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新刃初试-《系统首富》

  萧远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一本深蓝色的笔记本,手边放着一杯清茶。他比一年前更加沉稳,眉宇间少了些许锐气,多了几分深不见底的沉静。过去的周末,他几乎足不出户,沉浸在系统新解锁的【资源整合分析】功能带来的海量数据与洞察中。那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图表,更像是一张纵横交错、实时流动的集团生命体征图,将以往模糊感知却难以精准捕捉的效率洼地与协同机会,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

  马婷婷的预产期就在下个月,腹部已经高高隆起,今天并没有参加会议,而是在家中休息。萧远清晨出门前,仔细叮嘱了母亲照顾好她,心中既充满对即将到来新生命的期待,也压着一份让集团在新生儿出生前运转得更加顺畅的责任感。

  人员到齐,电话接入指示灯也显示上海和北京线路畅通。

  “开始吧。”萧远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让会议室安静下来。“老规矩,各部门先简要汇报上周情况及本周重点。”

  周伟华首先开口,梳理了集团整体运营情况,重点提到了BP机业务在华南市场面临的新一轮价格竞争,以及来自北京王建国那边传递的关于国家可能进一步加强通信设备入网管理的风声。赵经理通过电话汇报了深圳在建项目的进度,以及正在接触的广州一块地皮的初步信息,语气中透着地产老兵特有的谨慎与热切。

  轮到苏芷晴,她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清晰而利落:“上海这边,贸易业务进展顺利,上个月开拓的华东轻纺品出口渠道已经开始稳定出货。浦东那块地,规划设计团队已经进场,但市政配套的进度比预期慢,可能会影响我们后续的开发节点。另外,”她顿了顿,“我注意到,我们上海公司的仓储成本,比深圳同样规模的仓库高出近百分之十五,物流调度也时常受限于本地合作方的效率。”

  接着是王建国,他的声音带着北方人特有的浑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北京办事处已按计划升级为分公司,营业执照等手续都已办妥。目前主要精力放在维护现有信息渠道,以及跟进两个部委下属单位的信息化咨询项目上,金额不大,但意义重要。关于地产项目,还在持续接触和观察,本地的水比较深,需要更多时间。”

  萧远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每个人的汇报都指向具体的事务,但他透过系统的【资源整合分析】,看到的却是水面下的暗流:信息孤岛、资源错配、协同壁垒。

  待所有汇报结束,萧远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点评或部署任务,而是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和电话的方向。

  “各位刚才都提到了各自领域的具体问题,很好,说明大家都很务实。”萧远的声音不高,却让每个人都竖起了耳朵,“不过,今天我想请大家跳出来,看一些可能我们平时忽略,但却实实在在影响集团整体效率和利润的事情。”

  他朝旁边的李曼微微点头。李曼会意,将提前准备好的几份简要资料分发给在场众人,内容正是萧远周末借助系统功能梳理出的几个核心问题点。

  “大家手上拿到的,是我让李曼整理的一些基础数据。”萧远没有提及系统,他将系统的洞察转化为自己分析的结果,“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仓储和物流。”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资料上。

  “上海分公司苏总刚才提到仓储成本高,这只是一个侧面。”萧远语气平稳,“数据显示,不仅上海,我们深圳总部的仓储利用率也只有七成左右,而北京新设的仓库更是闲置过半。但同时,我们的贸易板块、BP机板块,甚至未来地产板块的建材采购,都各自为政,拥有独立甚至重复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

  他停顿了一下,让信息沉淀。“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支付着高昂的仓租和闲置成本,另一方面,采购成本因为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而难以压到最低,物流费用也因为分散而居高不下。集团内部,资源在沉睡,资金在空转。”

  周伟华眉头微皱,他负责集团日常运营,对这些情况并非毫无察觉,但如此清晰、量化地被摆在台面上,还是第一次。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电话,仿佛能感受到苏芷晴在另一端的同样震惊。

  “萧总,您的意思是?”周伟华试探地问。

  “我的意思是,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建立集团的集中采购中心和统一的物流调度平台?”萧远抛出了思考已久的方案,“将所有业务线的通用物资采购、主要物流需求整合起来,统一谈判、统一调度。别的不说,仅仓储成本一项,初步估算,每年就能为集团节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提升,带来的隐性收益会更大。”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空调轻微的送风声。这个想法并不算石破天惊,很多大型企业都在这样做,但对于快速扩张、业务板块刚刚成型的远航集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管理上的巨大跨越。难点不在于想法,而在于如何推动,如何打破各部门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和操作习惯。

