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国君沉溺于往事的哀戚,心下虽有些同情,却更知此刻不是感怀之时。
好在爹娘适时将话题引回正轨。
“往事不可追,”娘亲温声打断殿内弥漫的伤感,“当务之急,是料想他们后续的动作。”
爹爹点点头,指尖在案几上轻叩:“此番打草惊蛇,对方必不会善罢甘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陛下身在明处,敌在暗处,下一次不知又会使出何等手段,不可能次次都如今日这般侥幸。”
仁贵妃闻言色变,手指紧紧攥住衣袖:“这……这该如何是好?难道要终日提心吊胆地防备?”
我沉吟了半晌,开口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既然知道他们意在摄政,不如将计就计。”
国君眸光一闪,“禾禾的意思是?”
“陛下既已,何不病得更重些?总要给那些有心人……一个现身的机会。”我沉声说道。
“病的更重些?”国君忽然撑起身子,眼底燃起久违的锐光,“既然防不胜防,那便不必再防。朕怀疑太医院、御膳房、禁军值守——这三处皆有内应。与其坐等暗箭,不如……”
话未说完,他突然剧烈咳嗽,帕上再现鲜红,仁贵妃急忙上前,却被他抬手阻止:“朕这副身子,正好作饵。”
仁贵妃闻言神色一凛:“陛下是要……?”
“传旨。”国君气息微弱,字句却如金石掷地,“即日起,由大皇子代掌玉玺,仁贵妃垂帘听政。”
他目光扫过我们,最终落在我身上:“禾禾,你可知之症,该如何演得逼真?”
我望着他唇角未拭的血迹忽然明白这盘棋局,终于到了要以身为子的时刻。
我看了看爹娘,他们对视了一眼,郑重地点点头。
我轻声道:“只需取三七粉末混入参汤,便可致咳血之症,再以微量麻黄,能引额间虚汗,最后施金针封住三阴交穴,令脉象浮滑无力。”
我又取出一个瓷瓶,“这是“龟息散”,服后十二时辰内呼吸微弱如游丝,连太医也难辨真伪。”
仁贵妃攥紧衣袖:“可会伤及龙体?”
“药性温和,只需连服三日蒲公英水便可化解。但需切记——服药期间若受惊吓,可能假死成真。”
殿内烛火摇曳,映着众人凝重的面容。窗外风声不断,仿佛在提醒我们:这步险棋若败,动摇的不只是龙榻上这个人的性命,更是整个北冥的江山社稷。
可若不走这一步,便只能坐视暗处的毒蛇继续吐信。
第二日辰时,两名太医准时前来请脉。
就在他们踏进寝殿前一刻,国君接过那碗特制的汤药一饮而尽,药力发作前他忽然握住仁贵妃的手:“若朕当真……”
“没有若是。”仁贵妃斩钉截铁地打断他,“臣妾与陛下同进同退。”
当药力蔓延至四肢百骸,国君面色渐渐灰败,我最后下针封住他心脉。
“宣太医——”内侍的传唤声在廊外响起。
仁贵妃立即伏在榻边,珠钗委地,云鬓散乱。
“陛下…陛下不好了!”仁贵妃的哭喊声凄厉欲绝,整个人软软跌坐在脚踏上,手中还死死攥着一方染血的丝帕。
太医疾步上前,手指刚搭上脉门便脸色大变。另一位太医搭上另一只手腕,指尖竟微微发颤:“脉象如虾游……这是……”
话未说完,榻上之人突然剧烈抽搐,唇间溢出一缕暗红的血线。
“陛下!”仁贵妃扑上前去,眼泪如断线珍珠落在龙纹锦被上,“你们还愣着做什么!”
太医慌忙取出银针,可针尖触到国君肌肤时竟弯折难入。
他颓然跪地,声音颤抖:“臣…臣无能……这似是毒入膏肓之兆……”
殿外忽起狂风,吹得窗棂嗡嗡作响。在众人慌乱的阴影里,我与爹娘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这出戏,终于拉开了帷幕。
这几日的北冥朝堂,始终笼罩在一片戚风惨雨之中。
虽皆知国君缠绵病榻,却从未似如今这般山雨欲来。
当掌印太监展开国君昏迷前亲笔所书的圣旨,颤抖着念出“大皇子沈煜代掌玉玺,仁贵妃垂帘听政”时,金銮殿内顿时哗然。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出列:“北冥开国三百载,从未有妇人干政之先例!”
