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刚把账本合上,母亲就从厨房探出头来:“三儿,你大哥那头来人了,说是女方父母今儿要来‘看家’。”
他抬眼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院子里的影子拉得老长。砖瓦堆在院外整整齐齐码着,松木檩条也运到了墙根底下,就等明日陈伯来放线打地基。
“来了几个人?”他问。
“两口子,看着挺讲究。”母亲擦了擦手,“我让他们在堂屋坐着,茶刚泡上。”
林烨点点头,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他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婚事定下容易,可人家姑娘家里肯不肯点头,还得看这第一面。
他走进堂屋时,大哥正蹲在门口,手里捏着烟袋锅,低着头不说话。屋里坐着一对中年夫妇,男的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女的裹着暗红头巾,眼神来回扫着屋里陈设。
“这是我家老三,”母亲连忙介绍,“家里大小事都靠他拿主意。”
那女人看了林烨一眼,没笑,只轻轻哼了声。男人倒还客气些,点了点头。
林烨也不恼,搬了条板凳坐下:“二位跑这一趟不容易。我知道你们是为闺女打算,今天既然来了,我就实话实说——咱们家老屋是旧了些,可给大哥娶亲的新房,已经在备料了。”
女人立刻开口:“旧?这哪是旧,这是破!我闺女嫁过来,难道住这土坯房漏雨的屋子?”
林烨没争辩,站起身:“您要是信得过,我带您去看看材料。”
他走在前头,推开院门,指向外面那一堆青砖和沙石:“这是县砖厂的新货,比土砖结实,雨水冲十年也不会酥。瓦片是黑脊瓦,一搭接就严丝合缝。檩条用的老松木,三根都量过了,一根没裂痕。”
那男人蹲下身,伸手摸了摸砖面,又掰起一块看了看断口。林烨站在旁边,没催也没解释。
过了会儿,男人低声问:“这砖多少钱一块?”
“九分五,包运到村口。”
“那得不少钱吧?”
“一百二十块。”林烨说,“我们账上记着呢。”
女人跟上来,还是不信:“话谁不会说?东西买回来是一回事,盖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你们家这光景,真能一口气拿出这么多?别是借的、赊的,回头烂尾了,让我闺女跟着受罪。”
林烨回头看了母亲一眼。
母亲立刻进屋,捧出个小布包,打开是本蓝皮账本。她翻到一页,递过去:“您自个儿瞧。砖瓦一百二十,沙石四十,石灰钉子三十,木料二十四。人工另算,总共五百二,一分不差,全备齐了。”
那男人接过账本,一页页翻着,眉头慢慢松了。
林烨接着说:“施工队那边我也说了,这批材料优先自家用。那批钢筋是工地省下来的,没花现钱。明天就请陈伯来放线,后天动土,全村人都知道这事。”
大哥这时也走了过来,声音不大,但很稳:“我每天多干两个钟头,这房必须体体面面地娶人进门。”
屋里一时静了。
女人还想说什么,男人却抬手拦了一下。他盯着林烨:“你兄弟在外头做事,听说挺能赚钱?那你挣的钱,真能落进这个家?”
林烨明白他在担心什么。
“我赚的每一分钱,”他说,“都记在家账上。施工队分红,大哥二哥各两成,剩下的归家用。我没私账,也没外头的花销。您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陈伯,问村里任何一个人。”
他顿了顿,指着远处正在卸车的工人:“那位是张叔,今早还替我家运了一车沙。您要是愿意,现在就能去问他,这砖是不是真的订好了,地基是不是真的要打了。”
男人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
女人脸色也缓了下来,虽没笑,但语气不再硬邦邦:“……这婚事,还能再看看。”
林烨没接话,只是转身走向砖堆,弯腰捡起一块砖,在掌心掂了掂。
“这第一块砖,”他对大哥说,“得砌得正。”
母亲这时走出来,手里端着两碗茶:“喝口热的吧,路上风大。”
那对夫妇接过茶,没急着走。男人又问了句:“打地基要多久?”
“两天。”林烨答,“深挖两尺,铺碎石垫层,再浇浆。陈伯监工,我不离场。”
男人点点头,把茶碗放在窗台上,低头整理鞋面上的灰。
夕阳照在砖堆上,映出一层淡淡的暖色。大哥默默走到工具棚,开始检查铁锹和夯锤。母亲转身回厨房,说要炒两个菜,留人吃顿便饭。
林烨站在空地上,脚边是码好的青砖。他抬头看了眼自家那间摇晃的土屋,墙皮剥落,屋顶塌了一角。再转头,是那堆崭新的建材,整齐、结实、带着未拆封的气息。
他弯腰,把一块歪了的砖扶正。
远处传来鸡叫声,有人赶着牛车经过村道。炊烟从各家烟囱里冒出来,一圈圈升向天空。
“三儿!”母亲在门口喊,“你去不去叫陈伯?明天一早就得开工!”
“我去。”他说着迈步往外走。
刚走到院门口,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那个女人追了出来。
“你等等。”她站在台阶上,语气不像刚才那么冷,“你说的地基……真能打两尺深?”
