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暗中角力-《知不可忽骤得》

  接下来的几天,朝中暗流涌动。

  表面上,三司会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方都在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

  但私底下,各种小动作从未停止。

  杨尚书那边,不断有人来试探苏明远的底线,有的是明着来拉拢,有的是暗中威胁。

  苏大人,杨尚书让我带个话。一个兵部的侍郎找到苏明远,他说,大家都是朝廷命官,何必闹得这么僵?若是苏大人愿意退一步,杨尚书也可以不再追究此事。

  退一步?苏明远冷笑,怎么退?放过那些贪官污吏?

  苏大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那侍郎劝道,杨尚书在朝中经营多年,得罪他对你没有好处。

  多谢好意,恕不奉陪。

  类似的拉拢有好几次,苏明远都拒绝了。

  但威胁也随之而来。

  这天夜里,苏明远府中突然失火。

  虽然很快被扑灭,但事后查明,是有人故意纵火。

  大人,这是警告。李安忧心忡忡,对方这是在威胁您,若是再不妥协,下次就不只是烧房子了。

  他们敢。苏明远冷冷道,这是京城,天子脚下。他们若敢对我怎么样,就等于公然挑战朝廷。

  可是……

  不要怕。苏明远道,加强府中的防卫,同时让御史台派人保护。另外,把这次纵火的事报上去,看看圣上如何处理。

  果然,皇帝知道此事后大怒,下旨严查纵火案。

  御史台雷厉风行,很快就抓到了纵火的人。

  但那人只是个被收买的地痞,根本查不到背后的主使。

  不过,这件事还是起到了震慑作用。至少明面上,没有人再敢对苏明远动手了。

  但暗地里的较量还在继续。

  杨尚书开始在朝中散布流言,说苏明远借反腐之名,行排除异己之实;说他野心勃勃,想要独揽大权;甚至暗示他与某些皇子走得太近,有结党营私之嫌……

  这些流言蜚语,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在朝中不胫而走,对苏明远的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

  大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李安急道,若是任由他们造谣中伤,大人的名声会被毁掉的。

  流言止于智者。苏明远平静道,越是辩解,越是显得心虚。我们只要坚持做对的事,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

  可是……

  去帮我约几个人。苏明远道,李及、薛奎、胡旦,还有张齐贤。就说我想请他们喝茶,商讨国事。

  张齐贤?李安一愣,他不是中立派吗?

  正因为中立,才更重要。苏明远道,我需要争取中立派的支持。

  几天后,苏明远在府中设宴,邀请了这几位重臣。

  席间,众人先是闲聊,谈论诗文、历史、时局,气氛融洽。

  酒过三巡,苏明远切入正题。

  诸位,明远请诸位来,是想听听诸位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他开门见山,明远与杨尚书的矛盾,想必诸位都知道。明远想知道,诸位以为,此事该如何收场?

  众人面面相觑。

  良久,李及才开口:苏大人,您是想听实话,还是客套话?

  当然是实话。

  那我就直说了。李及道,依我看,您和杨尚书都有道理,但也都有问题。

  此话怎讲?

  您查办贪官,是对的。李及道,但方式方法确实有些激进。您微服私访,当场革职,虽然看起来雷厉风行,但也确实有擅权之嫌。

  杨尚书维护门生,是人之常情。他继续道,但若明知门生有罪还要包庇,那就是错的。

  所以,你们两个都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只能越闹越僵。

  苏明远点头:李大人说得对。那依李大人之见,该如何解决?

  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折中方案。李及道,既能惩治贪腐,又不会过分扩大化;既能维护您的原则,又能给杨尚书留些面子。

  具体如何做?

  我有个建议。张齐贤忽然开口,不如由三司会审给出一个处理意见——对那些确有证据的贪官,严惩不贷;对那些证据不足或罪行较轻的,酌情处理。

  他顿了顿,同时,建议朝廷建立一套更完善的监察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惩治腐败的目的,又把重点转向了制度建设,而不是纠缠于个人恩怨。

  这个建议很有建设性。

  苏明远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张大人的建议很好。但我还有个想法。

  请讲。

  当前朝廷面临的问题,不只是内部的腐败,还有外部的威胁。苏明远道,西夏蠢蠢欲动,边防吃紧。与其在朝堂上为了内部矛盾争执不休,不如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您的意思是……

  我准备向陛下上奏,提出一个边防改革方案。苏明远道,这个方案涉及军事、财政、外交多个方面,需要朝中各派通力合作。若能推行此方案,不仅能解决边防危机,也能让朝中各派有个共同的目标,暂时搁置内部矛盾。

  众人眼睛一亮。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外部威胁是所有人的共同关切,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不希望国家面临危机。

  如果苏明远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边防改革方案,不仅能转移矛盾焦点,还能展现他作为朝廷重臣的担当和格局。

  好主意!薛奎拍手赞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局观。与其纠缠于个人恩怨,不如为国家大计多做贡献。

  但是……胡旦有些担忧,边防改革涉及兵部、户部等多个部门,需要协调的事情很多。您确定能做好吗?

  不是我一个人做。苏明远道,我会邀请各部门的专家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而且,我会邀请杨尚书也参与进来。

  邀请杨尚书?众人惊讶。

  正是。苏明远道,杨尚书虽然在反腐问题上和我意见不合,但在边防问题上,我相信他也有很多真知灼见。若能邀请他参与,既能化解矛盾,又能集中智慧,何乐而不为?

  这番话说得大气磅礴,让在座的人都暗暗佩服。

  苏大人,佩服!张齐贤由衷道,能在这个时候还想着国家大计,而不是个人恩怨,您的境界,老夫不及。

  不敢当。苏明远谦虚道,明远只是想,既然无法避免矛盾,不如把矛盾转化为动力。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儿细节,直到夜深才散去。

  送走众人,李安问道:大人,您真的要邀请杨尚书参与边防改革?

  当然。苏明远道,这是化敌为友的最好办法。只要找到共同的目标,敌人也能变成盟友。

  可万一他不领情呢?

  那就随他。苏明远道,我该做的都做了,至于他如何选择,那是他的事。

  他顿了顿,况且,这次边防改革,我是认真的。不是为了转移矛盾而做,而是确实看到了问题所在。西夏的威胁越来越大,若不及早应对,将来必定后患无穷。

  接下来的几天,苏明远开始着手准备边防改革方案。

  他调阅了大量的边防档案,研究了西夏的军事布局,分析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同时,他派人去边境实地考察,了解第一手情况。

  这个方案,他要做到最好,不能有任何漏洞。

  因为这不只是为了化解他和杨尚书的矛盾,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