话音未落,又一位重臣手持玉笏躬身:“《北冥祖训》有云:国君驾崩,皇子未及冠礼者,当由皇叔摄政。”
“够了!”
仁贵妃突然抓起御案上的端砚,狠狠砸向丹墀。砚台碎裂的脆响震彻大殿,墨汁如泼血般溅上蟠龙柱。
“陛下尚在病中,你们就急着搬出祖训?”
她缓缓起身,凤冠珠珞在额前轻颤,声音冷如寒冰:“还是说……诸位早就备好了麻衣素服?”
满殿朱紫顿时鸦雀无声,唯闻殿外北风拍打在朱漆大门上,一声声,似呜咽。
仁贵妃朝堂上惊天一砸,端砚碎裂的墨痕至今还残留在蟠龙柱上,像一道狰狞的伤疤。
表面看来,这几日的朝会确实太平了许多,奏事禀报井然有序,再无人敢公然质疑垂帘听政的决议。
但每个途经宫道的大臣都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仿佛那朱红宫墙后藏着噬人的猛兽。
几位老臣在值房议事时,总要把门窗敞得大开——不知是怕隔墙有耳,还是怕彼此猜忌。
总之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
帝后寝宫的大门终日紧闭,连太医每日例行的请脉都被拦在门外。
宫人们私下传言,说仁贵妃是怕人瞧见陛下弥留的惨状。
唯有我们知晓,在那重重帘幕之后,我正在用药为国君调理根本。
“今日脉象已趋平稳。”我收起金针,看着国君日渐红润的面容,“再有三日,便可化解最后余毒。”
也就在这一日,殿外忽然传来三长两短的叩门声——是爹爹安排的暗卫,爹爹接过暗卫递来的密报念道:“二皇子的车驾已过泗水关,最迟后日抵达平阳。”
烛火噼啪一跳,映着国君骤然收紧的拳头,他嘴角浮起一抹冰冷的笑意:“终于……都等不及了。”
好在爹娘适时将话题引回正轨。
“往事不可追,”娘亲温声打断殿内弥漫的伤感,“当务之急,是料想他们后续的动作。”
爹爹点点头,指尖在案几上轻叩:“此番打草惊蛇,对方必不会善罢甘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陛下身在明处,敌在暗处,下一次不知又会使出何等手段,不可能次次都如今日这般侥幸。”
仁贵妃闻言色变,手指紧紧攥住衣袖:“这……这该如何是好?难道要终日提心吊胆地防备?”
我沉吟了半晌,开口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既然知道他们意在摄政,不如将计就计。”
国君眸光一闪,“禾禾的意思是?”
“陛下既已,何不病得更重些?总要给那些有心人……一个现身的机会。”我沉声说道。
“病的更重些?”国君忽然撑起身子,眼底燃起久违的锐光,“既然防不胜防,那便不必再防。朕怀疑太医院、御膳房、禁军值守——这三处皆有内应。与其坐等暗箭,不如……”
话未说完,他突然剧烈咳嗽,帕上再现鲜红,仁贵妃急忙上前,却被他抬手阻止:“朕这副身子,正好作饵。”
仁贵妃闻言神色一凛:“陛下是要……?”
“传旨。”国君气息微弱,字句却如金石掷地,“即日起,由大皇子代掌玉玺,仁贵妃垂帘听政。”
他目光扫过我们,最终落在我身上:“禾禾,你可知之症,该如何演得逼真?”
我望着他唇角未拭的血迹忽然明白这盘棋局,终于到了要以身为子的时刻。
我看了看爹娘,他们对视了一眼,郑重地点点头。
我轻声道:“只需取三七粉末混入参汤,便可致咳血之症,再以微量麻黄,能引额间虚汗,最后施金针封住三阴交穴,令脉象浮滑无力。”
我又取出一个瓷瓶,“这是“龟息散”,服后十二时辰内呼吸微弱如游丝,连太医也难辨真伪。”
仁贵妃攥紧衣袖:“可会伤及龙体?”
