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的光晕在夏侯承脸上明灭不定。林辞那句“或许,我亦是局中人”让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眼前的男子太过神秘,其言谈举止、拥有的力量,都远超他的理解范畴。然而,家传玉佩那持续不断的微弱共鸣,以及对方出手相救的事实,又让他无法将其简单视为敌人或骗子。
“真相……时空之惑……”夏侯承咀嚼着这两个词,目光锐利如刀,“林先生之言,玄奥非常。承乃凡夫俗子,只知眼前战事关乎曹公霸业,关乎万千将士生死,亦关乎……天下气运。”他话锋一转,带着试探,“先生既言是局中人,不知对此战局,有何看法?”
他没有直接追问玉佩和林辞的来历,而是将问题引向了眼前最迫切的现实。这既是一种试探,或许,也隐含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对超然力量的期待。
林辞心中微动,知道这是获取对方进一步信任的关键。他虽非这个时代的人,但对官渡之战的大致走向却了然于胸。他略一沉吟,决定透露一些不涉及具体细节,却能展现“先见之明”的信息。
“袁绍势大,兵多粮足,此其优势,亦其劣势。”林辞缓缓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兵多则令不一,粮足则易生骄惰。我观袁军阵营,看似气势如虹,实则各部进退缺乏呼应,攻势虽猛,却失之焦躁。反观曹公这边……”他目光扫过帐外,仿佛能穿透营垒,看到那严密的防御体系,“壁垒森严,军令畅通,虽处守势,却如磐石,韧性十足。”
他顿了顿,看向听得专注的夏侯承,抛出了一个关键点:“尤其,袁军之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此地虽有大将淳于琼镇守,但……若有一支奇兵,星夜兼程,出其不意,焚其粮草……”
夏侯承瞳孔骤然收缩!“乌巢”二字,以及“焚其粮草”的设想,如同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这可是军中绝对机密,即便是他这样的中层军官,也仅仅是隐约知道袁军粮草大致方位,具体屯于乌巢以及守将情况,绝非外人所能知晓!更别提如此精准地提出奇袭策略!
此人……难道真有未卜先知之能?!还是说,他来自……对方阵营高层?可若是细作,为何要说出这等关乎战局胜负的绝密之策?
巨大的震惊和疑惑让夏侯承一时失语,他死死盯着林辞,试图从对方脸上找出破绽,却只看到一片深不见底的平静。
“先生……此言当真?”夏侯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若此策可行,那将是扭转整个战局的关键!
“信与不信,在于将军,在于曹公。”林辞淡然道,“我言尽于此。至于我如何得知……”他指了指夏侯承胸前那半块已然恢复平静,但彼此联系未断的玉佩,“或许,与此物所示之‘天机’有关。”
他将一切归咎于玄乎的“天机”和玉佩的神秘,既解释了信息来源,又进一步强调了自身与玉佩的关联,加深自己在夏侯承心中的神秘感和重要性。
夏侯承深吸一口气,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意识到,无论林辞是谁,来自哪里,他带来的这个消息,其价值无法估量!他必须立刻上报!
“先生在此稍候,此事关系重大,承需立刻禀报夏侯将军,乃至曹公!”夏侯承站起身,神色凝重无比,“在我回来之前,还请先生勿要离开此帐。”
“自然。”林辞点头应允。
夏侯承深深看了林辞一眼,转身快步离去,脚步声急促而有力。
帐内再次恢复寂静。林辞能听到自己平稳的呼吸声,以及帐外远处隐隐传来的、永不停歇的战鼓与厮杀。他闭上双眼,心神沉入体内,感受着玉玺在汲取官渡战场煞气后,那缓慢而坚定的恢复过程。与夏侯承的接触,尤其是那半块玉佩的共鸣,似乎让玉玺的力量变得更加“温顺”了一些,少了几分之前的躁动与戾气。
“乌巢……”林辞心中默念。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在按照既定的轨迹滚动,而他的出现,他透露的信息,或许就像投入洪流的一颗石子,虽小,却可能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他并不确定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但身处这历史的关键节点,他无法完全置身事外。更何况,他需要借助曹营的力量,来探寻玉佩的秘密和自身的出路。
时间一点点流逝。不知过了多久,帐外再次传来脚步声,这一次,更加沉重,并且伴随着甲胄摩擦的铿锵之声。
帐帘被猛地掀开,进来的不止是夏侯承,还有另外两人。为首一人,身材魁梧,面容粗犷,眼神如鹰隼般锐利,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悍将气息,正是夏侯渊。另一人则稍显文士气质,但目光深邃,带着审慎与智慧,乃是曹操麾下重要谋士荀攸。
两人的目光瞬间锁定在林辞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怀疑,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震惊。
“便是你,言及乌巢粮草之事?”夏侯渊声如洪钟,开门见山,强大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荀攸则沉默不语,只是仔细观察着林辞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动作。
