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春节刚过,四九城的天似乎比往年都要冷上几分。
这种冷,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寒风刺骨,更是一种从人心底里泛上来的凉意。
粮站门口,天还没亮,就已经早早排起了长龙。
穿着破旧棉袄的大爷大妈们,揣着粮本,一个个缩着脖子,袖手跺脚,呼出的白气瞬间就被凛冽的北风吹散。
“听说了吗?下个季度的细粮定量又要减了,每个人头再扣两斤。”
“还要减?节前不是刚减过吗?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了!”
“嘘!小点声!没看见那是谁吗?那是街道办的人!说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勒紧裤腰带搞建设……”
“唉……建设是好事,可这也得让人吃饱饭啊。我家那口子在厂里抡大锤,一天没两斤棒子面根本顶不住,现在这……”
人群中的窃窃私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58年那一纸关于统购统销力度加强以及公共食堂推广的通知,此时终于显现出了它滞后的威力。
市面上的粮食,肉眼可见地少了。
鸽子市里的粮价,更是一天一个价,跟坐了窜天猴似的往上涨。
轧钢厂,后勤主任办公室。
平日里总是红光满面、梳着大背头的李怀德,此刻也是满脸愁容,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
“老李,粮食局那边……还是咬死了不松口?”
杨厂长坐在沙发上,眉头紧锁,手里捧着的茶杯都凉了也没喝一口。
“别提了。”李怀德烦躁地把烟头按灭,“我这几天张罗了好几回请客吃饭,好话说尽,甚至暗示想办法给他们弄点锅碗瓢盆家伙事儿,人家就是不接茬。”
“人家那个王局长跟我透了底,不是不想帮,是真没余粮了。京津沪几千家单位都要优先保供,周边的公社都快被掏空了。”
聂书记坐在一旁,脸色沉重:“咱们厂是重点工业单位,上上下下一万多张嘴,要是断了顿,那可是要出政治事故的!采购科那些派出去的采购员呢?有什么收获?”
提到这个,李怀德更是一脸苦涩:
“别提了,我一早给三科扩了编,哪怕是临时工,只要能弄来粮食都行。”
“结果实在不尽人意?那一帮人跑遍了周边的怀柔、密云,甚至是河北那边的村子。
老乡们自己都不够吃,稍微有点余粮的,也都被公社给收走了。
咱们的人拿着钱和票,愣是买不着东西!跑了一圈,也就收上来几百斤杂粮、菌子,这点东西,塞牙缝都不够啊?”
几位领导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无奈。
这一刻,他们不由得想起了早先方源刚入职采购科时的一系列部署。
当时觉得是年轻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现在看来……那是人家高瞻远瞩,早有预料啊!
可惜,为时已晚。
……
相比于厂里其他科室的人心惶惶,采购科这边的气氛虽然也有些紧张,但还算稳得住。
没办法,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方源上任之初,那一波近乎疯狂的“囤积”,此刻成了整个科室的救命稻草。
虽然大部分物资为了顾全大局,都平价补贴给了全厂一线工人,但方源还是利用职权,加上跟厂领导提前达成的默契,在这个小圈子里留了一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这就是公家部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采购科的干事们,虽然家里也紧巴巴的,但好歹隔三差五能从科里的小仓库匀出点棒子面或者红薯干,补足了被削减的定量。
比起其他科室那些饿得脸发青的同事,那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
为此,其他科室没少眼红,甚至还有人跑到领导办公室告状。
可结果呢?
整个厂办办公楼里的领导干部如今都受着人家采购科的恩惠,勉强不饿肚子,这状告上去,自然是泥牛入海,听不见回音。
“方科长,几位领导请您去一趟小会议室。”
厂办吕秘书敲开了方源的门,态度比以往更加恭敬,甚至带了几分讨好。
方源点点头,似乎早有预料。
来到会议室,轧钢厂的四巨头——聂书记、杨厂长、刘副厂长、李怀德,一个不落,都在。
没有了往日的官腔和架子,几位领导看着方源的眼神,都带着几分期待和……不好意思。
“方源同志啊,”聂书记率先开了口,语气温和得不像话,“厂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工人们肚子里没油水,干活都没劲儿,这生产任务……难啊。”
“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想问问……你岳父,娄振华同志那边,能不能……”
杨厂长接过话茬,有些难以启齿:“能不能请他在香江那边,想想办法?筹措一批粮食运过来?”
“当然了,”李怀德赶紧补充道,“我们也知道这很为难。咱们厂现在拿不出外汇,只能用人民币结算。这……确实是有点让娄同志吃亏。”
这何止是吃亏?
这是明摆着让娄振华贴钱、贴人情、还得担风险。
要是换个人,早就甩脸子了。
但方源只是沉吟了片刻,便点了点头,没有拒绝。
毕竟娄振华是他国内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此举确实能够提高他在高层领导心目中的分量。
“各位领导的难处,我理解。工人们吃不饱,确实是大问题。”
方源神色平静,并没有借机拿捏或者嘲讽,那显得太小家子气。
“我会立刻给香江那边发电报,让我岳父尽量筹措。粮食肯定能弄到,但数量多少,我就不敢打包票了。”
“还有一点,”方源看了一眼李怀德,“运输是个大问题。从香江到四九城,这一路上的关卡、车皮,还得厂里自己想办法协调。”
“这个没问题!”李怀德大喜过望,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有货,车皮的事儿我就是睡在铁道部大门口,也要给它批下来!”
