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万影叠嶂-《终极报复:系统让我做鬼也能升级》

  “自适应频率同调场”的成功研发,如同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提振了守夜人小队的信心。他们首次并非依靠力量的碾压或运气的眷顾,而是凭借智慧与协作,真正意义上“化解”了一个曾让他们吃尽苦头的威胁。这种以柔克刚、顺势而行的哲学,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对李博士组织和城市阴影面了解的加深,他们愈发意识到,许多行动并非力量足够就能达成。无论是侦查、潜入,还是救援后的撤离,常常需要面对无处不在的监控(无论是科技的还是超自然的)、密集的巡逻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视线。

  “我们需要一种更彻底的隐藏方式。”林薇在一次行动复盘会上总结道,那次他们险些被异常部一架搭载了特殊感应器的无人机发现,“‘幽影’的阴影潜行虽然有效,但覆盖范围有限,且对某些能量探测效果不佳。”

  阿短立刻接口:“光学迷彩?能量遮蔽力场?这些技术实现起来倒不是完全没可能,但都需要持续消耗VP,而且面对高阶探测,容易被针对性破解。”他挠着头,显然对现有技术方案的局限性感到不满。

  “杂音”调试着他的收音机,试图捕捉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探测波动:“隐藏…不仅仅是避开‘看见’,还要避开‘感知’…就像一段频率,要消失在背景噪音里…”

  小芬抱着兔子玩偶,小声说:“要是…要是我们能变得像不存在一样…就好了…”

  变得像不存在一样。这句话触动了“幽影”。他一直沉默着,周身阴影微微波动。作为最擅长隐匿的成员,他对“隐藏”的理解远比旁人更深。阴影潜行并非完美,它更像是利用现有光线的缺陷,将自己“贴附”在视觉盲区上移动。一旦盲区消失或被注意,便会暴露。

  “真正的隐形…”“幽影”罕见的主动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并非扭曲光线或吸收能量…那终有痕迹…”

  他的阴影在空气中缓缓勾勒出一些难以理解的图案:“是成为‘盲点’本身。是让所有投向你的‘视线’…无论是目光、能量扫描还是心灵感应…都自然而然地‘滑开’,无法聚焦,如同…水滴无法停留在极度光滑的荷叶上。”

  这个比喻让所有人陷入沉思。成为盲点?让视线滑开?这听起来比制造一个能量护盾或扭曲光场要困难得多,也…精妙得多。

  “这需要…极其精准地操控自身能量场,与周围环境达成一种…动态的、完美的协调?”林薇尝试理解。

  “幽影”的阴影波动了一下,表示认可,但也传递出“极其困难,近乎不可能”的信息。个体魂体的能量场再精妙控制,也难以模拟出那种让万物视线“滑开”的绝对“光滑”。

  就在思路陷入僵局时,林薇的目光再次落在那面“内观”镜上,一个更加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诞生了。

  “一个人做不到…”“她缓缓说道,眼中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但如果…不是一个人呢?”

  “不是一个人?”阿短没明白。

  “记得‘经纬涅盘’吗?记得我们如何理解次声波的吗?”林薇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知,叠加在一起,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

  她看向“幽影”:“‘幽影’能感知并融入阴影,这是‘影’的视角。” 她看向“杂音”:“‘杂音’能分辨万物的‘频率’,包括‘注意’与‘忽视’的频率,这是‘声’的视角。” 她看向小芬:“小芬能感知情绪和‘存在感’的强弱,这是‘心’的视角。” 她看向阿短:“阿短你能用技术量化、稳定和放大这些效应,这是‘技’的视角。” 她最后看向自己和小明:“我和小明能提供纯净的能量支撑与调和,这是‘源’的视角。”

  “如果我们不是试图制造一个统一的‘隐形力场’,而是…”林薇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核心构想,“而是让我们所有人的能量场,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叠加、交织,共同模拟出一个…覆盖团队的、不断动态变化的‘万影叠嶂’呢?”

  “让‘幽影’提供阴影的‘底衬’和流动路径。” “让‘杂音’调整我们整体能量场的‘频率’,使其无限接近于环境中‘被忽视’的背景杂波。” “让小芬实时感知外部‘注意力’的强弱和方向,指引我们调整。” “让阿短设计一个协调核心,确保我们五…六份能量场的叠加不会冲突,而是形成一种动态的、‘光滑’的和谐。” “我和小明负责维持这种和谐状态的稳定。”

  “这个‘隐形空间’内部,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我们所有人协调后的、‘无害’、‘无特征’的能量流转。任何外部探测触及它,都会像手指划过最光滑的曲面,找不到任何着力点,只能自然而然地滑向别处,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滑开’了!”

