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年终布局-《系统首富》

  与马婷婷深夜长谈,明确了未来的大方向后,萧远心中那块关于“如何说服最亲密战友”的石头终于落地。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这个宏大的战略构想,转化为1997年具体、可执行的战术动作。周一上午,他便第一时间叫来了周伟华。

  周伟华穿着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精神抖擞地走进办公室,手中拿着笔记本和一份厚厚的文件。“萧总,早。这是上周各分公司和业务线的汇总简报,另外,您上周五让我初步构思的明年工作重点,我也列了个提纲。”作为集团的“大管家”,周伟华总是能在萧远提出要求前就做好准备,这种默契是多年并肩作战养成的。

  “伟华,坐。”萧远从办公桌后站起身,指了指旁边的沙发区,自己也走过去坐下,“简报我先不看,提纲待会儿一起讨论。今天找你来,是想先通个气,把我们97年的主要基调定下来。”

  周伟华在侧面的单人沙发坐下,打开笔记本,拿出钢笔,身体微微前倾,做出倾听的姿态:“您说。”

  萧远没有立刻进入正题,而是先泡了壶茶,给周伟华倒了一杯,语气平和地问道:“伟华,你跟了我快六年了,从远航贸易最初几个人,到现在集团这个规模,感觉怎么样?”

  周伟华略微一怔,没想到萧远会先问这个,他认真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感觉……像是在坐一趟不断加速的高速列车,刺激,充满挑战,但也确实辛苦。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边跑边学,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很有成就感,看着业务一个个做起来,团队一步步壮大,心里是踏实的。”

  “边跑边学,摸着石头过河……”萧远重复着这两个词,点了点头,“说得很好。这就是我们前几年的常态,抓住机会,快速扩张,先把摊子铺开。但伟华,你有没有觉得,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内部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了?比如之前出现的部门墙、信息不畅、资源重复投入。”

  周伟华深有同感:“是的,萧总。规模大了,业务线条多了,以前那种靠几个核心人物盯着的粗放式管理,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了。今年我们推行的一系列整合措施,效果很好,但也说明问题确实存在。”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也说明,我们到了需要更精细化管理的时候了。”

  “没错!”萧远赞赏地看了周伟华一眼,对他能准确理解现状感到满意,“所以,我认为,1997年对我们远航集团来说,应该是一个‘固本培元,着眼未来’的年份。”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了“1997年战略基调”几个字。

  “所谓‘固本培元’,”萧远在第一个词下面划了条线,“就是要巩固我们现有的业务基本盘。BP机业务虽然竞争激烈,但仍是现金奶牛,不能放松,要继续深耕渠道,提升服务,挤压竞争对手的空间。贸易业务是我们的老本行,根基要稳,利用我们现有的国内外网络,向更规范、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地产板块,目前几个项目进展顺利,要确保质量和成本控制,树立口碑。这些现有业务,是我们集团的压舱石,97年的目标不是盲目追求爆炸式增长,而是‘稳健运营,提质增效’。”

  周伟华飞快地记录着,并补充道:“我同意。特别是管理上,今年推出的整合措施,比如集中采购、仓储优化、信息共享平台,还需要深化和制度化,形成标准流程。人事方面,要继续加强中层干部的培训,提升整体执行力。‘固本培元’,关键是内部管理的夯实。”

  “对,这是重中之重。”萧远肯定道,“这件事,你来牵头抓总,成立一个‘运营效率提升小组’,各业务板块负责人参与,定期检讨,我要看到具体的量化指标改善。”这既是授权,也是明确责任。

  “明白,萧总。我会尽快拿出方案。”周伟华郑重应下。

  “接下来,是‘着眼未来’。”萧远的笔指向了第二个词,语气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这是我们97年,乃至更长远发展的关键。”

  周伟华放下笔,神情更加专注,他知道重点来了。

  “上次战略研讨会,我提到了‘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经济’。”萧远没有直接透露系统预测的细节,而是基于当前已有的信息和逻辑进行推导,“这不是空穴来风。从技术发展、政策导向(王建国那边传回的信息)、以及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浪潮来看,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但是,”萧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谨慎,“机遇也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商业模式不清晰,技术迭代快,投资风险高。我们现在大举投入,既不现实,也可能拖累主业。”

  周伟华点头,他对此也有顾虑:“是的,萧总。我们也收集到一些信息,国内现在确实出现了一些做‘网站’、‘论坛’的小公司,但普遍规模很小,盈利模式模糊。直接大规模进入,风险确实很大。”

