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肃穆-《何以为民》

  四月下旬的一个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柳林镇政府大院门口新挂的“热烈欢迎县领导莅临指导”的红色横幅上,映出一片暖意。但站在院门前等候的柳林镇班子成员们,心中却无暇感受这份暖意,只有一种临考前的肃穆与紧张。

  赵东升身着深色夹克,白衬衫领口紧扣,站在队伍最前方,神色平静,目光沉稳地望向路口。李腾站在他身侧半步的位置,同样穿着正式,只是眼底带着些许血丝,显然昨夜未能安眠。他脑海中最后一遍过着视察路线、汇报要点以及各种应急预案。周海、刘长根等其他班子成员依次排开,人人面色凝重,气氛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横幅的轻微猎猎声。

  八点三十分整,三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平稳地驶入大院。车门打开,常务副县长宋知远率先下车,他穿着朴素的夹克衫,身形挺拔,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但眼神锐利,扫视之间自有威严。县农业局、财政局、发改局等部门的负责人紧随其后。

  “宋县长,欢迎欢迎!”赵东升快步上前,伸出双手与宋知远紧紧相握。

  “东升同志,李腾同志,各位辛苦了。”宋知远与赵东升、李腾依次握手,又与周海等人点头致意,态度亲切而自然,瞬间缓解了不少现场的紧张气氛。

  没有过多的寒暄,调研队伍迅速出发,直奔第一个考察点——山南村。

  车队驶入山南村地界,道路两旁新栽的杨树已吐出嫩芽。村口,吴建军带着几位合作社骨干和村民代表早已等候在此,林雪也站在一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期盼与些许不安。

  宋知远没有直接去最光鲜的示范大棚,而是信步走向一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棚区。他弯腰钻进一个种植黄瓜的棚内,顿时一股湿热的气息夹杂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棚内,翠绿的藤蔓顺着吊绳攀爬,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这黄瓜品相不错。”宋知远随手掂起一根,仔细看了看,“用的什么品种?亩产预计能达到多少?”

  吴建军连忙上前,虽然有些紧张,但回答得清晰实在:“报告宋县长,用的是省农科院推荐的‘津优’系列,抗病性强,口感好。按照林技术员的指导,水肥一体化,预计亩产能有八千到一万斤。”

  “销路呢?价格怎么样?”

  “跟县里两家超市签了订单,地头价能到一块五一斤,比种粮食强多了!”吴建军脸上露出憨厚而自豪的笑容。

  宋知远点点头,又转向林雪:“林雪同志,技术保障能跟上吗?像这样的棚,全镇推广开,你们忙得过来吗?”

  林雪推了推眼镜,镇定地回答:“宋县长,目前我们主要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建立微信群答疑的方式提供服务。但如果规模快速扩大,现有技术力量确实会捉襟见肘。我们正计划培养几个村级技术员。”

  “嗯,未雨绸缪是对的。”宋知远目光扫过棚内忙碌的村民,“带动了多少户?平均每户能增收多少?”

  李腾接过话头:“宋县长,山南村合作社目前直接带动了三十五户,户均预计能增收六千元以上。我们打算用扶持资金,支持合作社扩大育苗能力和引进小型预冷设备,延长货架期,对接更远的市场。”

  “想法很好。”宋知远肯定道,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李腾啊,你要注意,规模上去以后,管理和市场的风险也会同步放大。产品质量如何始终保持稳定?万一市场行情波动,或者集中上市,销售压力怎么化解?这些都要提前谋划,不能等到问题来了再想办法。”

  “是,宋县长,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李腾虚心受教,额头微微见汗。宋知远的问题总是能一针见血。

  离开山南村,车队来到镇中心的电影院改造工地。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围挡上挂着安全生产的标语,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

  远景文旅的王经理早已等候在此,详细介绍着改造规划和未来运营模式。宋知远听得认真,不时提问:“业态规划考虑了本地消费习惯吗?”“预计能创造多少长期就业岗位?”“和镇里周边的商业怎么形成联动?”

