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五脏六腑之肺-《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呢,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身体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肺。

  肺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哦。中医认为,肺的最关键功能就是主气和司呼吸。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肺负责管理我们身体里的气,并且控制着呼吸这个重要的生理过程。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这个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气当然是从我们口鼻的呼吸中获得啦。但其实呀,中医可不这么看哦。中医认为,“人受气于谷”,也就是说,人体中的气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们所吃的食物呢!具体来说,是从我们的中焦脾胃中产生的。中焦脾胃会把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精华转化为气。

  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那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进入胃里后,其中的精华部分就会被输送到肺里。然后呢,肺再把这些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转输到我们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样一来,我们全身上下就都充满了力气,可以正常地活动啦。

  《黄帝内经》中提到“肺司呼吸”,这意味着肺在人体中承担着呼吸的重要职责。我们现在的政府机关里设有司长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管理某个特定的部门。与此类似,肺的一个关键功能就是主管呼吸。

  呼吸过程是通过胸膈上下的运动来实现气机的升降。中医特别注重如何调理全身的气机,因为气机的顺畅与否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药王殿里,医圣孙思邈的塑像常常被描绘成坐在老虎身上,手中擒着一条龙,这一形象被称为“降龙伏虎”。那么,这个形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在人体的气机运行中,最难掌控的就是主条达的肝和主肃降的肺。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这一升一降之间的掌控与平衡在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能够巧妙地调节肝和肺的功能,让它们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互配合,就如同降伏了龙和虎一般,这就是所谓的“降龙伏虎”。对于医家来说,能否通过调整肝肺二脏来实现全身气机的顺畅运转,是衡量其医术高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传统养生学对调理呼吸极为重视,认为通过调理呼吸来练功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为何要如此强调调理呼吸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借助胸膈的上下运动来积聚精气、累积元气,从而实现阴阳相交的目标。

  此外,肺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被称为“治节出焉”。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世间既有天下大乱的局面,也有天下大治的景象,而“治”与“乱”恰好是一对反义词。在这里,“治”所代表的含义是安定、稳定以及正常。

  至于“节”这个字,其所代表的含义正是节气。比如说,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节气交替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骨节处疼痛难忍,又或者是皮肤湿疹容易在关节部位滋生。实际上,这种病症与节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这是因为人体内部的气与季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体的气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就如同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所以说,“治节出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肺气能够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那么人体内部的正常治理和调节工作都可以依靠肺的肃降功能来顺利地完成。然而,一旦肺出现了疾病,那么这种正常的治理和调节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肺经起始于中府穴和云门穴,然后沿着手臂内侧的最上缘延伸,最终到达大拇指的内侧。通常情况下,当肺经出现问题时,身体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病症:

  首先,手臂可能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沿着肺经的走向出现,从肩部一直延伸到手臂。

  其次,手掌心可能会出现灼热感,这是因为肺经的气血不畅,导致手掌心的气血瘀滞,从而产生灼热的感觉。

  此外,肩背部也可能会感到疼痛,这与肺经的循行路线有关,当肺经出现问题时,肩背部的气血运行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疼痛。

  对于肺气虚的人来说,还有一个明显的症状,中医称之为“小便数而欠”。这里的“数”指的是频繁地去小便,而“欠”则表示每次尿量都很少。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在开会时,经常会看到有些人频繁地往外跑,去厕所小便,但每次尿量都很少,这就是典型的肺气虚的表现。

  治疗这种病症,应该从肺经入手,通过调理肺经的气血,改善肺气虚的状况,从而缓解相关的症状。同时,肺气虚还可能导致尿色发生变化,因为在肺主肃降的过程中,营养物质会发生一些变化,进而影响尿液的颜色。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一些常见的肺病。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咳嗽及其治疗方法。

  在众多的肺病中,咳嗽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然而,现代人往往存在一个误区,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出现咳嗽症状,就一定是肺部出了问题,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往往只从肺部入手。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也就是说,五脏六腑中的任何一个器官都有可能成为引发咳嗽的原因。这意味着,咳嗽并不一定仅仅是肺部的问题,其他脏腑的异常也可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在中医诊断中,有一种专门的方法叫做闻诊,即通过倾听患者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根源所在。例如,如果咳嗽声音洪亮,伴有气喘,那么很可能是肺咳;但如果咳嗽声音微弱,时断时续,那么就有可能是大肠咳或者肾咳。

  咳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通常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部节气的变化,或者是邪气的侵袭所引起的。外感咳嗽的患者除了咳嗽之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等症状。

  内伤咳嗽通常病程较长,难以彻底治愈,患者常常会持续不断地咳嗽,身体也会逐渐变得虚弱不堪。

  在刚刚患上内伤咳嗽时,有些人会出现实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气喘吁吁、声音洪亮,这其实是身体尚有一定力气的表现。

  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咳嗽时咳出的是黄色痰液,这意味着体内仍然能够产生火热之邪,虽然病情尚未完全康复,但已经接近治愈的阶段了。

  当咳嗽的声音逐渐变小,并且咳出的痰液变为青色时,这表明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

  而一旦咳嗽时咳出的是白色痰液,那就需要格外警惕了,因为白色痰液相当于“命痰”,它的出现意味着身体已经开始消耗体内的精华物质,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信号。

  总的来说,内伤咳嗽大多属于虚证,是由于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所导致的。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