开怀大笑,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大红包塞进他的小手里。
早饭后,一家人穿戴整齐,准备去村里给老支书、赵大虎等长辈拜年,也顺便感受一下乡村新年的热闹。出门前,李教授抱着知行,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覆盖着薄雪的沙棘园和更广阔的田野,对身边的王龙飞和李静说:
“龙飞,静静,看着你们在这里扎根、创业,把一片土地经营得生机勃勃,把一个小家经营得和和美美,我和你妈(周主任)真的很欣慰。这片土地,终究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汗水,它就回报你多少希望。知行在这里出生、长大,是幸福的。希望他能像这沙棘树一样,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王龙飞和李静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责任。王父在一旁,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走在去拜年的路上,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王龙飞一手牵着李静,一手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知行。四位老人跟在后面,边走边聊,笑声不断。沿途遇到村民,大家互相热情地拜年问候,浓浓的年味和淳朴的乡情交织在一起。
看着怀中儿子好奇打量世界的明亮眼神,听着身后父母们满足的谈笑声,感受着掌心李静传来的温度,王龙飞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他明白,这份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这份扎根土地的踏实生活,这份共同奋斗的事业根基,以及怀中这个代表着未来的小小生命,就是他奋斗的意义所在,也是“本味”这个品牌最深沉、最温暖的底色。
庞庄村的这个新年,因这份跨越城乡、融合新旧的团圆,而显得格外圆满和充满希望。
这个决定,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过去的一年,是“本味”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他们为人父母的第一年,忙碌与压力并存。他们深知,双方父母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事业上的默默支持,还是对孙子知行的倾心照料,都付出了太多。这个年,他们希望用最朴实的陪伴和乡村特有的年味,回报父母的辛劳,共享天伦之乐。
腊月二十九一大早,王龙飞就亲自开车前往省城岳父岳母家接人。李静则带着穿戴一新的知行,和王父王母一起,在别墅小院里翘首以盼。小知行似乎也感受到了不寻常的气氛,穿着红彤彤的唐装棉袄,戴着虎头帽,被奶奶抱在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小嘴里不时蹦出“爷爷”、“奶奶”的模糊音节。
“爸,妈,车快到了!”李静的手机响起王龙飞的语音,声音里带着笑意。
“哎!好!好!”王母连声应着,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赶紧又整理了一下知行的衣领。王父则背着手,在院子里踱步,眼神却频频望向村口的方向。
当那辆熟悉的越野车缓缓驶入院门,车门打开,李教授和周主任的身影出现在眼前时,小院里瞬间热闹起来。
“爸!妈!一路辛苦了!”李静快步迎上去,接过母亲手中的行李。
“外公!外婆!”王母抱着知行也迎上前,小家伙看到熟悉的外公外婆,立刻伸出小手,兴奋地“啊啊”叫着。
李教授一把接过外孙,用胡茬轻轻蹭他的小脸:“哎哟,我的大外孙!想外公了没?又长结实了!”周主任则拉着李静的手,仔细端详女儿:“静静,气色不错!知行带得真好!”又转向王父王母:“亲家,辛苦你们了!把静静和知行照顾得这么好!”
王父王母连声说:“不辛苦不辛苦!都是一家人!快进屋暖和暖和!”
王龙飞停好车,看着院子里这温馨的一幕,心头暖流涌动。他走上前,接过岳父手中的行李:“爸,妈,路上还顺利吧?快进屋,屋里暖和,春燕姐熬了姜汤驱寒。”
小别墅的厨房,成了整个家最热闹、最富年味的地方。春燕姐作为“总厨”,王母和周主任两位经验丰富的“副厨”,再加上李静和张小梅(特意来帮忙)这两位“帮厨”,组成了强大的“年夜饭天团”。王龙飞和王父则负责“外围”工作——贴春联、挂灯笼、陪孩子。
厨房里,蒸汽氤氲,香气四溢。灶台上炖着香气扑鼻的红烧肉,锅里炸着金黄的藕合和带鱼,案板上是正在包饺子的忙碌身影。
“亲家母,你这饺子馅调得真香!放了啥秘诀?”周主任一边熟练地擀着饺子皮,一边笑着问王母。
“嗨,没啥秘诀,就是肉要三分肥七分瘦,多放点葱姜水,顺着一个方向搅上劲!”王母包着元宝似的饺子,脸上是自豪的笑容,“咱农村的土猪肉,香!”
春燕姐正忙着蒸年糕,接口道:“可不!咱农庄自己养的猪,肉就是不一样!周主任,您尝尝我这刚出锅的炸酥肉,看火候咋样?”
