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不送货-《高门小妾流放后,靠种田经商发家》

  她对冯田说:“你在这守着摊子,照这个价钱卖,咬死了别松口。我提一桶去县里的几家大酒楼问问,看看能不能找个长期买主。”

  冯田点头:“行,你小心些。”

  杜若便提着一桶螃蟹,开始在县城里那些装修气派的酒楼穿梭。

  果然,酒楼里的掌柜们都是识货的行家,一看杜若这螃蟹的品相,就知道是难得的好货,青壳白肚,金爪黄毛,活力十足。

  但这些人也都是生意场上的老手,精于算计。

  尽管心里认可,嘴上却拼命压价,不是说螃蟹个头不够大,就是说季节还稍早,膏黄未必足,试图用最低的价格拿下。

  杜若这次却异常坚决,任凭对方怎么说,坚决不贱卖。

  她心里清楚,这东西卖的就是个稀罕和品质,一旦今年开了低价的口子,以后想再把价格提上来就难如登天了。

  她宁愿少卖点,或者零卖慢点,也要守住价格底线。

  一连走了好几家酒楼,都是因为价格谈不拢而作罢。

  直到她走进一家名为“醉仙楼”的酒楼,接待她的掌柜约莫五十岁年纪,面容清癯,眼神精明但不失和气。

  他仔细检查了杜若带来的螃蟹,又询问了养殖的情况,最后点了点头:“蟹是不错,你想卖什么价?”

  杜若依旧报出价格:“大的三十文,小的二十文。”

  掌柜的沉吟片刻,说道:“这个价,零卖尚可。但我若是要得多,每日都需要稳定供应,这个价就高了。”

  杜若眼睛滴溜溜一转,见这掌柜不像前几个那样一来就贬低压价,觉得有戏,随即心里飞快盘算起来。

  每日来回县城耗时费力,如果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大客户,省下时间和精力去忙别的事,哪怕单价稍微低一些,从长远看或许更划算。她主动提出:

  “掌柜的若是要得多,价钱自然好商量。这样,大的实在降不了,但是小的我可以直接给您降十文,只要十文一只。但是,我有个条件。”

  她顿了顿,看着掌柜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们不负责送货上门,需要您派人每日到我们村里去取货。”

  见掌柜的闻言立刻皱起了眉头,面露难色,杜若抢在他开口拒绝之前,立刻换上了一副愁苦无奈的表情,诉苦道:

  “掌柜的您有所不知,我们家中只有夫妻二人,没有自己的船,每日往来县城,光船资就是一笔开销,还要起早贪黑,耽误太多工夫。”

  “更重要的是,我们若是整天在外面奔波,家里那口池塘就没人看管了。”

  “这螃蟹价值不菲,若是被些歹人惦记上,趁我们不在家的时候下去偷捞,那对我们可是血本无归啊。我们小门小户的,实在担不起这个风险。”

  她话锋一转,又给掌柜的提供便利:“不过您放心,我们家就在河边,非常好找。”

  “您派个小伙计,每日划条小船过来,直接就能停到我们家门口,咱们现捞现装,保证新鲜,比在县城等着我们送,说不定还更快捷呢。”

  掌柜的听着杜若的诉说,手指轻轻敲着柜台,陷入了思索。

  他再次检查了一遍桶里的螃蟹,品质确实上乘,而且如果能保证每日稳定供应新鲜的活蟹,对于提升酒楼的口碑和吸引顾客大有裨益。

  自己去取货,虽然多了点麻烦,但成本算下来,似乎也比接受她原来的高价要划算。

  权衡利弊之后,掌柜的终于松口:“行!就按你说的,大的三十文,小的十文,我们自己去取。但是,丑话说在前头,”他神色变得严肃。

  “咱们得立下字据,每日送来的蟹,都必须像今天这样,膏满肉肥,活蹦乱跳。”

  “若是有空蟹、死蟹,或者缺胳膊少腿的残蟹,我可不认账,到时候要扣钱的。”

  杜若心中大喜,脸上却不动声色,满口答应:

  “这是自然!做生意讲究诚信,我们绝不敢以次充好,坏了掌柜您的生意和我们自己的名声!”

