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伟华确定了1997年的战略基调和具体行动方向后,萧远心中那幅关于未来的蓝图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然而,再宏大的蓝图也需要坚实的根基来承载。而衡量一个商业帝国根基是否稳固的最直观标准,便是它的财务报表。就在战略会议结束后的下一周,财务总监吴永平便带着刚刚出炉、还带着油墨清香的1996年度财务报告初稿,敲响了萧远办公室的门。
吴永平年约四十,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是集团高管中最为沉稳、严谨的一位。他早年在一家大型国企担任财务负责人,被萧远高薪挖来后,便一直执掌着远航的财务命脉,以其专业和谨慎深受信赖。
“萧总,这是财务部加班加点赶出来的96年财报初稿,各项主要数据都已经核算完毕,请您过目。”吴永平将那份蓝色的报告轻轻放在萧远面前,语气平和但透着一种完成重要任务后的郑重。
“辛苦了,永平。坐,我们一起看看。”萧远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微微后靠,做出了准备长时间聆听和讨论的姿态。他首先翻开了报告的摘要部分,那里用简洁的表格和图表列出了核心财务数据。
映入眼帘的第一组数字,就让他微微点头。
“截至1996年12月15日,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达到了8.7亿元人民币。”吴永平不用看报告,这些关键数字早已烂熟于心,他语调平稳地开始汇报,“相比去年同期的5.2亿元,增长了67.3%。净资产为5.1亿元,同比增长58.4%。资产负债率保持在41.5%的健康水平,较去年底的45.2%有所优化,说明我们在扩张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债务风险。”
萧远的手指沿着资产构成表的细项下滑。流动资产占比合理,现金及等价物充裕,存货周转天数明显缩短,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健康。这些都是运营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看来,今年大力推行的仓储整合、集中采购和精细化库存管理,效果很显着。”他评论道。
“非常显着,萧总。”吴永平肯定道,随即翻到利润表部分,“今年集团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55%。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净利润达到了2.9亿元,净利润率约为15.7%,不仅绝对值大幅提升,利润率也比去年的14.1%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哦?利润率还提升了?”萧远提起兴趣。在业务快速扩张期,通常会因为投入加大、管理成本增加而导致利润率下滑。能够实现收入和利润率的双增长,无疑说明“管理深化”战略取得了超预期的成功。
“是的。”吴永平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这是他作为财务负责人最乐见的结果,“这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第一,BP机业务虽然竞争激烈,但我们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渠道效率,单台毛利保持稳定,规模效应摊薄了固定成本;第二,贸易业务通过整合物流和采购,成本有效降低;第三,地产板块的第一个项目成功预售,贡献了可观的利润;第四,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您今年主导的内部资源整合和管理提升项目,使得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速远低于收入增速,整体运营费用率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
萧远满意地靠向椅背,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咖啡的微苦与此刻心中的甘甜形成奇妙的混合。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不是盲目追求规模的膨胀,而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固本培元”,这个“本”和“元”,就体现在这些扎实的财务数据上。
“现金流情况呢?”萧远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利润可以通过会计手段调节,但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做不得假。
吴永平显然早有准备,立刻翻到现金流量表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非常充沛,达到3.1亿元,远超净利润。这说明我们的盈利质量很高,大部分利润都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5亿元,主要用于深圳、上海等地的新地块购置、研发中心设备投入以及北京分公司的设立。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入约5000万元,主要是部分项目的银行贷款。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3亿元,非常充裕,为明年的发展和新投资布局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4.3亿的现金!萧远心中一阵踏实。有了这笔庞大的现金储备,无论是对现有业务的进一步投入,还是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乃至为即将启动的互联网领域战略投资,都提供了极大的战略纵深和底气。回想1990年初被骗光积蓄、流落街头的窘迫,再看今日账上趴着的数亿现金,真是恍如隔世。
“各业务板块的表现如何?”萧远开始关注细节。
吴永平有条不紊地汇报:“BP机业务依然是现金牛,营收占比最高,利润稳定。贸易业务受内部整合和外部市场变化影响,营收增速放缓,但利润率提升。地产板块是今年的亮点,虽然营收占比还不高,但利润贡献率已经跃居第二,并且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开发经验和品牌声誉。另外,研发中心的投入比去年增加了80%,全部做了费用化处理,如果资本化处理,账面利润会更高,但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在研发投入上非常坚决,全部当期消化。”
“研发投入是面向未来的投资,必须坚决。”萧远肯定地说,“这部分投入,短期内会影响利润,但长远看,是集团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财务上要全力保障,不要吝啬。”