“药性温和,只需连服三日蒲公英水便可化解。但需切记——服药期间若受惊吓,可能假死成真。”
殿内烛火摇曳,映着众人凝重的面容。窗外风声不断,仿佛在提醒我们:这步险棋若败,动摇的不只是龙榻上这个人的性命,更是整个北冥的江山社稷。
可若不走这一步,便只能坐视暗处的毒蛇继续吐信。
第二日辰时,两名太医准时前来请脉。
就在他们踏进寝殿前一刻,国君接过那碗特制的汤药一饮而尽,药力发作前他忽然握住仁贵妃的手:“若朕当真……”
“没有若是。”仁贵妃斩钉截铁地打断他,“臣妾与陛下同进同退。”
当药力蔓延至四肢百骸,国君面色渐渐灰败,我最后下针封住他心脉。
“宣太医——”内侍的传唤声在廊外响起。
仁贵妃立即伏在榻边,珠钗委地,云鬓散乱。
“陛下…陛下不好了!”仁贵妃的哭喊声凄厉欲绝,整个人软软跌坐在脚踏上,手中还死死攥着一方染血的丝帕。
太医疾步上前,手指刚搭上脉门便脸色大变。另一位太医搭上另一只手腕,指尖竟微微发颤:“脉象如虾游……这是……”
话未说完,榻上之人突然剧烈抽搐,唇间溢出一缕暗红的血线。
“陛下!”仁贵妃扑上前去,眼泪如断线珍珠落在龙纹锦被上,“你们还愣着做什么!”
太医慌忙取出银针,可针尖触到国君肌肤时竟弯折难入。
他颓然跪地,声音颤抖:“臣…臣无能……这似是毒入膏肓之兆……”
殿外忽起狂风,吹得窗棂嗡嗡作响。在众人慌乱的阴影里,我与爹娘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这出戏,终于拉开了帷幕。
这几日的北冥朝堂,始终笼罩在一片戚风惨雨之中。
虽皆知国君缠绵病榻,却从未似如今这般山雨欲来。
当掌印太监展开国君昏迷前亲笔所书的圣旨,颤抖着念出“大皇子沈煜代掌玉玺,仁贵妃垂帘听政”时,金銮殿内顿时哗然。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出列:“北冥开国三百载,从未有妇人干政之先例!”
话音未落,又一位重臣手持玉笏躬身:“《北冥祖训》有云:国君驾崩,皇子未及冠礼者,当由皇叔摄政。”
“够了!”
仁贵妃突然抓起御案上的端砚,狠狠砸向丹墀。砚台碎裂的脆响震彻大殿,墨汁如泼血般溅上蟠龙柱。
“陛下尚在病中,你们就急着搬出祖训?”
她缓缓起身,凤冠珠珞在额前轻颤,声音冷如寒冰:“还是说……诸位早就备好了麻衣素服?”
满殿朱紫顿时鸦雀无声,唯闻殿外北风拍打在朱漆大门上,一声声,似呜咽。
仁贵妃朝堂上惊天一砸,端砚碎裂的墨痕至今还残留在蟠龙柱上,像一道狰狞的伤疤。
表面看来,这几日的朝会确实太平了许多,奏事禀报井然有序,再无人敢公然质疑垂帘听政的决议。
但每个途经宫道的大臣都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仿佛那朱红宫墙后藏着噬人的猛兽。
几位老臣在值房议事时,总要把门窗敞得大开——不知是怕隔墙有耳,还是怕彼此猜忌。
总之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
帝后寝宫的大门终日紧闭,连太医每日例行的请脉都被拦在门外。
宫人们私下传言,说仁贵妃是怕人瞧见陛下弥留的惨状。
唯有我们知晓,在那重重帘幕之后,我正在用药为国君调理根本。
“今日脉象已趋平稳。”我收起金针,看着国君日渐红润的面容,“再有三日,便可化解最后余毒。”
也就在这一日,殿外忽然传来三长两短的叩门声——是爹爹安排的暗卫,爹爹接过暗卫递来的密报念道:“二皇子的车驾已过泗水关,最迟后日抵达平阳。”
烛火噼啪一跳,映着国君骤然收紧的拳头,他嘴角浮起一抹冰冷的笑意:“终于……都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