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金融触角-《系统首富》

  七月的香港,潮湿而闷热,维多利亚港上空积聚的乌云预示着午后可能的一场骤雨。然而,位于中环的渣打银行大厦内部,恒温空调系统却维持着令人舒适的清凉。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简洁而富有设计感的现代装饰,以及步履匆匆、衣着光鲜的银行职员,无不彰显着这里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之一的效率与奢华。

  在一位穿着合体套裙、妆容精致的女秘书引导下,萧远和李文杰走进了一间视野极佳的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便是繁忙的维多利亚港,对面九龙半岛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中环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阴天下的天光。

  “萧生,这里的环境还不错吧?”李文杰笑着对萧远说,他今天穿着一身浅灰色的亚麻西装,显得既休闲又考究,与香港的氛围十分契合。作为萧远在香港的重要合作伙伴和引路人,李文杰在帮助远航贸易建立香港分公司、处理对苏贸易结算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次与渣打银行高管的会面,也正是得益于他的牵线搭桥。

  “确实,不愧是东方之珠,气派不凡。”萧远点头赞叹,他的目光扫过窗外壮丽的景色,随即落回室内。他今天选择了一套深蓝色的定制西装,合身的剪衬勾勒出他年轻却已显沉稳的身形。与周围环境相比,他年轻的相貌或许会让人产生一丝疑虑,但他眼神中的从容与自信,却有效地抵消了这种年龄带来的落差。

  片刻之后,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位年约五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西方男子走了进来。他身材高大,穿着标准的英式银行家三件套西装,尽管天气炎热,依旧系着领带,透着一股老派的严谨与权威感。

  “李先生,欢迎欢迎。这位一定就是萧远先生了吧?我是彼得·汉密尔顿,渣打银行企业银行部的董事总经理。”男子主动伸出手,一口带着标准英国公立学校口音的英语流畅而富有磁性,脸上带着职业化的热情笑容。

  “汉密尔顿先生,久仰。我是萧远,非常感谢您拨冗会见。”萧远上前一步,用同样流利、甚至略带牛津腔的英语从容应对,握手有力而短暂,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李文杰在一旁笑着补充道:“Peter,我可是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带来了,萧生虽然年轻,但在内地生意做得非常大,眼光独到。”

  “看得出来,萧先生气度不凡。”彼得·汉密尔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显然萧远的年轻和流利英语超出了他的预期。他作了个请的手势,三人便在临窗的椭圆形会议桌前落座。那位女秘书悄无声息地端上三杯英式红茶和一些精致的茶点。

  简单的寒暄过后,会谈迅速进入正题。

  “萧先生,李先生之前大致介绍过您的情况。远航贸易在香港的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对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彼得·汉密尔顿开门见山,语气变得正式起来,“不知道萧先生这次约见,是希望我们在哪些方面能够提供支持?”

  萧远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专注和诚意。“汉密尔顿先生,渣打银行历史悠久,在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和英联邦地区拥有深厚的网络和信誉,这正是我们所看重的。远航贸易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能够拓宽资金渠道,特别是获取更灵活、成本更低的国际资金,用于几个方面。”

  他稍作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道:“第一,是支持现有贸易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在结算、汇兑和短期融资方面,需要更专业的金融服务。第二,公司正在考虑适度的多元化发展,比如在内地进行一些实业投资,这需要中长期的资金支持。第三,我们也开始关注香港乃至海外的一些投资机会,希望银行能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必要的资金安排。”

  彼得·汉密尔顿认真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桌面。“很清晰的规划。贸易融资是我们的传统强项,完全可以满足远航的需求。至于实业投资和海外机会,这涉及到风险管理和更复杂的信贷评估。不知道萧先生目前希望的大致额度是多少?以及,贵公司能够提供哪些增信措施?”