林辞缓缓起身,面对这两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心中亦不免泛起波澜,但面上依旧平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正是在下。”林辞坦然迎向夏侯渊的目光。
“你是何人?从何得知此等机密?”夏侯渊逼近一步,手按在了剑柄之上,杀气隐现。
林辞感受到怀中玉玺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波动,似乎在抵御着这股沙场宿将的凌厉气势。他深吸一口气,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再次抛出,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荀攸:
“在下林辞,方外游历之人。至于消息来源……乃观星象,察地气,感应天机所示。袁本初气运虽盛,然其根基已有动摇之兆,乌巢火光,便是其运数转折之关键。”
他将预言包装成玄学的观星察气,这在这个时代远比直接说“我知道历史”更容易被接受,尤其是面对荀攸这等智者。
果然,荀攸眼中精光一闪,终于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穿透力:“观星察气?阁下可知,军中无戏言。若此讯有误,延误军机,或是袁绍诱敌之计,阁下当知后果。”
“若非确有所恃,在下岂敢妄言?”林辞镇定自若,“将军与先生若不信,可遣精锐斥候,再探乌巢虚实,验证在下所言是否属实。袁军大将淳于琼嗜酒,守备或许……并非无懈可击。”
他再次点出守将姓名和可能的弱点,增加自己预言的可信度。
夏侯渊与荀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疑。林辞所言,与他们掌握的部分情报以及某些判断隐隐吻合,但如此具体和肯定,实在匪夷所思。
帐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油灯燃烧的噼啪声。空气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良久,荀攸缓缓道:“此事,需立刻禀明主公。”他看向林辞,目光深邃,“林先生,在主公决断之前,还请屈尊在此。若先生所言属实,便是天助曹公,先生当为首功。若有不实……”后面的话他没有说,但意思不言而喻。
林辞点了点头:“理当如此。”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将一颗可能改变战局的种子,埋入了曹操集团的核心。接下来,就是等待,以及……应对可能随之而来的、更加复杂的局面。
夏侯渊和荀攸带着满腹的震惊与疑虑匆匆离去,安排斥候和禀报曹操。夏侯承留在帐外,负责看守,但他看向林辞的目光,已然完全不同,充满了敬畏与探究。
夜色渐深,官渡战场的喧嚣似乎暂时平息了一些。林辞独坐帐中,能感觉到怀中玉玺与远处那半块玉佩之间,那若有若无、却始终存在的联系。
星火已投,能否燎原,尚未可知。但他知道,从他踏入这个时代,介入这场战役开始,他自身的命运,也已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紧密相连。
“真相……时空之惑……”夏侯承咀嚼着这两个词,目光锐利如刀,“林先生之言,玄奥非常。承乃凡夫俗子,只知眼前战事关乎曹公霸业,关乎万千将士生死,亦关乎……天下气运。”他话锋一转,带着试探,“先生既言是局中人,不知对此战局,有何看法?”
他没有直接追问玉佩和林辞的来历,而是将问题引向了眼前最迫切的现实。这既是一种试探,或许,也隐含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对超然力量的期待。
林辞心中微动,知道这是获取对方进一步信任的关键。他虽非这个时代的人,但对官渡之战的大致走向却了然于胸。他略一沉吟,决定透露一些不涉及具体细节,却能展现“先见之明”的信息。
“袁绍势大,兵多粮足,此其优势,亦其劣势。”林辞缓缓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兵多则令不一,粮足则易生骄惰。我观袁军阵营,看似气势如虹,实则各部进退缺乏呼应,攻势虽猛,却失之焦躁。反观曹公这边……”他目光扫过帐外,仿佛能穿透营垒,看到那严密的防御体系,“壁垒森严,军令畅通,虽处守势,却如磐石,韧性十足。”
他顿了顿,看向听得专注的夏侯承,抛出了一个关键点:“尤其,袁军之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此地虽有大将淳于琼镇守,但……若有一支奇兵,星夜兼程,出其不意,焚其粮草……”
夏侯承瞳孔骤然收缩!“乌巢”二字,以及“焚其粮草”的设想,如同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这可是军中绝对机密,即便是他这样的中层军官,也仅仅是隐约知道袁军粮草大致方位,具体屯于乌巢以及守将情况,绝非外人所能知晓!更别提如此精准地提出奇袭策略!
此人……难道真有未卜先知之能?!还是说,他来自……对方阵营高层?可若是细作,为何要说出这等关乎战局胜负的绝密之策?
巨大的震惊和疑惑让夏侯承一时失语,他死死盯着林辞,试图从对方脸上找出破绽,却只看到一片深不见底的平静。
“先生……此言当真?”夏侯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若此策可行,那将是扭转整个战局的关键!
