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鱼庄-《高门小妾流放后,靠种田经商发家》

  自从与县城醉仙楼签订了长期供蟹的契约后,杜若和冯田肩上的压力骤然减轻了许多。

  每日只需按量准备好螃蟹,自有酒楼的伙计上门来取,省去了他们赶往县城、蹲守叫卖的辛苦与时间成本。

  然而,醉仙楼一家终究消化不了整个野塘出产的所有螃蟹。

  为了不浪费螃蟹,也为了增加收入,两人并未就此满足。

  他们趁着空闲,又陆续跑了镇上以及邻近几个稍大些的镇子,寻访那些口碑不错的酒楼饭馆。

  有了与醉仙楼合作的成功经验,以及手中实实在在的优质螃蟹作为“敲门砖”,谈判起来也顺畅了不少。

  虽然这些酒楼要货量远不如醉仙楼,多是几十只、百来只的零散订单。

  但积少成多,陆陆续续谈下来的几家,总算将野塘里每日捕获的螃蟹包圆了七七八八,基本做到了供需平衡,避免了囤积和浪费。

  解决了螃蟹的稳定销路,杜若的心思便活络起来,一心盼望着十月的到来,好去县城蹲守那可能出现的西域胡商。

  她几乎每隔三五天就要往县里去一趟打听消息。

  但既然去了县城,自然也不会空手。

  螃蟹有了稳定出路,野塘里的鱼经过近一年的自然生长和冯田的照料,也到了可以捕捞售卖的规格。

  两人便照着卖螃蟹摸索出的路子,再次主动出击。

  他们用木桶盛上井水,里面养着几条精神抖擞、鳞片完整的肥鱼,挨个往县里和镇上那些有合作意向的酒楼饭馆去推销。

  第一家去的,自然是老主顾醉仙楼。

  这次,杜若改变了策略,不再像最初卖螃蟹那样斤斤计较。

  她一进门,就笑容满面地将那桶鲜活乱跳的鱼直接递到了掌柜面前,爽快地说:

  “掌柜的,这是我们塘里新出的鱼,您拿去让厨下做了尝尝鲜!不要钱!若是觉得这鱼的滋味还过得去,咱们再谈价钱,一切都好商量。”

  这一招“先尝后买”果然让人难以拒绝。

  掌柜的略感意外,随即也笑了,吩咐伙计将鱼收下,对杜若的灵巧心思又高看了一眼。

  接下来,两人依法炮制,往其他几家有潜力的酒楼也送去了“样品鱼”。

  面对这白得的且品质看起来相当不错的鲜鱼,大多数掌柜都乐得笑纳。

  反正不要钱,先让厨子做了,自家尝尝或者给相熟的客人试吃都好,若味道确实出众,再谈合作也不迟。

  最先给出反馈的,果然还是醉仙楼。

  几天后,当杜若和冯田照常在家门口交接螃蟹时,掌柜的亲自跟着船来了,并且身边还多了一位身着靛蓝色绸缎长衫,面容儒雅却目光精明的男子。

  掌柜的上前一步,恭敬地向杜若和冯田介绍道:

  “杜娘子,冯兄弟,这位是我们醉仙楼的东家,柯明华柯老爷。”

  杜若和冯田闻言,心中皆是一动,知道这是有重要事情要商议了。

  两人对柯明华见礼,柯明华态度颇为随和,拱手还礼,目光却不着痕迹地迅速扫过杜若夫妇和他们身后的青砖小院。

  杜若一边热情地请柯明华和掌柜的进屋叙话,一边悄悄给冯田递了个眼色,示意他先陪客。

  随后,她快步走到了杨存芝家,叫住了起床撒尿的狗娃,低声交代道:

  “狗娃,快,跑去陈郎中家,叫你登礼叔赶紧来我家门口帮个忙,就说有贵客临门,我和冯田脱不开身,请他帮忙照应一下来取螃蟹的各家伙计。”

  狗娃机灵,得令后撒腿就往村另一头的陈郎中医馆跑。

  陈登礼刚起床,正在院子里洗漱,听狗娃气喘吁吁地说明情况,知道杜若那边定然是遇到了要紧事,当下也不磨蹭,擦了把脸就跟着狗娃急匆匆赶来。

  等陈登礼赶到杜若家门口时,河面上已经停了好几艘来自不同酒楼饭馆的取货小船,杨存芝正有些手忙脚乱地按照单子清点螃蟹,交给相应的人。

  河道本就不宽,几艘船一聚,显得有些拥挤。

  陈登礼见状,赶紧加快脚步上前,也顾不上客套,直接对杨存芝说:

  “嫂子,我来帮你,你念单子,我来对货点数。”

  杨存芝见到陈登礼,脸上飞快地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和些许不自在。

  但眼下情况紧急,她也顾不得那点微妙的情绪,连忙点头,将手里的单子递过去,两人配合着,很快将混乱的场面理顺。

  高效地将螃蟹分发完毕,让各家的船得以陆续离开,避免了河道堵塞。

  而此时,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冯田沏了壶茶,四人分宾主落座。

  柯明华也不绕弯子,直接说明了来意。

  原来,杜若上次送来的那桶鱼,掌柜的亲自盯着厨子做了一道清蒸,一道红烧。

  尝过之后,他觉得这鱼确实品质上乘,比寻常河里捕捞的鱼更为肥嫩鲜甜,肉质紧实而无土腥气。

  他没有独享,当即将剩下几条活鱼立刻派人送回了柯府,请东家柯明华亲自品鉴。

  柯明华尝过之后,与掌柜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几条好鱼,而是一个更大的商机。

  他放下茶杯,缓缓道:“不瞒二位,我醉仙楼在平江县虽有些名声,但终究只是一家酒楼。我一直在思量,能否另辟蹊径,做一门更专精的生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认真倾听的杜若和冯田,继续道:

  “我们平江县地处水乡,河网纵横,百姓素来喜食鱼鲜。前朝鼎盛之时,府城、县城里都有那种专营鱼脍、鱼羹及各色水产的‘鱼庄’,生意极为红火,堪称一方特色。”

  “可惜连年战乱,这些特色店铺早已湮没无闻。如今眼看世道渐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口袋里也有了余钱,这口腹之欲,自然就讲究起来了。”

  掌柜的在一旁补充道:“东家的意思是,咱们宜早不宜迟,把这‘鱼庄’重新办起来。要做,就做平江县,乃至府城第一家。这第一家打响名头的,总比后面跟风的要占尽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