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宫阙魅影-《龙椅之上,成就千古一帝》

  京都的清晨,笼罩在深秋特有的薄雾之中。皇城的飞檐斗拱在雾气里若隐若现,如同蛰伏的巨兽,威严而森冷。厚重的宫门次第开启,发出沉闷的声响,打破这层静谧。身着各色官袍的臣子如同汇入宫门的溪流,沿着笔直的宫道,向着象征帝国中枢的紫宸殿方向行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抑的张力,仿佛昨夜的腥风血雨尚未散尽,便已凝结成了今日朝堂上无形的冰霜。

  吏部尚书值房内,沈砚清早已端坐案后。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绯红官袍,玉带束腰,乌纱端正,清俊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疲惫,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比平日更加沉静内敛,如同深不见底的寒潭。昨夜清影巷的血腥与那枚金盒带来的震动,已被他完美地敛入心底最深处,不露分毫。

  “大人,”那名如同影子般的黑衣人无声出现,声音压得极低,“宫门来报,户部尚书陈文举、礼部尚书李新、工部尚书李元培,三位大人联袂入宫,此刻正候在殿外,言称有紧急部务需向您当面禀奏。”

  三位尚书,同时求见?

  沈砚清执笔批阅奏章的手指微微一顿,墨迹在宣纸上晕开一个小小的墨点。他并未抬头,目光依旧落在奏章上,仿佛只是听到了一个寻常的消息,语气平淡无波:“哦?三位阁老倒是勤勉。所为何事?”

  “陈尚书言,今岁江南秋税解送在即,漕运调度有疑难需定夺;李尚书言,冬至祭天大典仪程细目,需最后请旨核定;李工部言……”黑衣人顿了顿,声音更低,“言宫城西北角楼年久失修,恐有隐患,修缮方案及工料预算,需您过目批复。”

  理由冠冕堂皇,滴水不漏。户部管钱粮漕运,礼部掌祭祀典礼,工部负责宫室修缮,皆是职责所在,合情合理。尤其李元培,以工部修缮宫室的名义入宫,更是天衣无缝的掩护。

  沈砚清嘴角勾起一丝极其细微、冷冽如冰的弧度。好一个李元培!老狐狸的尾巴,终究是按捺不住了。拉上陈文举、李新这两位同样心思深沉的老狐狸同行,既是为了壮胆,更是为了混淆视听,将他自己真正的意图,隐藏在这看似寻常的公务汇报之下。

  “请三位尚书大人进来吧。”沈砚清放下朱笔,声音依旧平稳。

  “是。”

  不多时,值房门开。三位身着二品锦鸡绯袍的老臣鱼贯而入。户部尚书陈文举身形微胖,面团团的脸上一双小眼睛精光内蕴,脸上带着惯有的、人畜无害的和煦笑容。礼部尚书李新则清瘦矍铄,三缕长须,神情肃穆,一派端方持重的老学究模样。走在最后的工部尚书李元培,依旧是那副清癯沉稳、法令纹深刻的样子,浑浊的眼神低垂,似乎专注于脚下的方砖,唯有那微微绷紧的嘴角和袖中无意识摩挲的手指,泄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下官等,参见沈尚书!”三人齐声见礼,姿态恭敬。

  “三位阁老免礼。”沈砚清抬手虚扶,脸上也恰到好处地浮起一丝温和的笑意,指了指下首的座椅,“请坐。何事如此急切,需三位联袂而来?”

  陈文举率先开口,脸上笑容不变,语气却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沈尚书,江南秋税解送,本应走运河主道。然今年江北水患频仍,多处河道淤塞难行,若强行转运,恐延误时日,损耗倍增。漕运总督衙门递上来几个折中的改道方案,利弊参半,下官等实在难以决断,特来请沈尚书示下。”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卷宗呈上。

  沈砚清接过,并未翻看,只放在案头,微微颔首:“此事关乎国库岁入,确实紧要。待本官详阅漕督衙门的方案,再与陈尚书细细商议。”他目光转向李新,“李尚书,冬至祭天,国之大事,仪程细目可有何疑难?”