  这才是会谈的核心。萧远早有准备,他看了一眼李文杰,后者微微点头,示意他但说无妨。

  “初步考虑,我们希望获得一笔额度在1000万到1500万美元之间的授信,可以是循环贷款或者综合授信的形式,期限希望是三年左右,利率方面当然希望尽可能优惠。”萧远报出了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数字。这个额度,对于远航香港公司目前的资产和流水来说,属于略有挑战但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范围,既显示了实力和需求,又不会显得过于冒进。

  彼得·汉密尔顿挑了挑眉,这个额度对于一家新兴的、背景主要在内地的贸易公司来说,不算小数目。他沉吟道:“1000万到1500万美元……萧先生,您知道,银行需要控制风险。这个额度的授信,需要充足的抵押物或者可靠的担保。”

  “这是自然。”萧远从容应答,“我们愿意以远航贸易香港有限公司的部分资产作为抵押,主要包括公司在港的现金存款、持有的部分蓝筹股投资组合,以及……”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我们在深圳拥有一块近期购入的工业用地使用权,以及远航贸易在内地的部分优质应收账款。虽然内地资产的抵押手续相对复杂,但其价值是实实在在的。此外,李先生的公司在必要时,也愿意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支持。”

  李文杰适时地接口道:“是的,Peter,我和萧生合作很久了,远航的信用和经营状况我非常了解,他们的现金流非常健康。如果需要,我的公司可以出具安慰函。”

  彼得·汉密尔顿的表情缓和了一些。李文杰在香港商界信誉良好,他的支持分量不轻。而且萧远提出的抵押物组合,涵盖了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和具有保值增值潜力的实物资产,风险相对可控。

  “感谢李先生的信任。”彼得对李文杰点头致意,然后重新看向萧远,“萧先生,您提出的抵押方案,原则上我们可以接受,但需要对我们指定的评估机构对您提到的内地资产进行详细的估值。另外,关于资金的用途,我们需要有明确的了解,并保留监督的权利。”

  “这一点请放心,资金用途一定会符合授信协议的规定,并愿意接受贵行的合理监督。”萧远爽快答应,这是国际银行业的惯例。

  接下来的时间,双方就授信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利率的定价基准(是参照HIBOR还是LIBOR)、承诺费、提款条件、还款方式等等。在这些专业讨论中,萧远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符的老练和对金融知识的熟悉。

  “萧先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则似乎非常了解?”彼得·汉密尔顿忍不住好奇地问了一句。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英语流利,对诸如“浮动利率”、“抵押品赎回”、“交叉违约条款”等专业术语也运用自如,这在内地企业家中实属罕见。

  萧远微微一笑,谦虚地说:“汉密尔顿先生过奖了。只是生意做得久了,需要经常和资金打交道,所以自学了一些皮毛。再加上有幸与李生这样的前辈交流,耳濡目染,学到不少。”他巧妙地将原因归功于实践和李文杰的指导,同时,意识深处,系统LV15解锁的“资讯简报”功能,每日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就包含了不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和专业知识,虽然不成体系,但足以让他不被专业人士唬住,并能进行有效沟通。他甚至能引用近期《金融时报》上关于中国经济过热与宏观调控的某些观点,来佐证自己对资金需求的判断,这让彼得·汉密尔顿更加刮目相看。

  在讨论的间隙,萧远看似随意地提到了最近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动态,比如欧洲汇率机制的波动,以及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他并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点到即止,旨在表明他并非只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商人,而是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萧先生也关注这些?”彼得·汉密尔顿的兴趣更浓了,“确实,全球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比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会直接影响全球美元的流动性成本。我们银行内部,也有专门团队研究这些宏观因素,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建议,比如利用利率掉期来锁定未来成本,或者通过一些外汇工具来管理汇率风险。”

  “哦?愿闻其详。”萧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正是他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不仅获取资金,更要接触和学习国际通行的金融工具和理念。他知道,未来的商业竞争,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运作。

  彼得·汉密尔顿见萧远如此好学,也乐于展示银行的专业性,便简要介绍了一下利率掉期(IRS)和远期外汇合约(Forward)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萧远听得非常专注,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显示出他迅速的理解能力。