“信与不信,在于将军,在于曹公。”林辞淡然道,“我言尽于此。至于我如何得知……”他指了指夏侯承胸前那半块已然恢复平静,但彼此联系未断的玉佩,“或许,与此物所示之‘天机’有关。”
他将一切归咎于玄乎的“天机”和玉佩的神秘,既解释了信息来源,又进一步强调了自身与玉佩的关联,加深自己在夏侯承心中的神秘感和重要性。
夏侯承深吸一口气,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意识到,无论林辞是谁,来自哪里,他带来的这个消息,其价值无法估量!他必须立刻上报!
“先生在此稍候,此事关系重大,承需立刻禀报夏侯将军,乃至曹公!”夏侯承站起身,神色凝重无比,“在我回来之前,还请先生勿要离开此帐。”
“自然。”林辞点头应允。
夏侯承深深看了林辞一眼,转身快步离去,脚步声急促而有力。
帐内再次恢复寂静。林辞能听到自己平稳的呼吸声,以及帐外远处隐隐传来的、永不停歇的战鼓与厮杀。他闭上双眼,心神沉入体内,感受着玉玺在汲取官渡战场煞气后,那缓慢而坚定的恢复过程。与夏侯承的接触,尤其是那半块玉佩的共鸣,似乎让玉玺的力量变得更加“温顺”了一些,少了几分之前的躁动与戾气。
“乌巢……”林辞心中默念。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在按照既定的轨迹滚动,而他的出现,他透露的信息,或许就像投入洪流的一颗石子,虽小,却可能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他并不确定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但身处这历史的关键节点,他无法完全置身事外。更何况,他需要借助曹营的力量,来探寻玉佩的秘密和自身的出路。
时间一点点流逝。不知过了多久,帐外再次传来脚步声,这一次,更加沉重,并且伴随着甲胄摩擦的铿锵之声。
帐帘被猛地掀开,进来的不止是夏侯承,还有另外两人。为首一人,身材魁梧,面容粗犷,眼神如鹰隼般锐利,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悍将气息,正是夏侯渊。另一人则稍显文士气质,但目光深邃,带着审慎与智慧,乃是曹操麾下重要谋士荀攸。
两人的目光瞬间锁定在林辞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怀疑,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震惊。
“便是你,言及乌巢粮草之事?”夏侯渊声如洪钟,开门见山,强大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荀攸则沉默不语,只是仔细观察着林辞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动作。
林辞缓缓起身,面对这两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心中亦不免泛起波澜,但面上依旧平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正是在下。”林辞坦然迎向夏侯渊的目光。
“你是何人?从何得知此等机密?”夏侯渊逼近一步,手按在了剑柄之上,杀气隐现。
林辞感受到怀中玉玺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波动,似乎在抵御着这股沙场宿将的凌厉气势。他深吸一口气,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再次抛出,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荀攸:
“在下林辞,方外游历之人。至于消息来源……乃观星象,察地气,感应天机所示。袁本初气运虽盛,然其根基已有动摇之兆,乌巢火光,便是其运数转折之关键。”
他将预言包装成玄学的观星察气,这在这个时代远比直接说“我知道历史”更容易被接受,尤其是面对荀攸这等智者。
果然,荀攸眼中精光一闪,终于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穿透力:“观星察气?阁下可知,军中无戏言。若此讯有误,延误军机,或是袁绍诱敌之计,阁下当知后果。”
“若非确有所恃,在下岂敢妄言?”林辞镇定自若,“将军与先生若不信,可遣精锐斥候,再探乌巢虚实,验证在下所言是否属实。袁军大将淳于琼嗜酒,守备或许……并非无懈可击。”
他再次点出守将姓名和可能的弱点,增加自己预言的可信度。
夏侯渊与荀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疑。林辞所言,与他们掌握的部分情报以及某些判断隐隐吻合,但如此具体和肯定,实在匪夷所思。
帐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油灯燃烧的噼啪声。空气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良久,荀攸缓缓道:“此事,需立刻禀明主公。”他看向林辞,目光深邃,“林先生,在主公决断之前,还请屈尊在此。若先生所言属实,便是天助曹公,先生当为首功。若有不实……”后面的话他没有说,但意思不言而喻。
林辞点了点头:“理当如此。”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将一颗可能改变战局的种子,埋入了曹操集团的核心。接下来,就是等待,以及……应对可能随之而来的、更加复杂的局面。
夏侯渊和荀攸带着满腹的震惊与疑虑匆匆离去,安排斥候和禀报曹操。夏侯承留在帐外,负责看守,但他看向林辞的目光,已然完全不同,充满了敬畏与探究。
夜色渐深,官渡战场的喧嚣似乎暂时平息了一些。林辞独坐帐中,能感觉到怀中玉玺与远处那半块玉佩之间,那若有若无、却始终存在的联系。
星火已投,能否燎原,尚未可知。但他知道,从他踏入这个时代,介入这场战役开始,他自身的命运,也已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紧密相连。