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罗家村和木子山村的变化-《重生95,打造全球第一村》

  在罗老汉带头按下红手印后,青山农业公司迅速行动,联合宁县县府,成立了“土地整合专项工作组”。

  工作组的首要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

  他们没有沿用传统的政府征地补偿标准,而是斥资聘请了国内三家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第三方土地资产评估机构,同时进驻涉及的几个村庄。

  评估过程完全透明。

  评估师们带着专业仪器,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共同见证下,逐块土地进行测量、取样、评估。

  不仅考虑土地的面积、区位,还综合考虑了土壤肥力、水源条件的价值,甚至未来规划用途带来的潜在增值。

  “老张家那块坡地,别看现在种啥都半死不活,但评估报告说了,它下面土质适合做建筑地基,而且离规划的商业区近,评估价愣是比旁边水田还高出一截!”

  村里大喇叭广播着评估初步结果,引来阵阵议论。

  “李婶家院角那棵老梨树,专家说树龄超过八十年,有生态和文化价值,单独评估补偿了五千块!”

  这种细致到一棵树的评估方式,让村民们大开眼界,彻底信服。

  传说中的那种粗暴的对抗没有出现。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而不是被一刀切地“打发”。

  同时,耕地的补偿方案也极具诱惑力:

  一是一次性现金补偿,金额远高于村民预期;

  二是“现金 未来土地收益分红”模式,村民可以自愿将部分或全部补偿款折算成项目公司的股份,享受未来整个新区开发带来的长期收益。

  结果出乎意料,超过八成的村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钱揣兜里是死的,换成股份,年年有分红,咱也算是新区的‘股东’了!子孙后代都有份!”

  这种选择,不仅解决了眼前的补偿问题,更将村民的利益与新区的发展深度绑定,真正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潜在的矛盾被化解于无形,和和气气的,比什么都好。

  补偿款迅速到位,土地完成清算。

  几乎在一夜之间,宁县的土地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变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超级工地。

  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支顶级工程队伍,如同接受检阅的军团,浩浩荡荡开赴各自标段。

  中建、中铁、中交…这些国字头的基建巨头们,带来了最先进的设备和最精干的管理团队。

  巨大的打桩机发出沉闷有力的轰鸣,如同巨人的心跳,宣告着建设的开始。

  数以百计的塔吊如同钢铁森林般拔地而起,长臂在空中缓缓转动,勾勒出未来城市的天际线。

  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混凝土搅拌车…各种重型机械的咆哮声交织成一首雄浑激昂的建设交响乐,昼夜不息。

  工地上灯火通明,夜如白昼。

  工人们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

  巨大的探照灯将工地照得雪亮,人影穿梭,车辆如织,汗水与尘土飞扬,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近乎狂热的干劲。

  “宁县速度”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省市媒体的头版头条。

  一夜之间,代青山和科技公司就拥有了几万亩可耕地。

  湖底村的青山农业公司的总部及研发中心——“青山农业科技大厦”建设也在进行着。

  代青山几乎吃住在工地,亲自盯着每一道工序。

  林夜也时常过来,他对这栋大厦的要求极高:

  “这不仅是办公楼,更是我们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要绿色、智能、有前瞻性。”

  大厦采用最新的钢结构与玻璃幕墙技术,设计现代而流畅,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绿色种子。

  节能环保技术、智能楼宇控制系统、垂直绿化景观……诸多前沿理念被融入其中。

  施工进度快得惊人。

  地基、主体结构、幕墙安装…几乎每一个节点都在刷新着当地的记录。

  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青山农业科技大厦迎来了主体结构封顶的时刻。

  大厦顶端,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

  一面巨大的红色旗帜被吊装至最高点,迎风猎猎作响。

  现场,代青山、林夜、代青兰以及众多建设者和村民代表齐聚楼下。

  没有繁琐的仪式,代青山从工人手中接过一把系着红绸的铁锹,神情激动,亲手为封顶处添上了象征性的最后一锹混凝土。

  掌声雷动!

  与此同时,罗家村。

  昔日的田埂阡陌、鸡犬相闻的景象早已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被精心整平后如同巨大画布的土地。

  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一片片崭新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些建筑遵循着统一而现代的设计风格,浅色的外墙,坡屋顶与平屋顶的巧妙结合,明朗的线条勾勒出简洁大气的轮廓。

  它们朝向一致,布局规整,一排排,一栋栋,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远望去,像是一队队等待检阅的士兵,充满了秩序感和现代气息。

  像刚出生的婴儿,一切都是新的。

  与住宅区相辅相成的,是精心规划的配套设施。

  楼宇之间,是大片绿油油的草坪和精心修剪的灌木丛,蜿蜒的步道穿梭其间。

  不远处,一个拥有小型湖泊、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场的社区公园已经初具雏形,成为了未来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新修的柏油马路宽阔而干净,黑白分明的交通标线清晰可见。

  马路两旁,新栽种的香樟、银杏等景观树已然成活,树下是连绵的绿化带,各种颜色的月季、杜鹃等花卉正竞相开放,为这片崭新的天地注入了勃勃生机与缤纷色彩。

  紧接着罗家村的,是木子山村的建设区域,档次也明显提升。

  依着原有的缓坡地势,一栋栋设计各具特色、却和谐统一的独栋别墅错落有致地散布开来,白墙黛瓦,或是融入现代元素的原木色外墙,每一栋都拥有私密的庭院。

  与别墅区相邻的,是同样崭新气派的社区医院、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中小学以及一座色彩明快的幼儿园。

  这些公共建筑造型现代,设施一流,巨大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预示着未来便捷和高品质的生活。

  然而,在这片几乎被彻底重塑的土地上,却有三个角落被刻意地、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那就是林夜、杨立军和代悦三家的小洋楼。

  这三栋静静地伫立在新区的核心地带。

  它们的周围,没有被高楼包围,而是被精心养护的、绿毯般的草坪环绕。

  草坪上,新移栽来的桂花树、玉兰树已然舒展枝叶,与老宅旁原本就有的几棵老树相伴。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三家老宅的前方,一个人工挖掘的湖泊已然碧波荡漾,湖岸用天然石块垒砌,垂柳依依。

  湖边,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休息亭,飞檐翘角,为这片现代化的景观平添了一抹传统的诗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