几位领导看着方源,眼神中满是赞许和感激。
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有能力,更有大局观。
经此一事,方源在轧钢厂乃至冶金部高层心目中的分量,无疑又重了几分。
这种冷,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寒风刺骨,更是一种从人心底里泛上来的凉意。
粮站门口,天还没亮,就已经早早排起了长龙。
穿着破旧棉袄的大爷大妈们,揣着粮本,一个个缩着脖子,袖手跺脚,呼出的白气瞬间就被凛冽的北风吹散。
“听说了吗?下个季度的细粮定量又要减了,每个人头再扣两斤。”
“还要减?节前不是刚减过吗?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了!”
“嘘!小点声!没看见那是谁吗?那是街道办的人!说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勒紧裤腰带搞建设……”
“唉……建设是好事,可这也得让人吃饱饭啊。我家那口子在厂里抡大锤,一天没两斤棒子面根本顶不住,现在这……”
人群中的窃窃私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58年那一纸关于统购统销力度加强以及公共食堂推广的通知,此时终于显现出了它滞后的威力。
市面上的粮食,肉眼可见地少了。
鸽子市里的粮价,更是一天一个价,跟坐了窜天猴似的往上涨。
轧钢厂,后勤主任办公室。
平日里总是红光满面、梳着大背头的李怀德,此刻也是满脸愁容,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
“老李,粮食局那边……还是咬死了不松口?”
杨厂长坐在沙发上,眉头紧锁,手里捧着的茶杯都凉了也没喝一口。
“别提了。”李怀德烦躁地把烟头按灭,“我这几天张罗了好几回请客吃饭,好话说尽,甚至暗示想办法给他们弄点锅碗瓢盆家伙事儿,人家就是不接茬。”
“人家那个王局长跟我透了底,不是不想帮,是真没余粮了。京津沪几千家单位都要优先保供,周边的公社都快被掏空了。”
聂书记坐在一旁,脸色沉重:“咱们厂是重点工业单位,上上下下一万多张嘴,要是断了顿,那可是要出政治事故的!采购科那些派出去的采购员呢?有什么收获?”
提到这个,李怀德更是一脸苦涩:
“别提了,我一早给三科扩了编,哪怕是临时工,只要能弄来粮食都行。”
“结果实在不尽人意?那一帮人跑遍了周边的怀柔、密云,甚至是河北那边的村子。
老乡们自己都不够吃,稍微有点余粮的,也都被公社给收走了。
咱们的人拿着钱和票,愣是买不着东西!跑了一圈,也就收上来几百斤杂粮、菌子,这点东西,塞牙缝都不够啊?”
几位领导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无奈。
这一刻,他们不由得想起了早先方源刚入职采购科时的一系列部署。
当时觉得是年轻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现在看来……那是人家高瞻远瞩,早有预料啊!
可惜,为时已晚。
……
相比于厂里其他科室的人心惶惶,采购科这边的气氛虽然也有些紧张,但还算稳得住。
没办法,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方源上任之初,那一波近乎疯狂的“囤积”,此刻成了整个科室的救命稻草。
虽然大部分物资为了顾全大局,都平价补贴给了全厂一线工人,但方源还是利用职权,加上跟厂领导提前达成的默契,在这个小圈子里留了一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这就是公家部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采购科的干事们,虽然家里也紧巴巴的,但好歹隔三差五能从科里的小仓库匀出点棒子面或者红薯干,补足了被削减的定量。
比起其他科室那些饿得脸发青的同事,那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
为此,其他科室没少眼红,甚至还有人跑到领导办公室告状。
可结果呢?
整个厂办办公楼里的领导干部如今都受着人家采购科的恩惠,勉强不饿肚子,这状告上去,自然是泥牛入海,听不见回音。
“方科长,几位领导请您去一趟小会议室。”
厂办吕秘书敲开了方源的门,态度比以往更加恭敬,甚至带了几分讨好。
方源点点头,似乎早有预料。
来到会议室,轧钢厂的四巨头——聂书记、杨厂长、刘副厂长、李怀德,一个不落,都在。
没有了往日的官腔和架子,几位领导看着方源的眼神,都带着几分期待和……不好意思。
“方源同志啊,”聂书记率先开了口,语气温和得不像话,“厂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工人们肚子里没油水,干活都没劲儿,这生产任务……难啊。”
“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想问问……你岳父,娄振华同志那边,能不能……”
杨厂长接过话茬,有些难以启齿:“能不能请他在香江那边,想想办法?筹措一批粮食运过来?”
“当然了,”李怀德赶紧补充道,“我们也知道这很为难。咱们厂现在拿不出外汇,只能用人民币结算。这……确实是有点让娄同志吃亏。”
这何止是吃亏?
这是明摆着让娄振华贴钱、贴人情、还得担风险。
要是换个人,早就甩脸子了。
但方源只是沉吟了片刻,便点了点头,没有拒绝。
毕竟娄振华是他国内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此举确实能够提高他在高层领导心目中的分量。
“各位领导的难处,我理解。工人们吃不饱,确实是大问题。”
方源神色平静,并没有借机拿捏或者嘲讽,那显得太小家子气。
“我会立刻给香江那边发电报,让我岳父尽量筹措。粮食肯定能弄到,但数量多少,我就不敢打包票了。”
“还有一点,”方源看了一眼李怀德,“运输是个大问题。从香江到四九城,这一路上的关卡、车皮,还得厂里自己想办法协调。”
“这个没问题!”李怀德大喜过望,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有货,车皮的事儿我就是睡在铁道部大门口,也要给它批下来!”
几位领导看着方源,眼神中满是赞许和感激。
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有能力,更有大局观。
经此一事,方源在轧钢厂乃至冶金部高层心目中的分量,无疑又重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