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审判官的漏洞-《遥远的救世主续集》

  那道惊雷,并非来自天空,而是源于一道跨越大西洋的电波。

  联合国论坛召开前三日,BBC的演播室里,知名社会学家莫雷尔面对镜头,双眼燃烧着一种近乎狂热的火焰。

  他的声音通过卫星传遍全球,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枚精心打磨的子弹:“T.Y.科技和它的‘守夜人’基金,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专制——一种用冰冷的数学公式,彻底剥夺人类自由选择权的暴政!”

  他将丁元英描绘成一个躲在数据高墙后的数字君主,用算法的铁蹄践踏人文精神的最后花园。

  节目播出后,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舆论瞬间沸腾。

  欧洲数十家媒体迅速跟进,标题耸动——“算法之神还是新世纪的暴君?”、“人类的黄昏:当我们把未来交给机器”。

  守夜人基金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再次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第二轮、也是更猛烈的一轮赎回压力,如海啸般席卷而来。

  然而,风暴的中心,丁元英的办公室却静得可怕。

  他背对落地窗外汹涌的舆情,只下达了两道指令。

  第一,暂停所有对外公关回应,不解释,不反驳,不声明。

  第二,将基金会的核心决策辅助系统“回声定位”,立刻接入全球主流财经媒体的语义分析网络。

  他为系统设定了两个极不寻常的监听阈值:“道德优越感指数”与“情绪传染速率”。

  托马斯,这位金发碧眼的基金经理,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不理解这种沉默。

  “丁,我们正在失血!我们再不发声,市场会以为我们默认了!”

  丁元英转过身,目光平静而深邃,仿佛能穿透屏幕看到另一端的莫雷尔。

  “托马斯,我们要找的不是他说了什么,”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而是他为什么必须这么说。”

  “回声定位”系统开始全天候运转,庞大的数据流如星河般在屏幕上奔涌。

  它过滤掉所有表面的攻击性言论,转而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模型和动机DNA。

  系统运行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就在托马斯的耐心即将耗尽时,一声轻微的警报打破了寂静。

  异常信号被捕捉到了。

  第一份是莫雷尔团队内部一份泄露的邮件片段。

  他的助理在邮件中表达了担忧:“教授,我们如此激烈地刺激市场情绪,是否会过度,甚至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提前干预?”莫雷尔的回复简短而狂热:“混乱是觉醒的必经之路。”

  第二份信号更加致命。

  系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莫雷尔近期三场闭门演讲的初稿中,都反复出现了一句类似的话:“为了唤醒沉睡的人性,我愿成为那个被钉上十字架的殉道者。”并且,通过情感强度分析,这句话的用词一次比一次决绝,一次比一次神圣。

  丁元英凝视着那条陡然拉升的情感强度曲线,嘴角溢出一丝冰冷的笑意。

  他终于明白了。

  莫雷尔根本不是在辩论,他是在导演一出戏。

  一出“被迫害的先知”为真理献身的悲壮戏剧。

  他渴望的不是胜利,而是被封杀,被丁元英和T.Y.科技以强大的资本力量“打压”,从而完成他人设的最后一块拼图——自我神圣化。

  他的终极目的,是成为一座被技术暴政迫害的丰碑。

  这个敌人,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他口中那个最憎恨的“神”。

  “原来如此。”丁元英轻声说道。托马斯凑过来,满脸困惑。

  丁元英的下一个决定,让托马斯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们不反驳,更不起诉他。”他转向身边的秘书伊莎贝拉,“伊莎贝拉,你以个人名义,向联合国论坛组委会提交一份观察员申请。附上这份论文的摘要。”

  屏幕上显示出一份文档标题:《认知战与语言权力:从‘表达DNA’看舆论操纵》。

  申请人的署名,丁元英特意嘱咐道:“就写‘一名曾因技术傲慢而误伤他人的普通技术人员’。”

  这封充满挑衅意味却又姿态极低的申请,毫无悬念地被组委会拒绝了。

  但这恰好在丁元英的预料之中。

  他随即让托马斯将论文中关于“表达DNA”的比对分析技术细节,以匿名方式上传至全球最大的学术开源平台GitHub,并只附上了一句话:“欢迎全球所有具备资质的实验室进行验证。”

  这一步棋,彻底改变了战场的性质。

  舆论的喧嚣被精准的学术探讨所冲淡。

  仅仅一天后,牛津大学数字伦理实验室主动发出公开邮件,表示对这项“表达DNA”技术极感兴趣,并请求与上传者合作,希望复现其对莫雷尔言论演变路径的分析。

  皮球被狠狠地踢回了莫雷尔脚下。

  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逻辑困境:如果他否认这项研究的价值,声称其为无稽之谈,那在顶级学术机构面前,他将暴露自己反智、反科学的真实面目,与其学者身份背道而驰;可如果他承认这项研究的严谨性,就等于亲口坐实了自己之前的慷慨陈词,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逐次升级的表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论坛召开当天,苏黎世的会场庄严肃穆。

  距离莫雷尔上台还有十分钟,他在后台最后一次整理领带,调整呼吸。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封匿名邮件。

  没有标题,只有一个音频附件。

  他疑惑地点开,一阵嘈杂的背景音后,一个他无比熟悉、却带着几分醉意的声音传了出来:“什么狗屁人文精神!只要能让华尔街那帮贪婪的基金经理丢掉饭碗,就算让我跪下来当狗,我也要把这把火煽动到底!”

  那是他自己在一次私人聚会上的醉后狂言。

  声音嘶哑,却充满了不加掩饰的怨毒与快意。

  莫雷尔的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额头上瞬间渗出冷汗。

  他知道,这绝不是合成的。

  这是托马斯动用“回声定位”系统,交叉比对了海量的公共声纹库与暗网泄露的录音数据,最终匹配出的铁证。

  他强撑着最后一丝镇定,删掉邮件,深吸一口气,走上了那个他梦寐以求的舞台。

  聚光灯下,他依然是那个为民请命的悲情英雄。

  演讲的前半段,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维持着激情,但那段录音像魔鬼的诅咒在他脑中盘旋。

  当演讲推向高潮,他用尽全身力气,振臂高呼:

  “我们必须站出来,阻止这个新时代的独裁者!”

  声音在宏大的会场中回响,掌声正要响起。

  然而,就在此时,台下前排记者区,一位金发女记者已然举起了手,她的眼中没有崇拜,只有洞悉一切的锐利。

  她即将提出的问题,注定是莫雷尔无法回答,也无需回答的终极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