“能。”林烨停下,“明早您要是有空,可以亲自来看。”
她张了张嘴,像是想再说什么,最后只轻轻说了句:“……那我到时候,真来瞅一眼。”
林烨点头,继续往前走。
村道上尘土未歇,风吹过路边的杨树,叶子哗哗响。他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实。
身后,那对夫妇并肩站在院门口,望着砖堆的方向,久久没动。
大哥蹲在工具棚前,用抹布一点一点擦着铁锹头。
母亲在灶台边切菜,刀声稳定。
林烨走出村子,朝着陈伯家的方向走去。
天边最后一缕光落在他肩上。
他抬眼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院子里的影子拉得老长。砖瓦堆在院外整整齐齐码着,松木檩条也运到了墙根底下,就等明日陈伯来放线打地基。
“来了几个人?”他问。
“两口子,看着挺讲究。”母亲擦了擦手,“我让他们在堂屋坐着,茶刚泡上。”
林烨点点头,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他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婚事定下容易,可人家姑娘家里肯不肯点头,还得看这第一面。
他走进堂屋时,大哥正蹲在门口,手里捏着烟袋锅,低着头不说话。屋里坐着一对中年夫妇,男的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女的裹着暗红头巾,眼神来回扫着屋里陈设。
“这是我家老三,”母亲连忙介绍,“家里大小事都靠他拿主意。”
那女人看了林烨一眼,没笑,只轻轻哼了声。男人倒还客气些,点了点头。
林烨也不恼,搬了条板凳坐下:“二位跑这一趟不容易。我知道你们是为闺女打算,今天既然来了,我就实话实说——咱们家老屋是旧了些,可给大哥娶亲的新房,已经在备料了。”
女人立刻开口:“旧?这哪是旧,这是破!我闺女嫁过来,难道住这土坯房漏雨的屋子?”
林烨没争辩,站起身:“您要是信得过,我带您去看看材料。”
他走在前头,推开院门,指向外面那一堆青砖和沙石:“这是县砖厂的新货,比土砖结实,雨水冲十年也不会酥。瓦片是黑脊瓦,一搭接就严丝合缝。檩条用的老松木,三根都量过了,一根没裂痕。”
那男人蹲下身,伸手摸了摸砖面,又掰起一块看了看断口。林烨站在旁边,没催也没解释。
过了会儿,男人低声问:“这砖多少钱一块?”
“九分五,包运到村口。”
“那得不少钱吧?”
“一百二十块。”林烨说,“我们账上记着呢。”
女人跟上来,还是不信:“话谁不会说?东西买回来是一回事,盖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你们家这光景,真能一口气拿出这么多?别是借的、赊的,回头烂尾了,让我闺女跟着受罪。”
林烨回头看了母亲一眼。
母亲立刻进屋,捧出个小布包,打开是本蓝皮账本。她翻到一页,递过去:“您自个儿瞧。砖瓦一百二十,沙石四十,石灰钉子三十,木料二十四。人工另算,总共五百二,一分不差,全备齐了。”
那男人接过账本,一页页翻着,眉头慢慢松了。
林烨接着说:“施工队那边我也说了,这批材料优先自家用。那批钢筋是工地省下来的,没花现钱。明天就请陈伯来放线,后天动土,全村人都知道这事。”
大哥这时也走了过来,声音不大,但很稳:“我每天多干两个钟头,这房必须体体面面地娶人进门。”
屋里一时静了。
女人还想说什么,男人却抬手拦了一下。他盯着林烨:“你兄弟在外头做事,听说挺能赚钱?那你挣的钱,真能落进这个家?”
林烨明白他在担心什么。
“我赚的每一分钱,”他说,“都记在家账上。施工队分红,大哥二哥各两成,剩下的归家用。我没私账,也没外头的花销。您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陈伯,问村里任何一个人。”
他顿了顿,指着远处正在卸车的工人:“那位是张叔,今早还替我家运了一车沙。您要是愿意,现在就能去问他,这砖是不是真的订好了,地基是不是真的要打了。”
男人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
女人脸色也缓了下来,虽没笑,但语气不再硬邦邦:“……这婚事,还能再看看。”
林烨没接话,只是转身走向砖堆,弯腰捡起一块砖,在掌心掂了掂。
“这第一块砖,”他对大哥说,“得砌得正。”
母亲这时走出来,手里端着两碗茶:“喝口热的吧,路上风大。”
那对夫妇接过茶,没急着走。男人又问了句:“打地基要多久?”
“两天。”林烨答,“深挖两尺,铺碎石垫层,再浇浆。陈伯监工,我不离场。”
男人点点头,把茶碗放在窗台上,低头整理鞋面上的灰。
夕阳照在砖堆上,映出一层淡淡的暖色。大哥默默走到工具棚,开始检查铁锹和夯锤。母亲转身回厨房,说要炒两个菜,留人吃顿便饭。
林烨站在空地上,脚边是码好的青砖。他抬头看了眼自家那间摇晃的土屋,墙皮剥落,屋顶塌了一角。再转头,是那堆崭新的建材,整齐、结实、带着未拆封的气息。
他弯腰,把一块歪了的砖扶正。
远处传来鸡叫声,有人赶着牛车经过村道。炊烟从各家烟囱里冒出来,一圈圈升向天空。
“三儿!”母亲在门口喊,“你去不去叫陈伯?明天一早就得开工!”
“我去。”他说着迈步往外走。
刚走到院门口,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那个女人追了出来。
“你等等。”她站在台阶上,语气不像刚才那么冷,“你说的地基……真能打两尺深?”
“能。”林烨停下,“明早您要是有空,可以亲自来看。”
她张了张嘴,像是想再说什么,最后只轻轻说了句:“……那我到时候,真来瞅一眼。”
林烨点头,继续往前走。
村道上尘土未歇,风吹过路边的杨树,叶子哗哗响。他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实。
身后,那对夫妇并肩站在院门口,望着砖堆的方向,久久没动。
大哥蹲在工具棚前,用抹布一点一点擦着铁锹头。
母亲在灶台边切菜,刀声稳定。
林烨走出村子,朝着陈伯家的方向走去。
天边最后一缕光落在他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