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朝堂对峙-《知不可忽骤得》

  半个月后,三司会审的结果出来了。

  那个被苏明远查办的县令,罪行确凿,被判流放三千里;知州收受贿赂属实,革职查办;至于杨尚书,虽然有收受门生孝敬的嫌疑,但证据不足,暂时不予追究。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各打五十大板。

  苏明远查办贪官的行动得到了认可,那些确有罪行的人受到了惩罚;但杨尚书也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保住了面子。

  但双方都不太满意。

  苏明远觉得处罚太轻,没有真正起到惩戒作用;杨尚书则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虽然没有定罪,但名誉已经受损。

  朝堂上的气氛依然紧张。

  这天,皇帝召开大朝会,讨论边防问题。

  西夏近来动作频繁,边境屡有冲突。皇帝沉声道,朕召集诸位,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该如何应对西夏的威胁?

  兵部尚书张齐贤首先发言:臣以为,应当增兵边境,加强防御。同时派遣使节与西夏交涉,晓以利害。

  增兵需要钱粮。户部的官员提出,朝廷财政本就吃紧,哪来那么多钱?

  那就增加税收。有人建议。

  不可!立即有人反对,如今百姓负担已重,再增税恐怕会激起民变。

  众人争执不休,各执一词。

  就在这时,苏明远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

  苏爱卿请讲。

  臣这些日子,一直在思考边防问题。苏明远道,臣以为,西夏之患,不在一朝一夕,也不是增兵或谈判就能解决的。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

  臣以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苏明远条理清晰地说,其一,改革边防制度。现在的边防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军队战斗力不足,将领之间配合不默契,后勤保障跟不上……这些都需要改革。

  其二,发展边境经济。边境之所以难守,很大原因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若能吸引百姓到边境定居,发展农牧业和贸易,不仅能增加税收,还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基础。

  其三,外交与军事并重。对西夏,既要做好军事准备,又要善用外交手段。我们可以联合其他势力,比如之前与大食达成的协议,形成对西夏的战略包围。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让在座的官员都暗暗点头。

  苏爱卿所言极是。皇帝赞许道,不过,这些都需要钱。户部能拿出多少银子?

  陛下,臣已经做了预算。苏明远早有准备,递上一份奏折,这个边防改革方案,总共需要白银五十万两。这笔钱,可以从三个渠道来——

  其一,压缩朝廷不必要的开支,可以省出十万两;

  其二,鼓励商人到边境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可以吸引民间资本二十万两;

  其三,发行国债,向富商大户借款,承诺还本付息,可以筹集二十万两。

  国债?

  这个概念很新颖,众人都听得一愣。

  国债是什么?有人问。

  就是朝廷向民间借钱,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苏明远解释道,这样既能筹集到急需的资金,又不会增加百姓负担,还能让富人有一个安全的投资渠道。

  这个想法很有创意。

  妙啊!有官员叫好,这样一来,朝廷有钱用,富人有利可图,岂不是两全其美?

  但也有人质疑:万一朝廷还不起怎么办?那不是失信于民吗?

  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苏明远道,国债必须由户部和三司共同担保,确保能够按时还本付息。而且,国债的发行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滥发。

  众人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就连一向反对苏明远的杨尚书,此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案确实有可取之处。

  陛下。苏明远继续道,这个边防改革方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朝中各派通力合作。臣斗胆请求,能否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此事?

  你想让谁来负责?皇帝问。

  臣以为,此事重大,需要德高望重之人主持。苏明远道,臣推荐杨尚书担任此职。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杨尚书更是震惊。

  他万万没想到,苏明远会在这个时候推荐他。

  苏大人,你……杨尚书一时语塞。

  杨尚书,您在朝中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苏明远诚恳道,此事若由您主持,必能事半功倍。而且,边防改革需要协调多个部门,也需要您这样有威望的人来统筹。

  他顿了顿,至于臣与杨尚书之前的一些误会,臣愿意在此当众向杨尚书道歉。臣查案时确实有些激进,若有得罪之处,还请杨尚书海涵。

  这番话说得诚恳而大度,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苏明远的胸襟。

  杨尚书沉默了。

  他没想到,苏明远会在朝堂上公开向他示好,而且还推荐他主持边防改革。

  这是真心,还是计策?

  但无论如何,在这种场合下,他很难拒绝。

  苏大人……杨尚书深吸一口气,老夫年事已高,恐怕难以胜任如此重任。

  杨尚书谦虚了。苏明远道,而且,臣愿意全力协助杨尚书。财政方面的事,由臣负责;具体执行方面,由各部门配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此事必能成功。

  皇帝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很好。他拍板道,就依苏爱卿所言。杨尚书主持边防改革,苏明远协助。其他各部门,全力配合。朕希望看到,你们能放下个人恩怨,为国家大计通力合作。

  臣遵旨。众人齐声道。

  朝会散后,杨尚书独自走在回府的路上,心情复杂。

  他知道,苏明远这一招高明。

  表面上是推荐他主持大事,给他面子;实际上却是把他绑上了同一条船。

  从此以后,他们两个就不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合作的伙伴。

  边防改革若是成功,苏明远是主要贡献者;若是失败,他作为主持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但不管怎么说,这总比继续斗下去要好。

  至少,国家利益得到了保障。

  而苏明远,也确实展现出了超越个人恩怨的格局。

  苏明远……杨尚书喃喃自语,你这个年轻人,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