  这个构想超越了技术,近乎于艺术,乃至…道术。

  所有人都被这个宏大的、需要极致默契与精妙控制的想法震撼了。这远比制造一个同调场困难百倍!它要求每个成员不仅完美控制自身能量,还要能实时感知并响应其他所有人的状态变化,达成一种近乎灵魂共舞般的协调。

  但没有人退缩。眼中反而燃起了挑战的火焰。

  实践过程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初期失败得惨不忍睹。

  能量叠加不是相互冲突引发剧烈波动,就是相互抵消变得稀薄反而更显眼。 “杂音”调整的频率时而有效,时而反而吸引来不必要的注意。 小芬对“注意力”的感知模糊不清,难以提供精准指引。 阿短的协调核心算法复杂到让他自己都头昏眼花,频频出错。 林薇和小明疲于奔命地调和各种冲突。

  他们就像一群笨拙的乐手,各自技艺生疏,却试图演奏一首需要完美配合的交响乐,结果只能是制造出刺耳的噪音。

  挫败感一次次袭来。VP再次飞速消耗。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夜晚。一次特别失败的尝试后,团队能量几乎失控,据点内乱流四溢。大家都精疲力尽,索性放弃了控制,任由那混乱而粗糙叠加的能量场如同一个半透明的、扭曲的肥皂泡,将他们包裹在内。

  就在这放弃控制的瞬间,某种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不再刻意“维持”,那混乱的能量场反而达到了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的“平衡”。各种能量特性——阴影的晦暗、杂波的无序、情绪的细微波动、技术的规整、源能的纯净——并非融合,而是如同无数片形状各异的、不断旋转的深色玻璃,偶然地在某个瞬间,叠加出了一个极其短暂的、近乎“绝对光滑”的微小区域!

  虽然只是一瞬,虽然范围极小,但在那一刻,所有成员都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失重感”,仿佛自身的存在被暂时从世界中“擦除”了一小块!

  “就是那个感觉!”小芬第一个叫起来,她对其中的“存在感”变化最敏感。 “幽影”的阴影剧烈波动:“…盲点!刚刚产生了盲点!” “杂音”的收音机捕捉到了那瞬间频率的奇特“平滑”。 阿短猛地跳起来,疯狂记录着刚才能量失控时的各种参数:“我明白了!不需要绝对控制!需要的是…引导!引导它们达到那种动态的混沌平衡!”

  他们找到了钥匙!不是强求完美控制,而是引导能量进入一种特定的、看似混乱实则内蕴规律的“动态叠加态”!

  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彻底转变。从追求精确控制,转向研究如何“引导”和“维持”那种奇特的混沌平衡。

  他们借鉴了“自适应频率同调场”的部分理念,但更加复杂。阿短设计的新协调核心不再试图强行规定每条能量流,而是像一个大漩涡的中心,只提供基本的旋转方向和吸引力,允许内部的能量在一定规则下自由“流淌”、“碰撞”、“叠加”。

  “幽影”学习如何让阴影更“流动”,更善于与其他能量结合。 “杂音”学习调制一种能让整体能量场保持“低关注度”的基底频率。 小芬努力提升对“注意力”流向的感知精度。 林薇和小明则专注于维持那个“能量漩涡”的整体稳定,防止其崩溃或失控。

  无数次练习,无数次调整。他们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极其复杂的集体冥想。

  终于,在一个黎明前夕,他们再次尝试。

  没有强求,没有紧张。五…六股能量如同各有特性的溪流,自然而然地汇入阿短架构的那个无形“漩涡”之中。

  旋转,交织,叠加…

  这一次,没有刺目的光芒,没有剧烈的波动。他们周围的空气仿佛只是微微扭曲了一下,如同夏日远方的热浪,随即恢复正常。

  但据点角落里的一个低级警戒符箓(阿短用来测试的)上的光芒,原本清晰地映照着他们,此刻却仿佛失去了焦点,变得涣散、模糊,最终彻底忽略了这个方向,转而扫描他处。

  他们低头看向自己,身体似乎没有任何变化,但又仿佛笼罩在一层极其稀薄的、不断流动的暗影与微光之中,存在感变得异常稀薄。

  林薇尝试向外走了一步。她的动作没有引起任何能量涟漪,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

  成功了。

  他们共同制造了一个无形的、动态的“隐形空间”。并非视觉上的消失,而是存在感知上的“模糊”与“滑移”。任何投向这里的注意力,都会自然而然地被那不断变化、无比“光滑”的能量叠加态引导开,无法停留。

  【叮!团队成功协作研发高级隐匿技术:“万影叠嶂”。】 【技术评价:巧夺天工。融合多重认知维度,实现动态存在感遮蔽。极高明而道中庸。】 【奖励:团队VP 8000,特殊材料“虚空绒”x5,“协同共鸣”永久状态(团队协作时能量消耗减少5%)。】 【系统提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恭喜你们,触及了“无”的妙用。】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一种近乎咏叹的调子。那出自《道德经》的语句,完美诠释了他们此刻的状态。

  守夜人小队立于据点之中,仿佛立于万千光影交织的盲点中心。

  他们并未消失,却已隐于万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