  李新捋了捋长须,肃然道:“回沈尚书,仪程大体已定。唯‘燔燎’环节所用牺牲之品类、数量,礼部与太常寺略有分歧。太常寺依古制,主用牛、羊、豕三牲太牢之礼。然今北疆战事正酣,耕牛珍贵,礼部以为,当酌情减省,或可代以鹿、雉等野牲,以体恤民力,彰显陛下仁德。此议关乎礼法根本,故特来请沈尚书圣裁。”他也呈上一份奏章。

  “嗯,李尚书所虑周详。”沈砚清点头,将奏章也放在案头,“祭天乃敬天法祖,礼不可废,然体恤民力亦是仁政之本。此事待本官斟酌,再禀陛下定夺。”他的应对从容不迫,滴水不漏,既未轻易表态,又显得重视其事。

  最后,轮到了李元培。他缓缓起身,从袖中取出一份绘制精细的工图,双手奉上:“沈尚书,宫城西北‘栖凤楼’年久失修,梁柱多有虫蛀朽坏之象,瓦顶渗漏亦十分严重。前日风雨,更有檐角兽吻松动脱落,险些伤及宫人。工部勘察后,拟定此修缮方案,需更换部分主梁,重铺琉璃瓦顶,加固基座,并重塑兽吻。所需工料、匠役、工期及预算,皆详列于后。事关宫禁安危,不敢擅专,请沈尚书过目批复。”

  沈砚清接过工图,目光在上面缓缓扫过。图纸标注极其详尽,用料考究,预算庞大却也算在合理范围。他看得异常认真,甚至就几处细节问了李元培几个专业问题。李元培对答如流,解释清晰,充分展现了一位老工部的深厚功底。值房内,气氛似乎回到了寻常的公务奏对。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间隙,一直面带和煦笑容、仿佛只是来陪衬的陈文举,忽然状似无意地开口了,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关切”:

  “沈尚书勤于王事,夙夜匪懈,实乃我等效仿之楷模。只是……北疆战事已旷日持久,不知陛下龙体是否安泰?前方战局……可有好转之讯传来?下官等忧心如焚,日夜悬心啊。”他这话问得极其自然,仿佛只是同僚间寻常的问候,却瞬间将话题引向了最敏感的方向。

  李新也适时地附和道:“陈尚书所言极是。陛下亲征,安危系于国本。北狄凶顽,不知郭帅与诸将士能否支撑?粮秣辎重,可还充足?若有需要,我等在京官员,必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李元培虽然依旧垂着眼,但沈砚清敏锐地捕捉到他端着茶杯的手指,几不可查地收紧了一瞬,浑浊的眼眸深处也掠过一丝极力掩饰的专注。这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借陈、李二人之口,探听北疆虚实!尤其是粮草状况!野狐岭粮仓被毁的消息,显然已经让他坐立不安!

  沈砚清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凝重”与“感念”:“陈尚书、李尚书拳拳之心,本官代陛下心领了。”他轻轻放下手中的工图,目光扫过三人,语气沉稳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龙体自有‘青囊’先生悉心照料,虽有小恙,然圣心坚毅,更胜往昔。北疆战事,陛下运筹帷幄,将士用命,虽时有反复,然大局尚在掌控之中。至于粮秣军资……”他微微一顿,目光若有深意地掠过李元培那张看似古井无波的脸,“陛下自有圣裁,朝廷亦在全力筹措转运。三位阁老只需恪尽职守,确保京畿安稳,后方无虞,便是对陛下、对前线将士最大的支持!”

  一番话,冠冕堂皇,滴水不漏。既肯定了皇帝的坚强,又强调了战局可控,更将粮草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最后落脚到“恪尽职守”上,隐含敲打之意。

  陈文举和李新对视一眼,脸上露出“恍然”和“惭愧”之色,连忙拱手:“沈尚书教训的是!是我等心忧过甚,失言了!定当谨记沈尚书教诲,恪尽职守!”

  李元培也跟着放下茶杯,微微躬身,浑浊的眼中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沈尚书所言极是。下官等定当尽心竭力,稳固后方。”

  “嗯。”沈砚清微微颔首,脸上重新挂起温和却疏离的笑容,“若无他事,三位阁老且先回衙署理事吧。所奏之事,本官会尽快处置。”

  “下官等告退。”三人齐声应道,再次行礼,依次退出了值房。

  看着三人消失在门外的背影,沈砚清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眼神变得无比锐利冰冷。他拿起李元培那份关于栖凤楼修缮的工图,指尖在预算数字上缓缓划过,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讥诮:“栖凤楼……李尚书,你这探路的石子,扔得倒是地方。”

  退出吏部值房,三位尚书沉默地行走在长长的宫道上。陈文举和李新低声交谈着方才的奏对,语气轻松,仿佛只是完成了一次寻常的公务。李元培则刻意落后半步,微垂着头,仿佛在沉思工务细节。

  行至一处通往内宫区域的岔路口,李元培脚步忽然一顿,脸上露出“恍然”之色,对着陈、李二人略带歉意地拱手道:“陈尚书、李尚书,老夫忽然想起,栖凤楼修缮一事,尚有一处关键细节需向营造司掌印太监当面确认,恐需耽搁片刻。二位请先行一步。”

  陈文举和李新闻言,心照不宣地笑了笑,只当他是老吏的谨慎,并未起疑:“李工部请便,我等先行告退。”两人拱手,继续沿着宫道向前行去。

  待两人身影消失在宫道尽头,李元培脸上的歉意瞬间褪去,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芒。他并未转向营造司所在的方向,而是脚步一转,踏上了另一条更加僻静、通往深宫内苑的甬道。