  “所以,我们的策略是:积极研究,谨慎投入,秘密筹备,伺机而动。”萧远在白板上写下了这十六个字。

  “具体来说,”他详细阐述道,“第一,将现有的‘信息研究岗’升级,成立一个小的、独立的‘战略投资部’或者叫‘新兴业务部’。编制不张扬,先挂在总裁办下面,由我直接领导。这个部门的核心任务,不是马上赚钱,而是像侦察兵一样,深入跟踪国内外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动态,建立这个领域的知识库和人脉网络。”

  “第二,这个部门要开始主动寻找和接触国内有潜力的互联网早期团队和项目。”萧远继续道,“我们不追求控股,也不一定每个都投。可以进行小额的、试探性的天使投资,比如十万、二十万,占个小股。目的是建立联系,观察他们的成长,积累投资经验。关键是快、小、散,控制风险。”

  “第三,内部孵化和人才储备。”萧远强调,“我们可以先尝试做一些内部的、小范围的应用。比如,优化我们现有的内部邮件系统,或者尝试建一个供应商信息查询平台。同时,人力资源部要开始留意和物色有计算机、通信背景,对互联网有热情的人才,不管是应届生还是有经验的,可以先放到相关岗位培养。研发中心那边,张工他们已经在进行GSM数字手机的预研,这和我们关注的方向是一致的,要给予支持。”

  周伟华一边记录,一边快速思考。萧远的这个布局,显得非常老练和稳健。不是盲目冲进去,而是采取了“外部投资观察 内部小步尝试 人才战略储备”的组合拳,既抓住了前沿,又牢牢控制住了风险,与集团现阶段“固本培元”的主基调毫不冲突。

  “萧总,这个思路我完全赞同。”周伟华抬起头,眼中流露出佩服的神色,“步步为营,谋定后动。这个新部门的负责人选,您有考虑了吗?还有初期的预算和权限?”

  “负责人我暂时兼任。”萧远早有考虑,“具体执行,需要找一个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对新生事物敏感,而且嘴巴严实的年轻人。你可以从现有的管培生里,或者从外面物色一下,前提是可靠。初期预算……先批50万作为特别经费,单独立项,需要我签字才能动用。权限限于研究和小额投资接触。”

  “50万,谨慎启动,我明白了。”周伟华记下关键数字,“那对外,这个部门的信息……”

  “高度保密。”萧远语气肯定,“仅限于你我和马总知晓。对外,可以解释为集团对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部门,避免过早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竞争。”他想到了王健,那个一直虎视眈眈的对手,在情况不明朗前,低调是最好的选择。

  “好,我知道分寸了。”周伟华点头,随即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那对于目前已经接触到的一些项目,比如杭州马云的‘中国黄页’,我们下一步……”

  “保持联系,持续观察。”萧远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非资金性的帮助,比如介绍一些潜在的客户资源,或者在他们来深圳时,安排一次深入的交流。但投资,不急。我们要看看他们能不能找到更清晰的、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这个决定,既符合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也符合他当下的稳健策略。

  谈完了关乎未来的最大变量,话题回到了更现实的竞争环境。

  “另外,关于王健那边……”周伟华主动提起了这个老对手,“最近他们似乎消停了一些,但我们监测到,他们在惠州拿下了一块不小的地,看样子是要大规模开发楼盘。”

  萧远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语气平静:“跳梁小丑,不必过分关注。他搞他的地产,我们搞我们的多元化。97年对我们的策略,就是‘防守反击,保持警惕’。他不来惹我们,我们也不必主动挑衅。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根基打牢,就是最好的反击。当然,必要的商业情报收集不能停,你安排人盯着点,有异常动静随时汇报。”

  “明白。”周伟华记下,“那我们97年的具体业绩指标和各业务预算,是不是就按照‘稳健增长’这个原则来制定?我会同财务部、各业务负责人一起,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报给您和马总审定。”

  “可以。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不留水分,但要体现出‘提质增效’的要求。具体数字你们先拿方案。”萧远看了看手表,“差不多了,你先把今天我们定的这个基调,消化一下,然后逐步落实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中去。特别是新部门的筹建和现有业务的‘固本’计划,要尽快启动。”

  “好的,萧总。那我先去忙了。”周伟华合上笔记本,站起身,脸上带着清晰任务后的干劲。

  周伟华离开后,办公室恢复了安静。萧远坐回办公椅,意识深处,系统界面幽幽悬浮,LV30的标识散发着微光。他调用【行业趋势预测】功能,再次审视了一下互联网领域未来一年的几个关键节点,与自己和周伟华刚刚确定的方针相互印证,确认了大方向无误。

  这一步棋,已经落下。1997年,将是远航集团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将触角悄然伸向未来的关键一年。布局已然开始,剩下的,就是耐心、执行,以及等待历史车轮转动到那个预定的位置。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窗外蔚蓝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