  当下,杜若便请了隔壁客栈的账房先生做中人,与醉仙楼的掌柜当场立下了契约,白纸黑字写明:

  自即日起,未来螃蟹季内,杜若家每日向醉仙楼供应一定数量的活蟹,价格按约定,由酒楼派人上门取货,并明确了验收标准。

  契约一式两份,双方按了手印。

  签完契约,掌柜的也很爽快,直接掏出了五两银子作为定金付给杜若,言明剩下的货款,等螃蟹季过了,停止供应后,再一次性结清。

  杜若小心翼翼地将契约和银子收好,感觉心都在怦怦跳。

  随后,掌柜的派了个机灵的小厮,跟着杜若去码头找冯田。

  冯田这边,零卖也颇有收获,已经卖完了一桶。

  他正想着今天剩下的螃蟹不知要卖到什么时候,会不会又赶不上回家的船,却见杜若带着醉仙楼的小厮过来,直接将他面前剩下的两桶螃蟹全部包圆了。

  冯田又惊又喜,赶紧帮着点数。

  等小厮提着螃蟹离开后,杜若这才得意地掏出那张契约和那白花花的五两定金银锭,在冯田面前晃了晃。

  冯田看着契约和银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一把抱起杜若转了个圈,放下后,脸上满是兴奋和佩服,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道:

  “太好了!若若,你真是太厉害了!果然还是若若大王威武!”

  杜若得意地挑了挑眉,拍了拍他的肩膀:“那是,走吧,咱们赶紧去码头,还能赶上最后一班回家的船。”

  两人不敢耽搁,立刻收拾好东西,快步赶往码头,幸运地搭上了最后一班回村的船。

  坐在晃晃悠悠的船上,看着两岸熟悉的景色,两人都觉得浑身轻松,充满了干劲。

  回到家,杜若才一五一十地把和酒楼谈判的细节、最终的价格,以及不送货上门的条件都详细告诉了冯田。

  冯田仔细听完,非但没有觉得吃亏,反而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这样好!这样真是太好了!”他连声说道。

  “虽然价格比零卖低了些,但省了多少事啊。你别看只是去县里卖货,实际上大半天的时间都耗在路上了,什么都干不了。”

  “现在好了,咱们每天只要把螃蟹准备好,等他们来取就行,剩下的时间,可以专心去照料鱼塘,或者干点别的。”

  两人越说越觉得这桩买卖做得值。

  眼看天色已晚,今天的地笼还没下,但明天酒楼就要来取货了,信用是第一位的,绝不能第一天就掉链子。

  于是,两人也顾不上休息,吃了点干粮,又打着火把上了山。

  借着晃动的火光,他们摸索着将地笼重新下到野塘里。

  杜若发现,晚上有很多螃蟹会爬上岸边活动。

  两人干脆拿着火把和竹篓,沿着塘边浅水处和草丛,徒手抓了些“散步”的螃蟹。

  忙完这一切回到家,已是深夜。

  冯田生了火,将洗刷干净的螃蟹丢进锅里蒸上。

  等杜若洗完热水澡出来,满屋子已经弥漫着螃蟹特有的、诱人的鲜香。

  两人也饿了,顾不得烫,凑在灶台边,就着昏黄的油灯光,徒手掰开热腾腾的蟹壳。

  顿时,金灿灿的蟹黄呈现在眼前。

  蘸着一点点简单的姜醋汁,将那鲜甜肥美的蟹黄蟹肉送入口中,劳累了一天的疲惫仿佛瞬间被这极致的美味驱散了。

  “真鲜!真甜!”冯田含糊地赞道,吃得满手是油。

  “是啊,感觉比自己以前吃的任何螃蟹都要香!”

  杜若也满足地眯起了眼睛,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最后剩下的蟹壳和残渣,两人也没有浪费。

  杜若按照李大娘传授的经验,将它们收集起来,拿到后院,一股脑地倒进了鸭圈里。

  那几只鸭子立刻“嘎嘎”叫着围拢过来,争相啄食坚硬的蟹壳。

  李大娘说过,螃蟹壳是喂鸭子的上好饲料,鸭子吃了以后,不但长得更快更壮实,连羽毛都会更加油光水滑。

  若是母鸭,吃了蟹壳,连下的蛋都会更多、更大、蛋壳也更坚硬。

  看着鸭子们欢快地啄食,杜若和冯田相视一笑。

  这野塘,真是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惊喜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