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逆境壁垒与生存之道-《假面骑士:元素纪元》

  林阵风离去寻找那渺茫的“契机”,将沉重的担子留给了EhRd的众人。

  总部并未因他的离开而陷入停滞,相反,在严如山、苏小冉的统筹下,在高博士、赵磐、陈淼、李慕青等核心成员各司其职的带领下,整个组织如同精密的仪器,在绝望的压力下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存进化。

  赵磐成为了防御体系建设的绝对核心。

  失去了直接调动大地之力的能力,他作为建筑与防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反而更加凸显。

  他不再追求构建无法被攻破的“绝对壁垒”——那在纠正者面前已被证明是徒劳的——

  而是转向设计多层次、高冗余、具备快速修复和功能替代能力的复合防御系统。

  他亲自勘察总部及各个重要分基地的地质结构、建筑布局,绘制了详尽的应力分布图和能量通道网络。

  “放弃单一依赖元素能量的护盾。”赵磐在战术规划会议上指着全息结构图,语气不容置疑。

  “我们需要物理屏障、机械结构、备用能源、非元素能量场(如电磁屏蔽、引力偏转实验场)以及最原始的人力警戒相结合。”

  他主导设计了数套方案:

  “千层饼”物理防御: 在核心区域外围,利用现成材料和新铸造的合金(尽可能减少对单一元素特性的依赖),构筑多层交替的装甲带、缓冲层和主动爆破拦截层。

  即便外层被剥夺领域瞬间瓦解,内层也能争取到宝贵的反应时间。

  “蜂巢”结构冗余: 将所有关键设施,如能源核心、指挥中心、生命维持系统,设计成模块化、可独立运作的“蜂巢”单元。

  一旦某个单元被破坏或剥夺功能,相邻单元可以迅速接管其职能,并通过预设的物理通道进行人员转移和物资补给。

  “狡兔三窟”基地网络: 不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利用城市复杂的地下管网、废弃地铁隧道、甚至天然洞穴系统,构建多个隐蔽的、小规模的备用基地。

  这些基地之间通过有线通讯(防止电磁剥夺)和人力信使保持联系,确保即使总部被毁,抵抗力量仍能存续。

  “非对称”迟滞战术: 针对纠正者剥夺领域的范围性,设计大量非接触性的迟滞手段。

  例如,利用高压气体驱动的物理陷阱、预先埋设的化学延迟反应装置、以及由普通人就能操作的、基于机械原理的障碍物,不求伤敌,只求最大限度地延缓纠正者的推进速度,为人员撤离和战术调整创造窗口。

  赵磐的这套思路,将防御的重点从“硬扛”转向了“生存”与“周旋”,虽然充满了无奈,却是在当前实力对比下最现实、最理智的选择。

  在他的指挥下,整个EhRd控制区变成了一座巨大的、不断演化的防御工事,每一个角落都被赋予了战术意义。

  与此同时,陈淼则肩负起了应对内部危机和保障生存底线的重任。

  她的危机处理专员背景和“源初之水”的净化特性,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她首先对所有的生命维持系统进行了彻底的评估和改造。

  “水源是重中之重。”陈淼带着她的团队,检查着总部的地下蓄水层和净化系统。

  “纠正者中有水之存在,必须假设我们可能失去所有自然水源。”

  她主导建立了多套独立的水源获取和净化方案:深度地下水井(物理挖掘,尽可能隔绝地表剥夺影响)、大气水收集装置(依赖物理冷凝)、以及最重要的——

  她尝试利用“源初之水”的本源创造特性,在一个高度封闭、秩序石板力量笼罩的实验区域内,直接从元素层面“凝聚”出纯净的水分子。

  这个过程极其消耗能量和精神力,产量也有限,但这是确保在最极端情况下,核心团队不至于因缺水而崩溃的最后保障。

  同样,她对空气循环、食物储备(推广高能量密度、耐储存的应急口粮和地下无土栽培)、医疗物资等都建立了严格的冗余备份和物理防护标准。

  其次,她强化了内部危机干预机制。

  北美沦陷和大洋洲死寂化的消息无法完全封锁,绝望和恐慌情绪在幸存者中蔓延,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骚乱和自暴自弃的行为。

  陈淼深知,内部的崩溃有时比外部的敌人更致命。

  她整合了“微光”中心理疏导能力的成员,成立了危机干预小组,及时疏导民众情绪,严厉打击散布绝望言论和破坏秩序的行为。

  她本人也时常出现在幸存者中间,用“源初之水”那安抚人心的力量,温和地平息躁动,重新点燃希望。

  她的存在,如同一道沉稳的堤坝,抵御着绝望洪流的冲击。

  “我们不能指望阵风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 陈淼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所有人说,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在他找到办法之前,我们必须靠自己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就是对纠正者最好的反击。”

  赵磐铸就了物理的壁垒,陈淼则维系着人心与生存的底线。

  EhRd在这双重努力下,如同暴风雨中紧紧抓住岩缝的藤蔓,顽强地坚持着,等待着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