“明白。”吴永平记下这一点,随即补充道,“还有一个亮点是我们的海外业务雏形。虽然通过香港公司进行的转口贸易和少量股权投资规模还不大,但毛利率很高,而且为我们积累了国际结算和税务规划的经验。吴永平顿了顿,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些许感慨,“萧总,回顾全年,尤其是在年中时,我们内部曾对扩张速度和管理跟不上的问题有过担忧。但从最终财务结果看,您当时果断决策,放慢外部扩张脚步,转而苦练内功,狠抓内部管理和资源整合,无疑是非常英明和及时的。这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反而通过提升效率和效益,为集团带来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这份财报,可以说是‘战略再平衡’和‘管理深化’策略成功的最佳证明。”
萧远听完吴永平全面而细致的汇报,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厚重的财报上。蓝色的封皮仿佛蕴含着过去一年整个集团上下数千名员工奋斗的汗水与智慧。这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数字,它是远航集团这艘大船在1996年这个风浪渐起的商海中,稳健航行的最权威航行日志。
它记录了BP机业务团队在红海中搏杀的坚韧,记录了贸易团队在整合阵痛中的摸索,记录了地产团队从无到有开创局面的艰辛,更记录了所有后勤、管理支持部门为提升效率所付出的努力。
“永平,这份报告做得很好,数据清晰,分析到位。”萧远合上报告,郑重地对吴永平说,“这充分说明我们96年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执行是有效的。这份扎实的业绩,是我们应对未来任何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这片日益繁华的热土。有了这一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了这超过4亿元的现金储备,有了内部初步理顺的管理机制,他对即将到来的1997年,对那些蕴藏着巨大机遇但也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领域,充满了更强的信心。
“通知下去,按照这份初稿的数据,开始准备年终总结会的材料吧。”萧远转过身,对吴永平说,“我们要让全体员工都清楚地知道,他们这一年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怎样辉煌的成果。同时,也要让大家明白,这份‘基石之稳’,是我们走向更遥远未来的起点。”
“好的,萧总,我立刻安排。”吴永平拿起报告,点头应道。他知道,这份优异的成绩单,将为萧远接下来要推动的任何新战略,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吴永平离开后,办公室恢复了安静。萧远坐回座位,意识轻轻触动系统界面,LV30的标识静静闪烁。他并没有动用【行业趋势预测】等功能,只是单纯地看着那代表自身等级的数字。系统的辅助至关重要,但它提供的机遇和预警,最终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企业运营、通过这样一份份扎实的财务报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实力。
基石已稳,远航的新篇章,即将开启。萧远的眼中,闪烁着洞察现在与未来的光芒,那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广阔未来的无限期待。
吴永平年约四十,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是集团高管中最为沉稳、严谨的一位。他早年在一家大型国企担任财务负责人,被萧远高薪挖来后,便一直执掌着远航的财务命脉,以其专业和谨慎深受信赖。
“萧总,这是财务部加班加点赶出来的96年财报初稿,各项主要数据都已经核算完毕,请您过目。”吴永平将那份蓝色的报告轻轻放在萧远面前,语气平和但透着一种完成重要任务后的郑重。
“辛苦了,永平。坐,我们一起看看。”萧远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微微后靠,做出了准备长时间聆听和讨论的姿态。他首先翻开了报告的摘要部分,那里用简洁的表格和图表列出了核心财务数据。
映入眼帘的第一组数字,就让他微微点头。
“截至1996年12月15日,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达到了8.7亿元人民币。”吴永平不用看报告,这些关键数字早已烂熟于心,他语调平稳地开始汇报,“相比去年同期的5.2亿元,增长了67.3%。净资产为5.1亿元,同比增长58.4%。资产负债率保持在41.5%的健康水平,较去年底的45.2%有所优化,说明我们在扩张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债务风险。”
萧远的手指沿着资产构成表的细项下滑。流动资产占比合理,现金及等价物充裕,存货周转天数明显缩短,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健康。这些都是运营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看来,今年大力推行的仓储整合、集中采购和精细化库存管理,效果很显着。”他评论道。
“非常显着,萧总。”吴永平肯定道,随即翻到利润表部分,“今年集团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55%。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净利润达到了2.9亿元,净利润率约为15.7%,不仅绝对值大幅提升,利润率也比去年的14.1%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哦?利润率还提升了?”萧远提起兴趣。在业务快速扩张期,通常会因为投入加大、管理成本增加而导致利润率下滑。能够实现收入和利润率的双增长,无疑说明“管理深化”战略取得了超预期的成功。
“是的。”吴永平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这是他作为财务负责人最乐见的结果,“这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第一,BP机业务虽然竞争激烈,但我们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渠道效率,单台毛利保持稳定,规模效应摊薄了固定成本;第二,贸易业务通过整合物流和采购,成本有效降低;第三,地产板块的第一个项目成功预售,贡献了可观的利润;第四,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您今年主导的内部资源整合和管理提升项目,使得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速远低于收入增速,整体运营费用率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