  赵经理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地产商的直率:“萧总,想法是好的。但统一采购,万一建材质量出问题,或者物流跟不上工地进度,耽误一天都是真金白银啊。”

  “所以不是一刀切。”萧远似乎早有预料,“我们可以分步走。先从办公用品、普通耗材、以及非紧急的通用货物物流开始试点。建立标准,明确权责。对于地产建材这类专业性强、时效要求高的,可以采取备案制,纳入平台监管,但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关键是先把这个协同的机制建立起来,把信息打通,把资源盘活。”

  他接着转向第二个问题:“再说信息流。王总在北京,能接触到最新的政策动向,这些信息对集团战略至关重要。但目前,这些信息大多停留在王总那里,或者以非正式的方式传递给我和个人。研发中心的张工他们,可能要到政策正式出台才知道风向变了。上海苏总那边,对华东市场的敏感洞察,也很难及时反馈到总部的战略决策和BP机的市场策划中。”

  王建国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语气比刚才凝重了些:“萧总批评得对。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加强,以后我会定期整理一份《京津政策动态简报》,发送给各位负责人。”

  “不是批评,是探讨如何做得更好。”萧远语气缓和,“我希望建立一种机制,不仅仅是北京,上海、深圳,各业务线,都要有定期的、标准化的信息共享流程。技术手段上,我们可以考虑搭建一个简单的内部信息网络,哪怕初期只是邮件列表或者共享文件夹。目的是让有价值的信息,能在集团内部顺畅流动,减少决策的盲点和滞后。”

  苏芷晴的声音响起,带着赞同和一丝兴奋:“我完全支持萧总的看法。如果我们上海贸易渠道的市场信息,能及时和BP机业务共享,完全可以帮他们更精准地开拓华东市场。反过来,BP机用户的数据,或许也能为我们的贸易选品提供参考。这确实是1 1大于2的事情。”

  萧远点点头,对苏芷晴的敏锐表示赞赏。“这就是协同效应。我们布局全国,不是简单地把深圳的模式复制到上海、北京,而是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血脉相通,神经联动。”

  接下来的时间,萧远没有下达任何强制命令,而是引导着与会众人,围绕集中采购、物流整合、信息共享这三个核心议题进行讨论。他借助【资源整合分析】功能提供的深层洞察,适时地提出关键问题,引导讨论方向,化解潜在分歧。比如,当有人担心权力重新分配时,他强调这是“优化”而非“剥夺”,目标是提升整体效率,最终受益的是所有业务板块。当有人质疑操作性时,他提出组建一个跨部门的临时项目组,负责方案细化与试点推行。

  周伟华从一开始的惊讶,渐渐变为深深的佩服。他跟随萧远多年,亲眼看着他以超越常人的眼光抓住一次次机会,但像今天这样,从如此细腻和系统的角度切入内部管理,展现出对组织运作的深刻理解,还是第一次。这不仅仅是商业嗅觉,更是一种卓越的领导力和管理智慧。他心中暗叹,萧总的成长速度,实在太惊人了。

  李曼认真地记录着会议要点,她作为HR负责人,敏锐地意识到,这场会议可能标志着远航集团从“创业型”组织向“管理型”组织演进的一个重要节点。

  会议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比往常长了不少,但效率极高。最终达成了多项共识:由周伟华牵头,财务、采购、物流、各业务板块负责人参与,成立“资源优化小组”,在一周内拿出集中采购与物流平台的建设方案;由李曼协助,制定集团内部信息共享的初步规范;苏芷晴和王建国分别负责华东和华北区域的协同试点。

  “好了,今天的会议就到这儿。”萧远最后总结道,“思路大家都有了,关键是落实。我希望下周例会时,能看到初步的方案。散会。”

  众人纷纷起身,或沉思,或交流,陆续离开会议室。电话线路也依次断开。

  萧远独自坐在会议室里,长长吁了口气。首次运用系统的新功能引导现实决策,比想象中更耗心神,但效果看来不错。他走到窗前,俯瞰着楼下渐渐繁忙的街道。深圳的五月,阳光炽热,充满活力。他知道,内部的优化只是开始,外部的市场、未来的趋势、潜在的竞争者,包括那个阴魂不散的王健,都在前方等待着。而家里,马婷婷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是他奋斗的意义,也是他必须守护的柔软。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水温已凉,但他一饮而尽。清凉的茶水流过喉咙,带来一丝清醒。新的一周,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转身,步伐稳健地走向办公室,那里还有成堆的文件和决策在等着他。系统的界面在他视野一角静静悬浮,【资源整合分析】的功能光晕微闪,仿佛在提醒他,这场始于内部的效率革命,必将影响远航集团未来的每一个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