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厥论篇-《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亲爱的伙伴们,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厥论篇》,这是《黄帝内经》中极具价值的一篇经典文献。厥,指的是人体气机逆乱,这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涉及气血运行的不畅与紊乱。本文将详细解析寒厥和热厥的病因、症状,以及六经之厥的症状和治愈原则。在《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有一段精彩的对话。黄帝问道:“厥病有寒有热,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道:“阳气向下部衰竭,就是寒厥;阴气向下部衰竭,就是热厥。” 这段对话揭示了厥病的核心病机,即阴阳二气的失衡与衰竭。黄帝进一步询问:“热厥之发热,必定先从足下发生,这是为何?” 岐伯详细解释道:“阳气起于脚五趾的外侧,集中于脚下,而聚结于脚心。当阳气旺盛时,脚下的热量会明显上升,因此热厥的患者会首先感觉到足底发热。” 这种现象反映了阳气在人体下肢的聚集与运行特点。黄帝又问:“寒厥之发寒,必定先从五趾发生而上行到膝下,这又是为什么?” 岐伯说:“阴气起于足五趾的里侧,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阴气旺盛时,寒冷之气会从足趾的里侧开始,逐渐上行至膝上。这种寒冷并非外界寒邪侵入,而是体内阳虚导致的阴寒之气。” 这段解释强调了内因在寒厥发病中的关键作用。黄帝接着询问寒厥的形成原因。岐伯答道:“前阴是各筋聚集的地方,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合场所。春夏季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季阴气盛而阳气衰。患寒厥症的人,往往身体壮实,但在秋冬季节,若过度操劳或房事不加节制,会导致在下的阴气向上浮,与阳气相争,从而使阳气不能内藏,精气泄漏,邪气便得以上逆。寒邪之气因在体内而生,阳气逐渐衰退,不能渗透营运于经络之中,于是,阳气一天天受损,只留阴气存在,所以手足就会发冷。” 这段论述不仅揭示了寒厥的病理机制,还指出了生活起居对健康的影响。黄帝再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道:“酒入胃里,会使络脉中充满血液,而经脉里却空虚。脾是主导为胃输送津液的,若阴气虚,阳气则乘虚而入,阳气抢入则胃气失和,胃气失和则水谷所产生的精气相应衰减,精气一旦衰减,就不能正常营养四肢。这种病人,通常多次醉酒,且在饱食后行房,导致气聚于脾中而得不到宣泄发散,食酒之气与食谷之气相遇互动,纠集成热,从内部生起,导致全身发热。由于内热,小便成赤色。酒性气盛而运行剽悍,肾气有所衰减,而阳气独胜,所以手足就发热。” 这段描述详细解析了热厥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饮食不节与生活习惯对厥病的影响。黄帝接着说:“厥病有的使人腹胀,有的使人突然不省人事,或者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认识人,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阴气盛于上,那么下部就虚;下部虚,则腹部就容易胀满。阳气盛于上,那么下部的阴气也会向上行;而邪气是逆向上行的,上逆阳气就会紊乱,阳气一乱,就会使人突然昏厥而不省人事了。” 这段对话揭示了厥病复杂多样的症状表现及其背后的病理机制。黄帝说:“好!我想要听听六经厥病的病症。” 岐伯说:“太阳经厥的症状,就是面部肿胀,头觉得沉重,足不能行,眼花容易跌倒;阳明经厥的症状,就是发疯发癫,乱跑乱叫,腹胀满而不能躺卧,面红耳赤发热,往往出现幻觉,而且胡言乱语;少阳经厥的症状,就是人突然耳聋,脸颊肿胀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可以行动;太阴经厥的症状,就是令人肚腹胀满,大便艰涩不爽利,不想吃饭,吃了就呕吐,不能睡得安稳;少阴经厥的症状,就是人舌干,小便色赤,腹满心痛;厥阴经厥的症状,就是人的小腹肿痛,而且腹胀,大便小便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