  “更复杂一些的,还有像信用违约互换(CDS)这类衍生品,主要用于管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或者像一些对冲基金常用的策略……”彼得·汉密尔顿说到这里,顿了顿,笑道,“不过这些对于现阶段的远航来说,可能还为时过早,风险也较高。”

  “对冲基金?”萧远准确地抓住了这个名词,这是他前世记忆中非常熟悉的概念,但在1993年的中国,还极为陌生。“听起来是很专业的领域。”

  “是的,一种集合投资工具,投资策略非常灵活,可以使用杠杆、做空等多种手段,追求绝对回报,当然,风险也相对较大。”彼得·汉密尔顿简单解释了一句,没有深入。但他不经意间提到的这些概念,如同在萧远心中播下了种子。萧远知道,未来当他的资本更加雄厚时,这些高级金融工具将是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对冲风险乃至在危机中获利的重要手段。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气氛坦诚而富有建设性。彼得·汉密尔顿对萧远的评价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因其年轻而有所保留,转变为将其视为一个极具潜力和专业素养的客户。

  “萧先生,今天的会谈非常愉快。”会谈结束时,彼得·汉密尔顿主动起身,再次与萧远用力握手,“您的要求和提供的方案都很清晰。我会立刻安排团队跟进,尽快启动对贵公司抵押资产的评估和授信审批流程。我相信,以远航的资质和李先生的推荐,1000万到1500万美元的授信额度,问题应该不大。”

  “非常感谢汉密尔顿先生的支持和专业意见。”萧远真诚地道谢,“我们期待贵行的好消息,也希望能与渣打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样期待。”彼得·汉密尔顿微笑着将萧远和李文杰送到会议室门口,“后续的具体事宜,我的团队会与您直接对接。”

  离开渣打银行大厦,外面的天空已经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驱散了一些暑气。李文杰的奔驰车早已等在门口。

  坐进车里,李文杰笑着对萧远说:“萧生,厉害!Peter这个人我了解,眼光很高,很少对初次见面的客户这么客气。看来他对你印象极佳。”

  萧远松了口气,靠在舒适的真皮座椅上,笑道:“这多亏了杰哥你的引荐。没有你这块金字招牌,我连他办公室的门都进不去。”

  “诶,话不能这么说。”李文杰摆摆手,“介绍归介绍,能不能谈成,还得看自己的实力和谈吐。你今天表现得很沉稳,英语又好,对金融的了解也远超我的预期。看来你私下没少用功啊。”

  萧远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难道能说是有系统每天给自己“灌顶”各种资讯吗?他只是说道:“做生意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学点总没坏处。今天汉密尔顿先生提到的一些金融工具,虽然现在用不上,但开阔了眼界。”

  “没错!”李文杰赞同道,“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这里的游戏规则和内地不太一样。你早点接触这些,对未来发展大有好处。这笔授信如果能批下来,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萧远看着窗外被雨水打湿的中环街景,行人们撑着伞匆匆而行,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在雨雾中开始闪烁。他缓缓说道:“第一步,当然是保证贸易主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巩固我们的优势。第二步,内地的一些投资机会,比如我们刚拿下的那块地,需要资金启动。第三步……”他目光变得深邃,“就像汉密尔顿先生提到的,要开始学着用金融的眼光看世界。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些小规模的海外投资或者金融操作。”

  李文杰眼中露出欣赏的神色:“眼光放得长远,好!有什么需要我这边配合的,尽管开口。”

  “一定。杰哥,这次真的多谢了。”萧远再次道谢。他知道,在香港这个错综复杂的商业社会,李文杰这样的盟友至关重要。

  车子在雨中平稳行驶,将萧远送回他下榻的酒店。这次会面,不仅为远航系伸出了第一条国际化的金融触角,获得了一笔关键的低成本资金,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资本世界的大门。LV15的系统辅助,结合他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正一步步地将他推向一个更大的舞台。那些今天还显得有些遥远的“对冲基金”、“衍生品”等概念,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会成为他商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一切,都从这次下午在渣打银行大厦顶层的会面开始,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