  甬道两侧宫墙高耸,光线晦暗,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木料和香灰混合的沉寂味道。巡守的禁军明显增多,甲胄森严,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每一个角落。李元培目不斜视,步伐沉稳,径直朝着一个方向——凤仪宫。

  凤仪宫,曾经太后垂帘听政、煊赫一时的权力中心,如今却笼罩在一片死寂的落寞之中。宫门紧闭,只有两名身形高大、气息沉凝如山的金甲禁卫如同门神般矗立,眼神锐利得如同实质的刀锋。

  李元培在距离宫门十步之遥处停下,整了整衣冠,对着紧闭的宫门躬身行礼,朗声道:“臣,工部尚书李元培,有紧急工务,需面禀太后娘娘请旨!烦请通传!”

  声音在空旷的甬道里回荡,带着一种刻意的庄重。

  宫门纹丝不动。左侧那名禁卫统领模样的将领上前一步,手按佩刀,声音冰冷得不带一丝感情,如同金石交击:“奉陛下严旨!太后娘娘凤体违和,需静心休养,任何人不得打扰!李尚书,请回吧!”

  态度强硬,毫无转圜余地。

  李元培脸上并未露出丝毫意外或不满,反而像是早有预料般,再次躬身,语气恭敬依旧:“既是陛下旨意,臣自当遵命。烦扰了。”说罢,他直起身,毫不犹豫地转身,沿着来路缓缓离去。整个过程,他脸上表情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遗憾”。

  他当然不是真的想见太后。那个被拔光了爪牙、圈养在深宫里的老妇人,早已失去了任何价值。他此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这看似碰壁的“求见”本身!他要让某些藏在更深处的眼睛看到,他李元培,来到了凤仪宫前,并且被陛下的禁军“拒之门外”!

  这,就是一个信号!一个只有特定之人才能解读的暗号!

  果然,当李元培的身影即将消失在甬道拐角处时,旁边一条更窄的、通往御花园方向的岔道上,一名身着普通宫女服饰、面容清秀的女子快步走了出来。她手中挎着一个装着新鲜花枝的竹篮,步履轻盈,仿佛只是寻常采花路过。

  “李尚书请留步。”宫女的声音清脆,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恭敬。

  李元培停下脚步,转身,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这位姑娘是……?”

  宫女微微屈膝一礼,低声道:“奴婢是兰蕙轩的洒扫宫女。方才见尚书大人在此,想起前日兰蕙轩外那处回廊的栏杆似乎有些松动,恐有隐患。不知尚书大人是否有暇,顺路去看一眼?也免得我们做下人的提心吊胆。”她的理由找得极其自然,目光清澈,看不出丝毫异样。

  兰蕙轩?李元培浑浊的眼底深处,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一闪而逝。他捋了捋胡须,微微颔首:“唔,宫禁之地,安全第一。既是如此,老夫便随你去看看。”

  “谢李尚书!”宫女面露“感激”,连忙在前引路。

  两人一前一后,并未走向真正的兰蕙轩,而是七拐八绕,穿过几重垂花门和回廊,最终来到一处位置极为偏僻、靠近宫墙角落的独立小院。院门虚掩,门楣上挂着一块半旧的匾额,上书“撷芳斋”三字。这里曾是前朝某位失宠妃嫔的居所,早已荒废多年,平素罕有人至。

  宫女推开院门,侧身让开:“李尚书请进,就是里面那处回廊。”

  李元培迈步而入。院内杂草丛生,回廊破败,朱漆剥落,一派萧索景象。宫女并未跟入,而是警惕地守在院门外,目光扫视着四周。

  李元培踏入回廊。廊内光线更加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灰尘和腐朽的气息。廊柱的阴影深处,一道身影背对着他,负手而立。那人身形颀长,穿着宫中内侍常见的靛青色常服,衣料却异常挺括精致,隐有暗纹流转。仅是一个背影,便透出一种久居人上的雍容气度,以及一种令人心悸的、深沉的阴鸷。

  李元培没有丝毫犹豫,快走几步,在距离那道背影三尺之地,双膝一弯,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冰冷的、布满灰尘的石板地上!额头重重触地,发出沉闷的声响!

  “老臣李元培,叩见王爷!王爷……大事不好!”他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惶恐和一丝颤抖,与方才在沈砚清值房和在凤仪宫前的沉稳判若两人!

  那道靛青色的身影并未回头,只是微微侧了侧脸,露出小半截线条冷硬的下颌。一个刻意压低了、带着金属般冰冷质感的嗓音在寂静破败的回廊中缓缓响起,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敲打在李元培的心头:

  “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