  突然,他指着工地角落一堆码放不算特别整齐的建材,对陪同的赵东升和李腾说:“现场管理还要再精细。安全无小事,尤其是这种人员密集的场所,从建设开始就要把安全的种子埋下去。”

  赵东升立刻表态:“宋县长批评得对,我们一定督促施工方立即整改,加强现场管理。”

  李腾也感到脸上有些发烫,这个细节他之前确实有所疏忽。

  随后,宋知远提出要“随便走走”。他偏离了预设路线,信步拐进镇区的一条背街小巷。这里刚刚经过“春风行动”的清理,比以往干净了许多,但角落里仍能看到一些未及时清运的垃圾碎屑,墙壁上也有未清理干净的小广告。

  一位正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认出了宋知远,壮着胆子说:“领导,这巷子比以前是干净点了,可这垃圾车好几天才来一趟,夏天味儿大得很呐!”

  宋知远停下脚步,和气地问:“老人家,垃圾清运不及时,跟哪里反映过吗?”

  “反映有啥用?都是糊弄一下就算了。”老太太嘟囔着。

  宋知远转头看向李腾和分管城建的吴晓慧,没说话,但那目光已然说明了一切。李腾赶紧回答:“宋县长,这是我们工作的疏漏。回去我们立刻研究,调整清运频次,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调研的最后一站,宋知远特意让车子在当初孙老板计划建塑料厂的那个废弃砖瓦厂附近停下。他站在坡上,望着那片荒芜的厂区和周边绿意盎然的农田,久久不语。

  “就是这里?”他问。

  “是的,宋县长。”李腾回答。

  宋知远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需要智慧和勇气。守住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柳林镇未来发展的最大本钱。这个决定,你们做得对。”

  这句话,让赵东升和李腾心中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了更大的责任。

  整个调研过程中,刘长根一直表现得异常沉默,跟在队伍后面,很少主动发言。李腾注意到,他曾几次试图靠近宋知远,似乎想找机会单独说些什么,但宋知远要么在专注听汇报,要么在随机与群众交谈,始终没有给他合适的机会。

  调研结束后,在镇政府会议室召开了简短的反馈会。宋知远首先肯定了柳林镇的工作:“看得出来,柳林镇新班子是有想法、有干劲、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成效的。农业结构调整找到了突破口,盘活资产有了实质性进展,民生改善也在努力推进。特别是守住了环保底线,值得肯定。”

  但他随即指出了问题,语气变得严肃:“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项目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存在堵点。希望柳林镇的同志们保持清醒头脑,戒骄戒躁,把步子迈得更稳一点,把工作做得更实一点。”

  他没有当场做任何具体指示,只是要求柳林镇认真研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拿出改进措施。

  反馈会结束后,宋知远分别与赵东升、李腾进行了单独谈话。与赵东升谈了约二十分钟,内容不得而知。与李腾谈话时,时间稍短,但分量很重。

  “李腾,今天走下来,感觉怎么样?”宋知远看着他,目光深邃。

  “压力很大,宋县长。感觉很多工作还是浮在表面,距离您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有压力是好事。”宋知远点点头,“你现在是镇长,不能再只盯着具体事,要有全局观念。要和东升同志搞好配合,他是书记,把握大局是他的主要责任。你要做的,是把党委的决策执行好、落实好。同时,也要坚持原则,就像在塑料厂问题上那样。但是,坚持原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善于团结大多数,包括像刘长根这样的同志,减少工作阻力。”

  “我明白,宋县长。”

  “另外,”宋知远顿了顿,“家庭也很重要,工作再忙,也要兼顾。组织的考察是全面的。”

  李腾心头一暖,又有些惭愧:“谢谢宋县长关心,我会处理好。”

  送走宋知远一行,已是夕阳西下。柳林镇政府大院恢复了平静,但所有人的心潮却难以平复。这场调研,如同一曲多声部的交响乐,有肯定,有批评,有期望,也有警示。李腾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回味着这一天的每一个细节。他知道,视察结束了,但真正的考试,才刚刚开始。如何消化领导的指示精神,如何解决暴露出的问题,如何与赵东升更好地协同,如何应对刘长根等人潜在的掣肘,都是他必须面对的课题。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办公楼,灯光再次亮起,照见他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