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徐易辰的抉择-《系统制造商:卷哭整个修真界》

  悬崖边的冷风吹了许久,直到落日将云海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徐易辰才缓缓抬起头,眼中最初的迷茫和震荡逐渐被一种沉静的光芒所取代。

  师尊说的话,如暮鼓晨钟,敲醒了他因初步成功而生出的些许浮躁。

  他深刻认同“根基”的重要性。

  无论前世今生,任何缺乏坚实基础的技巧或捷径,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或许能耀眼一时,终难逃倾覆之局。

  炼器之道,博大精深,自己对传统器纹的理解、对灵力本质的认知、对材料特性的掌握,都还停留在相当粗浅的层次。

  若一味沉迷于“系统”取巧,确实无异于舍本逐末,自毁前程。

  然而,他内心深处也并不完全认同师尊将“系统”全然归为“术”与“外道”。

  在他眼中,这并非仅仅是奇技淫巧。

  那枚为刘小桓打造的玉简,其核心并非那丝佛门禅意,那只不过是催化剂罢了。

  真正的精髓在于其背后那套基于对人性弱点,畏难、焦躁、渴望即时反馈等情绪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修炼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引导的设计哲学。

  这更像是一种全新的“道”的雏形,一种超越了单纯灌输知识、转而注重“用户体验”和“过程优化”的、更高效、更具普适性的传承辅助方式!

  它并非要取代传统的苦修和感悟,而是试图为修行者,尤其是对低阶修士,扫除一些非必要的心障和低效,让他们能更顺畅地踏上正道,将更多精力集中于真正的核心感悟上。

  只是这条路,前所未有,无人走过,自然也难以被当下主流所理解和接纳。

  它的力量显而易见,但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也正如师尊所警示的那般巨大。

  思虑再三,徐易辰心中有了决断。

  他决定暂时收敛锋芒,将主要精力、至少是明面上的精力,全部放回对传统炼器术的深度学习与夯实基础上。

  他要比以往更加刻苦地钻研墨长老传授的器纹精要,更加勤奋地练习各种基础炼器手法,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与融合之道。

  唯有将自身根基打牢固到无比雄厚的地步,未来才有资格去承载和验证那些超前的想法。

  同时,他绝不会放弃“系统”之路。

  这是他与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同,也是他可能真正立足、甚至超越的凭仗。

  但他会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转入“地下”,只在绝对安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极少数地进行。

  他的研究重点也将进行调整:

  其一,不再是追求系统的应用和效果,而是更侧重于基础原理的探索和优化。

  深入研究那枚黑玉简上的古老器纹,尝试理解其与舍利子产生共鸣的深层原因,探寻其与现有器纹体系的融合可能。

  其二,开始有意识地研究“伪装”与“隐藏”的技术。

  试试看如何将“系统”中那些特殊的、尤其是涉及情绪引导和能量频率调控的器纹,巧妙地伪装成常见的“聚灵”、“凝神”、“坚固”等传统器纹变体?

  探索如何将其融入正常的法器结构之中,使其看起来就像是一次成功的、略有创新的优化,而非离经叛道的造物?

  其三,严格控制产出。

  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再轻易为外人制作定制化的“系统”。即便将来不得已而为之,也务必在效果上进行“降级”和“模糊化”处理,让其看起来更像是运气好或者基础扎实的产物,而非某种颠覆性的技术。

  想通了这些,徐易辰感觉心中的重压减轻了不少,方向也清晰起来。他对着即将沉入云海的落日长长吐出一口气,转身走下悬崖,步伐沉稳而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徐易辰仿佛变回了那个最初拜入百炼宗的、低调而勤奋的记名弟子。

  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泡在了地火房和藏经阁。

  对于墨长老传授的每一个基础器纹,他都反复练习,力求理解其最深层的能量流转原理,而非死记硬背。

  对于每一种常见材料,他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提炼、融合、性质测试,记录下详尽的数据。

  他请教墨长老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基础而深入,往往直指某个传统器纹结构中看似理所当然、却无人深究的细节。

  同时墨长老也将他的变化看在眼里,虽然偶尔还是会用那双看透世事般的眼睛瞥他一下,但多数时候,只是淡淡指点一二,并未再多说什么,似乎对他的“回归”乐见其成。

  而在无人之时,在小屋设下禁制之后,徐易辰的“另一项工作”才悄然开始。

  他铺开纸张,上面不再是完整的设计图,而是无数零散的、看起来如同传统器纹研究笔记的片段。

  他在尝试将“安神模块”中那几道核心的频率发生器纹,拆解、变形,试图将其伪装成一种复杂的“聚灵纹”的冗余结构,或是某种“加固纹”的奇异变体。

  他日复一日的反复推演,计算着能量流经这些伪装节点时的细微变化,确保其主体功能仍是传统的,只有在那极其特殊的组合方式和能量激发条件下,才会显露出那隐藏的安神特性。

  这个过程比重新设计还要困难数十倍。

  就像是要将一台精密仪器的电路,完美隐藏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普通电线之中,还要保证其特殊功能不被干扰。

  这对他的器纹学知识、计算推演能力以及神识微操,都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他进展缓慢,一次次的失败,桌上的废稿堆积如山。

  但他乐此不疲,眼中闪烁着挑战难题的兴奋光芒。

  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他对传统器纹的理解加深一分,对如何“藏巧于拙”的领悟更进一层。

  他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否成功骗过所有窥探的眼睛,但他知道,这是目前唯一能让他兼得“大道”与“己道”的途径。

  前路漫漫,唯谨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