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荆襄归治-《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

  建安二十六年春末,随着江陵的陷落、刘备残部遁入西川,以及周瑜病逝导致江东陷入战略混乱,持续数年的荆州争夺战,终于尘埃落定。广袤富饶的荆襄大地,尽数纳入汉国公刘衍的版图。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更标志着天下三分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刘衍已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主导权。

  戡平余烬,抚定疮痍

  刘衍并未因大胜而急于进军,他深知“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的道理。攻克江陵后,他立刻将重心转向荆州的安抚与重建。

  1. 肃清残敌:派遣张辽、徐晃等将领,分兵扫荡荆州南部零陵、桂阳、武陵等郡。这些地区原本兵力空虚,在汉军兵威之下,大多传檄而定,少数负隅顽抗者也被迅速剿灭。盘踞在荆南山区的零星匪患,也由地方驻军配合新设的郡守进行清剿,恢复秩序。

  2. 安民止杀:刘衍严令各部,不得扰民,不得滥杀。对于投降的荆州官兵,愿留者择优编入大军,愿去者发放路费遣散。对普通百姓,则宣布免除当年赋税,并开仓放粮,赈济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灾民。此举迅速稳定了动荡的人心。

  3. 厚葬英烈:下令收殓阵亡将士遗骸,无论是刘衍大军还是荆州军,皆予以妥善安葬。对于战死的文丑,刘衍亦感叹其忠勇,命人寻得其尸身,以将军之礼葬之,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荆州旧部的抵触情绪。

  重置州郡,选派良吏

  在军事控制的基础上,刘衍着手进行行政体系的改造,以彻底消化荆州。

  1. 政治中心确立:将荆州刺史治所仍定于江陵,但赋予其南部军事重镇的定位。同时,大力修复在战火中受损严重的襄阳,以其地处南北要冲、城防坚固,定位为控制荆北、威慑荆北的核心据点。

  2. 任用降臣与本土士族:刘衍采纳荀彧、郭嘉、田丰的建议,采取“以荆治荆”的柔化策略。大胆任用了一批愿意归顺且有才能的荆州本土士人,如蒯越、伊籍等,以及部分投降的刘表旧吏,让他们在郡县层级任职,以安抚地方势力。同时,也从北方调派得力干臣,如凉茂等,担任关键职务,确保政令畅通。

  3. 经济复苏:委派擅长经济的国渊负责荆州恢复事宜。组织军民修复水利,发放耕牛种子,鼓励流民返乡耕种。利用荆州水系发达的优势,重新疏通商路,鼓励南北贸易。昔日繁华的荆襄之地,开始逐渐恢复生机。

  军势调整,剑指东南

  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刘衍的军事部署也清晰地指向了下一个目标。

  1. 水师大本营:将甘宁的北府水师主力基地置于江陵与夏口,充分利用此地控扼长江中游的优越位置。日夜操练,建造新舰,目标直指下游的江东。甘宁被正式擢升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扬诸军事,权柄极重。

  2. 陆路威慑:以张辽、徐晃等部屯重兵于襄阳、江夏一线,一面震慑益州刘备,使其不敢妄动;一面虎视江东,与水上力量形成夹击之势。

  3. 西线封锁:命马超加强对汉中方向的压力,牢牢牵制住刘备主力,使其无法东顾。

  天下大势,已趋明朗

  荆州的平定,如同一块巨大的砝码,彻底改变了天下的平衡。

  · 于刘衍: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战略出击阵地、庞大的人口与财富,以及顺流而下直捣江东的绝对主动权。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 于刘备:困守益州一隅,失去了荆州这块跳板和大部分精锐,虽有险塞,但已难有作为,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 于孙权: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和长江中游的屏障,直接暴露在刘衍大军的兵锋之下。内部因周瑜之死而士气低落,恐慌蔓延。

  刘衍在邺城接到荆州全面平定的最终奏报,于大殿之上,面对文武百官,慨然道:“荆州已定,江南已在囊中!传令各方,休整士卒,囤积粮秣。待时机成熟,我等当率领大汉王师,南扫吴会,西平巴蜀,完成一统大业!”

  荆襄的归附,不仅为刘衍提供了统一天下的坚实跳板,更向天下人昭示了独属于刘衍大汉王朝不可逆转的磅礴气运。一个崭新的时代,正伴随着长江的波涛,汹涌而来,对于自己最初再造大汉的愿景快要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