周主任尝了一块,赞不绝口:“外酥里嫩,火候正好!春燕姐,你这手艺真是绝了!”
李静和张小梅则在一旁准备凉菜和果盘,不时交流着驿站年夜饭的准备情况,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厨房。
客厅里,王龙飞和王父正踩着凳子贴春联。王父拿着对联比划着位置:“左边高点……再高点……好!正了!”王龙飞小心翼翼地贴好,又去贴横批“家和万事兴”。小知行被李教授抱着,仰着小脑袋,好奇地看着爸爸和爷爷忙活,小手指着红纸,嘴里“咿咿呀呀”。
贴完春联,王龙飞又带着父亲在院子里挂起了大红灯笼。暮色渐沉,灯笼亮起,温暖的红色光晕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映衬着窗棂上精致的窗花,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年夜饭的餐桌,被摆在了客厅最宽敞的位置。巨大的圆桌上,琳琅满目地摆满了象征着团圆和吉祥的菜肴:年年有鱼(清蒸鲈鱼)、红红火火(油焖大虾)、团团圆圆(四喜丸子)、吉祥如意(白切鸡)、步步高升(年糕)、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和春燕姐秘制的沙棘八宝饭。王龙飞特意开了一坛他珍藏的、第一批酿造的沙棘原浆,给长辈们斟上。
“爸,妈(两边),”王龙飞站起身,举起酒杯,声音有些激动,“这第一杯酒,我和静静敬四位老人!感谢你们这一年的辛苦付出,感谢你们对我们小家的支持,更感谢你们对‘本味’的默默关心!祝你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李静也端起果汁(哺乳期),深情地说:“爸,妈,谢谢你们!有你们在,我们心里才踏实。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四位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举杯。李教授感慨道:“看到你们把事业做得这么好,把家庭经营得这么和睦,我们比什么都高兴!这杯酒,祝你们小两口事业蒸蒸日上,知行健康成长!”
王父不善言辞,只是憨厚地笑着:“好!都好!喝酒!”
席间,气氛热烈而温馨。大家谈论着过去一年的趣事,分享着村里的变化,王龙飞和李静也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本味”的发展和新年的规划。小知行成了全场的焦点,被这个抱抱,那个喂喂,小嘴塞得鼓鼓囊囊,不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晚饭后,大家移步到壁炉旁(王龙飞特意改造的)。壁炉里,木柴噼啪作响,跳动着温暖的火苗。王父王母和李教授周主任围坐在一起,喝着热茶,聊着家常,回忆着他们年轻时的过年情景。王龙飞抱着已经有些犯困的知行,和李静依偎在旁边的沙发上,静静地听着。这一刻,没有商场的风云变幻,没有企业的管理压力,只有最纯粹的亲情在静静流淌。壁炉的火光映照着每个人满足而安详的脸庞,岁月静好,莫过于此。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庞庄村便沉浸在鞭炮的轰鸣声中。王龙飞和李静早早起床,带着知行给四位老人磕头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和红包。小家伙懵懵懂懂,但也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作揖,逗得老人们开怀大笑,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大红包塞进他的小手里。
早饭后,一家人穿戴整齐,准备去村里给老支书、赵大虎等长辈拜年,也顺便感受一下乡村新年的热闹。出门前,李教授抱着知行,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覆盖着薄雪的沙棘园和更广阔的田野,对身边的王龙飞和李静说:
“龙飞,静静,看着你们在这里扎根、创业,把一片土地经营得生机勃勃,把一个小家经营得和和美美,我和你妈(周主任)真的很欣慰。这片土地,终究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汗水,它就回报你多少希望。知行在这里出生、长大,是幸福的。希望他能像这沙棘树一样,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王龙飞和李静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责任。王父在一旁,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走在去拜年的路上,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王龙飞一手牵着李静,一手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知行。四位老人跟在后面,边走边聊,笑声不断。沿途遇到村民,大家互相热情地拜年问候,浓浓的年味和淳朴的乡情交织在一起。
看着怀中儿子好奇打量世界的明亮眼神,听着身后父母们满足的谈笑声,感受着掌心李静传来的温度,王龙飞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他明白,这份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这份扎根土地的踏实生活,这份共同奋斗的事业根基,以及怀中这个代表着未来的小小生命,就是他奋斗的意义所在,也是“本味”这个品牌最深沉、最温暖的底色。
庞庄村的这个新年,因这份跨越城乡、融合新旧的团圆,而显得格外圆满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