萧远满意地靠向椅背,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咖啡的微苦与此刻心中的甘甜形成奇妙的混合。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不是盲目追求规模的膨胀,而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固本培元”,这个“本”和“元”,就体现在这些扎实的财务数据上。
“现金流情况呢?”萧远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利润可以通过会计手段调节,但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做不得假。
吴永平显然早有准备,立刻翻到现金流量表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非常充沛,达到3.1亿元,远超净利润。这说明我们的盈利质量很高,大部分利润都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5亿元,主要用于深圳、上海等地的新地块购置、研发中心设备投入以及北京分公司的设立。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入约5000万元,主要是部分项目的银行贷款。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3亿元,非常充裕,为明年的发展和新投资布局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4.3亿的现金!萧远心中一阵踏实。有了这笔庞大的现金储备,无论是对现有业务的进一步投入,还是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乃至为即将启动的互联网领域战略投资,都提供了极大的战略纵深和底气。回想1990年初被骗光积蓄、流落街头的窘迫,再看今日账上趴着的数亿现金,真是恍如隔世。
“各业务板块的表现如何?”萧远开始关注细节。
吴永平有条不紊地汇报:“BP机业务依然是现金牛,营收占比最高,利润稳定。贸易业务受内部整合和外部市场变化影响,营收增速放缓,但利润率提升。地产板块是今年的亮点,虽然营收占比还不高,但利润贡献率已经跃居第二,并且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开发经验和品牌声誉。另外,研发中心的投入比去年增加了80%,全部做了费用化处理,如果资本化处理,账面利润会更高,但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在研发投入上非常坚决,全部当期消化。”
“研发投入是面向未来的投资,必须坚决。”萧远肯定地说,“这部分投入,短期内会影响利润,但长远看,是集团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财务上要全力保障,不要吝啬。”
“明白。”吴永平记下这一点,随即补充道,“还有一个亮点是我们的海外业务雏形。虽然通过香港公司进行的转口贸易和少量股权投资规模还不大,但毛利率很高,而且为我们积累了国际结算和税务规划的经验。吴永平顿了顿,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些许感慨,“萧总,回顾全年,尤其是在年中时,我们内部曾对扩张速度和管理跟不上的问题有过担忧。但从最终财务结果看,您当时果断决策,放慢外部扩张脚步,转而苦练内功,狠抓内部管理和资源整合,无疑是非常英明和及时的。这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反而通过提升效率和效益,为集团带来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这份财报,可以说是‘战略再平衡’和‘管理深化’策略成功的最佳证明。”
萧远听完吴永平全面而细致的汇报,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厚重的财报上。蓝色的封皮仿佛蕴含着过去一年整个集团上下数千名员工奋斗的汗水与智慧。这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数字,它是远航集团这艘大船在1996年这个风浪渐起的商海中,稳健航行的最权威航行日志。
它记录了BP机业务团队在红海中搏杀的坚韧,记录了贸易团队在整合阵痛中的摸索,记录了地产团队从无到有开创局面的艰辛,更记录了所有后勤、管理支持部门为提升效率所付出的努力。
“永平,这份报告做得很好,数据清晰,分析到位。”萧远合上报告,郑重地对吴永平说,“这充分说明我们96年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执行是有效的。这份扎实的业绩,是我们应对未来任何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这片日益繁华的热土。有了这一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了这超过4亿元的现金储备,有了内部初步理顺的管理机制,他对即将到来的1997年,对那些蕴藏着巨大机遇但也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领域,充满了更强的信心。
“通知下去,按照这份初稿的数据,开始准备年终总结会的材料吧。”萧远转过身,对吴永平说,“我们要让全体员工都清楚地知道,他们这一年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怎样辉煌的成果。同时,也要让大家明白,这份‘基石之稳’,是我们走向更遥远未来的起点。”
“好的,萧总,我立刻安排。”吴永平拿起报告,点头应道。他知道,这份优异的成绩单,将为萧远接下来要推动的任何新战略,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吴永平离开后,办公室恢复了安静。萧远坐回座位,意识轻轻触动系统界面,LV30的标识静静闪烁。他并没有动用【行业趋势预测】等功能,只是单纯地看着那代表自身等级的数字。系统的辅助至关重要,但它提供的机遇和预警,最终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企业运营、通过这样一份份扎实的财务报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实力。
基石已稳,远航的新篇章,即将开启。萧远的眼中,闪烁着洞察现在与未来的光芒,那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广阔未来的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